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齐鲁医学杂志》 > 1999年第2期
编号:10224574
浅谈药源性输液反应
http://www.100md.com 《齐鲁医学杂志》 1999年第2期
     作者:綦秀芬 隋忠国 台芳玲

    单位: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药剂科(青岛 266003)

    关键词:药物污染;热原;质量控制;输注,静脉内

    齐鲁医学杂志/990263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分类号 R927.12

    输液是临床主要治疗手段之一。药源性输液反应是由于药物本身质控因素而导致的输液反应,主要包括药源性热原反应、微粒引起的热原样反应及不合理用药等。本文就药源性输液反应的上述几个方面作一浅析。

    1 药源性热原反应

    热原反应是输液反应中常见的对人体危害最大的一种反应。热原是指微量即能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异常升高的物质总称,药源性热原通常指细菌产生的热原,是某些能致热的微生物代谢产物。药源性热原的污染主要是通过注射用水、原辅料、容器、制造过程及环境等,因此,制备输液液体的厂家必须严格按照GMP的要求进行生产,严把质量关。目前,多数国家药典均以家兔法作为各种输液热原检查的法定方法,但鲎试验法也广泛被采用。为了杜绝药源性热原反应,在生产中可通过工艺改进把内毒素的含量降到最低程度,在检查中应正确执行《中国药典》的标准,使输液液体本身符合制剂要求。
, http://www.100md.com
    2 微粒引起的热原样反应

    自80年代以来,输液液体中不溶性微粒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当微粒超标时,注入人体后可引起热原样反应和过敏反应,造成血小板减少和出血性疾病,肺肉芽肿,纤维瘤,静脉炎和脑、肝、肾等脏器的栓塞,严重时可危及生命。《中国药典》自1977年版起对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限量作了规定,1995年版要求每毫升中10μm以上的微粒不得超过20个,25μm以上的微粒不得超过2个,即使按此标准计算,每500mL药液中大于10μm的微粒超过了1万个,这仅是对所输液体本身的要求,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是将输液液体作为一种溶媒加入其他药物,即使这些药物间没有相互作用,输液中的微粒也会成倍增加,造成的危害可想而知。同时,由于使用一次性输液器,虽然可有效地阻止10~25μm的微粒进入机体,但同时又提高了2~5μm的微粒污染水平,其微粒主要是未塑化的高分子异物,人体对其无降解能力,危害性更大。现在对输液液体的微粒检查是抽样检查,这样小样本的抽样检验也很难代表该批产品的真正质量。为了有效地控制微粒,除了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外,有效地质控方法应采用逐瓶检测,如用氦氖激光来扫描检测微粒数,直接测出每瓶含微粒的大小及数量。输液时减少不必要的合并用药及加强输液使用的监测也是一有效的措施。
, 百拇医药
    3 联合用药致输液反应

    临床输液液体往往加入其他注射液进行混滴,除使微粒增加外,由于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也可导致输液反应。

    3.1 热原的相互作用

    热原检查是一限量试验,要保证输液液体绝对不含热原是难以做到的。本来一瓶热原合格的输液液体由于加入其他药物配伍静滴,出现了热原反应,而对加入的药物分别做热原测定又符合规定,这可能是各加入的药物热原相互作用,使微粒成倍增多。静脉输液中配伍的药物越多,输液反应越易发生,特别是一些安瓿剂因量小无热原检查,过多的安瓿剂加入,热原就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问题。因此,在一瓶输液中应少加药物和安瓿剂。

    3.2 pH值的改变

    加入输液中的药液可因pH的改变而导致输液反应。如青霉素和氨苄西林最适宜的pH值是6.80,用葡萄糖溶液作溶媒(pH值为3.7~4.1),可使上述两种药物水解成酸和酯而致过敏反应;红霉素最佳pH值为7.8,当pH<5.5时,随pH值降低其降解速度加快,从而发生输液反应。
, http://www.100md.com
    3.3 溶媒的改变

    如氯霉素的溶剂为丙二醇,氢化可的松的溶剂为稀乙醇,当加入同一瓶输液时,由于溶媒的改变会产生浑浊与沉淀,易导致输液反应。

    3.4 降解和氧化作用

    如青霉素与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的混合输液中,青霉素的β-内酰胺环可使氨基糖甙类抗生素降解失活;去甲肾上腺素与碱性药物配伍时易被氧化成醌类有色化合物,不但增强了毒性,而且使药物稳定性降低,不溶性微粒产生加快,发生变色、浑浊等,导致输液反应的发生。总之,为了预防药源性反应的发生,首先要严格控制药品质量,减少不必要的合并用药。其次要选用质量过关的输液器具,输液前外排液体30~50mL为宜。一旦出现热原反应,即刻停止输液,根据病人反应情况,采取具体措施治疗。

    (1998-10-18收稿 1999-04-10修回),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