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 > 1999年第2期
编号:10224023
高尚简朴慈顺 宁济四海蒸民—— 记中国光学学会激光医学分科学会终身、资深委员哈献文教授
http://www.100md.com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 1999年第2期
     作者:周传农

    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 北京市,100021

    关键词: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990201 0101.gif (3176 bytes)

    哈献文教授是我国头颈部肿瘤外科学和肿瘤激光医学特别是肿瘤光动力治疗事业卓越的开拓者和创建人之一。哈教授原籍湖北武汉市人,1921年6月生于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肿瘤医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研究员、教授。他早年分别就读并毕业于燕京大学医预系及成都华西协和大学医学院,先后获理学士、医学士及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曾就任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学院、协和医院、整形外科医院及肿瘤研究所等单位,在外科、耳鼻喉科、整形外科及头颈部肿瘤方面承担医、教、研工作四十余年。七十年代后期因头部摔伤,造成严重脑震荡,后改为从事光动力学诊治恶性肿瘤的研究,曾获得卫生部1986年甲级科技进步奖。1981年被接纳为美国头颈外科学会的通讯会员。1983年先后应邀担任美国肿瘤时报(Oncology Times)、国际肿瘤外科进展(International Advances in Surgical Oncology)、肿瘤外科学术讨论(Seminars in Surgical Oncology)杂志的国际编委。1990年被推选为中国光学学会激光医学分科学会第二届主任委员。1992年起至今,一直担任《中国激光医学杂志》社顾问。
, http://www.100md.com
    勇于创新 为创建我国头颈部肿瘤外科学建功立业

    解放后我国的肿瘤研究事业在临床治疗的某些方面已接近甚至超过国际水平。但头颈颌面部肿瘤患者多分散于五官、口腔、整形或普外等科求治,各科治疗的方法不易统一,难以完整积累资料,不利于业务钻研与提高,患者也往往得不到应有的治疗效果。有鉴于此,哈献文教授于1959年率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原日坛医院)创立了专业的头颈外科,倡导多学科的联合门诊会诊制度,与放射和化疗组的医生密切合作,大力开展并推广多学科的综合疗法,迅速显示出其“整体作战”的独到优势。在外科手术方面,由于技术与设备的改进,使过去被认为的手术禁区得以突破,如颌颅联合手术、下咽及颈段食管癌的根治术、上消化道及口腔颜面大面积缺损的带蒂组织一期修复、保留部分功能的晚期喉癌切除术……的开展,给头颈肿瘤患者带来了更大的治愈希望和更高的生活质量。哈教授还协助国内多个地区建立了专科组织,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培养专业人才。1981年美国癌症协会(ACS)派出由40多位著名肿瘤专家组成的代表团访华,由对外友协及哈教授全程陪同,访华期间代表团特向哈献文教授等国内五位专家颁发了美国头颈肿瘤外科学会通讯会员的接纳书。
, 百拇医药
    哈教授在长期的外科生涯中,一心扑在手术事业上,只要能挽救患者生命,他不辞劳苦,承担风险。1963年哈教授在接手1例颈段食管及下咽癌根治术病人时,患者因长期无法进食,身体已极度虚弱,根据当时情况只有放弃治疗。但哈教授抱着一线希望,尝试着在食管镜下将细塑料管穿过肿瘤,并借以滴入营养液,用以维持营养。经过16天患者体力有所恢复后,哈教授又以当时国际上最新的方法,行喉、咽、颈段食管全切除,用结肠穿过胸腔代替原有食管,以国内领先水平获得成功。手术后这位患者竟存活了六年之久。这种术式,现已在医科院肿瘤医院做了200来例,并因此获得了卫生部的奖励。哈教授对患者的爱心体现得最为充分的是对一位19岁的女青年做腮腺鳞癌手术,由于这种癌恶性程度很高,按书上记载,只有全切除才能保住生命,但全切腮腺后女青年将无可避免的造成面神经瘫痪。女青年为了减少男友的痛苦,坚持要与男友解除订婚婚约后才肯手术。面对这样残酷的选择,哈教授的慈心无法平静,为了挽救这对年青人的幸福,他做双方工作,并承诺尽力不损伤面神经。在哈教授的爱心沐浴下,结果手术创造了奇迹,女青年腮腺完全切除,而面神经则完整保留,未留下后遗症。30多年过去了,现他们夫妻恩爱,家庭美满。象这样的大、中型手术哈教授几十年来已做了千余例,挽救了众多的危重病人,其中有的存活了四十年以上,仍在担负着重要工作。哈教授为了用自己的医术支援边疆荒漠地区的少数民族,他不畏艰辛和危险,两次赴大西北参加医疗队,常年累月奔赴在荒无人烟、寸草不生的穷乡僻壤。1975年他在第二次支边的巡诊途中,不幸从卡车上摔下时头部严重摔伤,甚至失去定向功能,从此他不得不放下了心爱的手术刀,时年54岁。
, 百拇医药
    民间使者 让世界了解新中国医学科学事业的巨大成就

    六十年代初,我国医务界与国外的交流还很少,国外对新中国的医学水平几乎茫然无知。作为中国代表之一,哈教授于1964年在罗马尼亚举办的国际肿瘤大会上介绍了500余例各类动脉插管化疗的临床经验,以及国内首创的精原细胞瘤特效药N-甲溶肉瘤素的研制与临床实践,受到大会的高度赞扬,为新中国的医学界赢得了荣誉。1971年,哈教授作为两名中国医生代表之一,参加了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为纪念150周年校庆举办的白求恩纪念专题讲座,在会上介绍了新中国的医学成就,包括针刺麻醉、大面积烧伤、小夹板治疗骨折、断肢再植及农村卫生保健等医疗卫生工作的新进展,受到了热烈欢迎。会后,应邀在加拿大全国作巡回演讲20余次,使北美的同行们首次认识到新中国医疗卫生的成就,促进了国内外的学术交流。

    高瞻远瞩 为开创我国激光医学事业作出卓越贡献

    七十年代末,美国的T.J. Dougherty教授开创了现代的肿瘤光动力学治疗,但到1980年为止,国际上只有不到20家研究单位能开展这项研究。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在哈教授的倡导下,于八十年代初即组织了院内外多学科的联合攻关研究。中央新闻记录制片厂曾对北京光动力学疗法研究协作组的实验与临床研究拍摄了《癌症治疗的新探索》科教专题片。我国的研究工作具有鲜明的特点,所用的光敏剂和大部分作为激发光源的各种激光器均为中国产品,这在高度工业化的日本当时亦未能做到。1986年在东京召开的第一届国际光动力学大会上报告时,这一特点受到与会各国科学家的广泛注意和高度评价。
, 百拇医药
    在哈教授的领导下,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光动力学疗法研究组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工作获得了显著进展。该院采用光动力学疗法治疗多种癌瘤300余例,有效率达80%以上。在基础研究方面,提出光动力作用杀伤肿瘤细胞的靶部位不是单一的,其体内杀伤机制更是复杂。同位素自显影研究发现光敏剂血卟啉衍生物(HpD)主要分布在肿瘤间质和血管周围,体外培养的人食管癌细胞株实验表明肿瘤细胞并不比正常细胞摄取更多的光敏剂。光动力处理后的小鼠器官组织和人膀胱癌组织的电镜观察结果,为证实微血管损伤后的缺血缺氧在光动力杀伤肿瘤机制中的重要意义提出了直观的形态学证据。这些论据深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并被国外学者多次引用。八十年代以来,哈献文教授曾多次在美、英、日、意、科威特以及东欧等国的国际会议上报告,与各国学者交流经验。1982年国家科委组团由哈献文教授带队赴美参加在Santa Barbara召开的光动力治疗国际会议,会后访问了加州大学、斯坦福大学、纽约州立大学癌症中心与俄亥俄州Grant Hospital的激光医学临床中心,与美国同行进行了广泛交流。1983年9月,光动力学疗法发明人T.J. Dougherty教授率电视摄制组到我国参观,特地给哈献文教授带来了纽约州Erie县行政长官E.J. Ruckowski签署的表彰状和水牛城城标以表达友好之情。他们拍摄了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及北京、河南其他单位在激光医学研究中的成就,并将之纳入美国的《希望之光》科教专题片。1988年在伦敦召开的国际激光医学学术讨论会上,千余名与会人员中,哈教授被选为5名受到英国皇家接见的代表之一,受到大会参加者的瞩目。会下保加利亚科学院的代表主动与哈教授进行接触,说明该国将于次年组织一次国际激光医学会议,期望中国能派6名代表参加,借以推动他们国内激光医学的进展,一切费用包括旅费等都由保方负责。在哈教授的大力推动下,终于促成了国际激光医学界的这一交流盛举。为了进一步扩大国际间的学术交流,1991年在北京举办了我国第一届国际激光医学学术讨论会,国内外同行数百人共聚一堂,在哈教授等一批国际知名学者的参与和主持下,会议获得圆满成功。1993年美国SPIE发行《里程碑丛书》,由D. Kessel教授主编的《光动力学治疗论文选编》(Selected Papers on Photodynamic Therapy),从国际上的有关文献中精选了最有代表性的高水平论文百余篇,中国方面有两篇论文入选,哈教授等的临床研究论文是其中之一。最近几年来哈教授虽然由于健康原因已很少参加公众活动,但始终密切关注国际学术界的最新进展,不遗余力地关心与推动我国激光医学事业的发展。哈教授以他的远见卓识和富有成效的组织活动,促进了中国光学学会激光医学分科学会和中华医学会激光医学分会的成立,为推进我国激光医学事业的发展以及同国际激光医学界的交流,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作出了开创性的卓越贡献。1998年10月被中国光学学会激光医学分科学会授予终身、资深委员的荣誉和称号。哈献文教授为我国激光医学事业所作的杰出贡献和获得的学术威望,不愧是我国激光医学学科德高望重的带头人之一。

    毕生耕耘 为科教兴国振兴中华奋斗不息

    早在五十年代,哈教授即担任中华耳鼻喉科杂志的编委,中华肿瘤杂志的第一、二届编委和副总编辑,中国癌症基金会副主席。曾参与编写并负责组织定稿《实用肿瘤学》(共3卷,1978)、医学百科全书肿瘤学卷(1980)、《现代肿瘤学》(2卷,1994)。受国际抗癌联盟委托主持翻译UICC临床肿瘤学手册(第三版)等。1984年由卫生部任命为世界卫生组织(WHO)肿瘤组协调员,有选择地向国外介绍了我国肿瘤医疗研究的新成就,为沟通中外学术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