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新中医》 > 1999年第2期
编号:10230498
沈炎南教授治咳经验介绍
http://www.100md.com 《新中医》 1999年第2期
     作者:卢传坚

    单位:广州市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办公室,广州市机场路12号大院(510405)

    关键词:咳嗽;中药疗法;@沈炎南

    新中医990203

    已故名老中医沈炎南教授认为,咳嗽泛指肺气不清,失于宣肃,上逆作声的病证,痰之有无及性状、颜色,是辨证的重要依据之一。现将其治疗咳嗽的特点介绍如下。

    1 主张治分新久虚实

    沈教授推崇明代徐春甫的观点:“新咳嗽者,亦是从实者之治也;久咳嗽者,从补法之治也。”临证治疗,遵循明代王纶的作法:“治法须分新久虚实,新病风寒则散之,火热则清之,湿热则泻之;久病便属虚属郁,气虚则补气,血虚则补血,兼郁则开郁。”
, 百拇医药
    2 擅用辛温之品治疗外感咳嗽

    沈教授治疗外感咳嗽,擅长应用辛温之品,认为“风为百病之长”,易伤皮毛,肺与皮毛相表里,外感咳嗽与风邪关系密切,故治咳治痰的方药中,常佐以祛风宣肺之品;在寒热关系上,沈教授认为明代张介宾“外感咳嗽,无论四时,必皆因于寒邪”的提法与临床所见不谋而合,常取生姜、紫苏叶、荆芥、白芷、细辛等辛温之品,疏风散寒而奏效。

    3 强调治痰在治咳中的作用

    治痰是治咳的关键。无痰者化痰,有痰者祛痰,痰除则咳自止。化痰常用款冬花、紫菀、百部等,祛痰常用胆南星、法半夏等。治痰须注意利气,气利则痰自下,常用枳壳、陈皮之属;治痰还须明察痰之来源,正如明代王纶所说:“因咳而有痰者,咳为重,主治在肺;因痰而致咳者,痰为重,主治在脾。”临床治痰,有的放矢,以使药到痰除而咳止。

    4 重视脾肾在治咳中的作用
, 百拇医药
    脾为肺之母,肾为肺之子。咳嗽的治疗,虽然以治肺为主,但脾肾在治咳中的作用,不容忽视。而“脾为生痰之源”,健脾化痰止咳是常用之法;劳损咳嗽者,肺金之病,久病及子,必致肾虚,阴虚者,佐以生地黄、旱莲草、女贞子之属;阳虚者,佐以补骨脂、蛤蚧、附子、干姜之类。

    5 注重把握敛散时机

    清代喻昌《医门法律.咳嗽门》:“凡邪盛咳频,断不可用劫涩药,咳久势衰,其势不锐,方可涩之。”沈教授认为,敛,谓收敛肺气;散,谓驱散寒邪。宜散而敛,则寒邪被敛;宜敛而散,则肺气易泄。两者均会贻误病情,故临证宜把握敛散时机,在邪去气虚之际,用乌梅、诃子、五味子之类收敛肺气而取效。

    6 病案举例

    刘某,男,65岁,1989年1月20日初诊。自诉患慢支肺气肿病已5年,每逢入冬则咳喘常发,迁延难愈。4天前病情又作,自行服用消炎抗菌西药及止咳化痰中成药未效。现咳嗽频作,夜间更甚,咯痰不易,喉痒,气短,伴头痛,流涕,口淡,舌淡红、苔白,脉浮。诊断为咳嗽,证属外感风寒,肺气不宣。治以疏风散寒,润肺化痰止咳。方用止嗽散加减。处方:白前、百部、紫菀、桔梗各15g,荆芥、陈皮、防风、紫苏叶各12g,白芷6g,芒果核2个,生姜(后下)3片。3剂,日1剂,水煎服。另用款冬花15g开水泡,加少许冰糖,频频饮服。连服3天后,头痛、流涕等症已减,但仍咳嗽时作,痰稀白泡沫状,口淡,纳呆,腰肢冷,舌淡、苔白,脉缓。外邪已去,肺气宣降功能未复。考虑其年老体虚,立健脾化痰,补肾纳气,润肺止咳之法,上方去防风、紫苏叶、白芷、生姜,加山药、茯苓、白术各15g,补骨脂、干姜各10g,续服5剂。诸症减轻,日间咳减,夜间及晨起仍咳,痰白,舌淡红、苔白,脉缓。上方加五味子10g,乌梅15g,续服1周,咳止,胃纳尚可,精神转佳。

    (收稿日期:1998-03-24),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