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微循环》 > 1999年第2期
编号:10232765
严重烧伤病人感染期恢复阶段的微循环改变
http://www.100md.com 《中国微循环》 1999年第2期
     作者:张庆富 翟君鹤 赵秀荣 李国章 刘 勖 王铁利

    单位:张庆富 翟君鹤 赵秀荣 063000 河北省唐山市,河北省烧伤研究所;李国章 王铁利 河北省玉田县第二医院;刘 勖 河北医科大学

    关键词:烧伤;感染;微循环;足甲襞;恢复期

    中国微循环990218 【摘要】 目的 探索严重烧伤病人感染恢复阶段的微循环改变。方法 用微循环显微镜(WX-753B型)及其图像处理系统(XG-8型),观测51例处于烧伤感染恢复阶段的严重烧伤病人足甲襞微循环。本组平均烧伤面积是54.59%±17.30%,年龄为27.21±5.27岁;对照组是50例健康成人,年龄为24.40±4.68岁。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感染恢复组管襻畸形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血流速度慢(P<0.05),红细胞聚集性增高(P<0.01),聚集以轻、中度为主;血管襻周围有轻度渗出(P<0.01),汗腺导管数减少(P<0.01),其余指标无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 感染恢复阶段的严重烧伤病人存在一定程度的微循环障碍,在治疗时需纠正微循环紊乱。
, 百拇医药
    严重烧伤可引起全身微循环紊乱,这已在烧伤休克、严重烧伤回吸收和严重烧伤急性感染的微循环研究中得到证实[1~3]。作者采用微循环显微镜及其图像处理系统对51例严重烧伤感染期恢复阶段的病人足甲襞微循环进行观测,并将观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目的在于探讨严重烧伤病程中感染期恢复阶段的微循环紊乱特点,以指导烧伤的临床治疗。

    材料与方法

    1 观测对象

    1.1 严重烧伤恢复组: 选择既往身体健康、烧伤后经系统治疗平稳度过休克期、回吸收阶段、急性感染阶段,处于烧伤感染期恢复阶段的病人。本组烧伤病人共51例,其中男46例,女5例。年龄为18~39岁,平均年龄27.21±5.27岁。烧伤面积在33%~97%,平均烧伤面积54.59%±17.30%。本组病人至少有一侧足无烧伤,并且足趾无外伤和足癣。

    1.2 正常对照组: 选择既往身体健康、经体格检查和常规化验正常、平时不吸烟不酗酒的健康成人。本组共50例,包括大学生25人,解放军战士10人,医院工作人员15人。其中男性46例,女性4例。年龄18~36岁,平均24.40±4.68岁。本组与烧伤恢复组进行年龄和性别统计学处理,两组年龄和性别无显著性差异。
, 百拇医药
    2 观测仪器

    WX-753B型微循环显微镜,THI-SHARPCCD 137型黑白视频系统,XG-8型多媒体微循环图像处理系统,NV-J25MC录像机,7151型半导体温度计,微循环显微镜光源采用45度角斜落射高压仪器汞灯。

    3 观测方法

    3.1 观测时按本研究所制定的足甲襞微循环检测方法进行[3]

    3.2 观测时间: 由于病人烧伤严重程度不同,所处的恢复时间也不同,因此确定FNM观测时间主要是根据病人急性感染阶段过后,选择创面已大部分愈合(肉芽创面<5%)、无严重感染和严重内脏并发症、病情相对稳定时病人所处的时间。本组观测时间均在烧伤21天以后,不同病例的观测时间(伤后天数)不全同。微循环观测均在下午14~18点进行。

, 百拇医药     3.3 观测部位: 左或右足拇趾甲襞。本组有50例观测左足拇趾甲襞,有1例观测右足拇趾甲襞。

    3.4 观察指标,共三类十六项,见结果表1~6。

    表1 严重烧伤病人恢复阶段FNM清晰度的改变 结 果

    例 数

    秩次范围

    平均秩次

    秩 和

    对 照 组

    恢 复 组

    合 计

    对 照 组
, http://www.100md.com
    烧 伤 组

    清 晰

    欠清晰

    模 糊

    合 计

    46

    4

    0

    n1=50

    44

    7

    0

    n2=51
, 百拇医药
    90

    11

    0

    101

    1~90

    91~101

    45.5

    96

    2093

    384

    2477

    2002

    672
, 百拇医药
    2674

    烧伤恢复组与对照组比较: μ=0.91,P>0.05表2 严重烧伤病人恢复阶段FNM管襻数、长度、管径的改变(±s) 观 测 项 目

    恢复组n1=51

    对照组n2=50

    μ值

    两组对照(P)

    血管襻数目(条/mm)

    输入枝长度(μm)

    输出枝长度(μm)
, 百拇医药
    输入枝直径(μm)

    输出枝直径(μm)

    管襻顶直径(μm)

    5.95±1.71

    105.19±41.06

    136.40±51.03

    7.02±2.51

    10.14±4.68

    10.76±5.16

    7.06±1.68

    111.42±39.20
, 百拇医药
    139.81±49.15

    7.46±1.20

    9.96±1.39

    10.74±1.47

    3.29

    0.78

    0.34

    0.89

    0.26

    0.03

    <0.01

    >0.05
, 百拇医药
    >0.05

    >0.05

    >0.05

    >0.05

    表3 严重烧伤病人恢复阶段FNM血流速度的改变 结 果

    例 数

    秩次范围

    平均秩次

    秩 和

    对 照 组

    恢 复 组

    合 计
, 百拇医药
    对 照 组

    恢 复 组

    线 流

    线粒流

    粒线流

    粒 流

    粒缓流

    粒摆流

    停 滞

    合 计

    21

    16

    6
, http://www.100md.com
    7

    0

    0

    0

    n1=50

    10

    20

    9

    10

    2

    0

    0

    n2=51
, http://www.100md.com
    31

    36

    15

    17

    2

    0

    0

    101

    1~31

    32~67

    68~82

    83~99

    100~101
, 百拇医药
    16

    49.5

    75

    91

    100.5

    336

    792

    450

    637

    2215

    160

    990

    675
, 百拇医药
    910

    201

    2936

    烧伤恢复组与对照组比较: μ=2.37,P<0.05表4 严重烧伤病人恢复阶段FNM红细胞聚集的改变 结 果

    例 数

    秩次范围

    平均秩次

    秩 和

    对 照 组

    恢 复 组

    合 计

    对 照 组
, 百拇医药
    恢 复 组

    无

    轻 度

    中 度

    重 度

    合 计

    43

    6

    1

    0

    n1=50

    31

    14
, 百拇医药
    4

    2

    n2=51

    74

    20

    5

    2

    101

    1~74

    75~94

    95~99

    100~101

    37.5
, 百拇医药
    84.5

    97

    100.5

    1612.5

    507

    97

    2216.5

    1162.5

    1183

    388

    201

    2934.5

    烧伤恢复组与对照组比较: μ=2.94,P<0.01表5 严重烧伤病人恢复阶段FNM襻周渗出的改变 结 果
, http://www.100md.com
    例 数

    秩次范围

    平均秩次

    秩 和

    对 照 组

    恢 复 组

    合 计

    对 照 组

    恢 复 组

    -

    +

    ++

    +++
, 百拇医药
    ++++

    合 计

    44

    5

    1

    0

    0

    n1=50

    19

    16

    9

    4

    3

, http://www.100md.com     n2=51

    63

    21

    10

    4

    3

    101

    1~63

    64~84

    85~94

    95~98

    99~101

    32
, 百拇医药
    74

    89.5

    96.5

    100

    1408

    370

    89.5

    1867.5

    608

    1184

    805.5

    386

    300
, 百拇医药
    3283.5

    烧伤恢复组与对照组比较: μ=5.36,P<0.01

    表6 严重烧伤病人恢复阶段FNM形状等六项指标的改变(例,%) 观 测 指 标

    对照组n1=50

    恢复组n2=51

    x2(卡方检验)值

    两组比较(P)

    形状(畸形>30%)

    白色微栓(有)

    管襻出血(有)
, 百拇医药
    乳头下静脉丛(有)

    皮肤乳头(平坦)

    汗腺导管(>2条/1趾甲襞)

    13

    0

    0

    6

    13

    16

    26.0

    0

    0

    12.0
, http://www.100md.com
    26.0

    32.0

    30

    1

    2

    5

    16

    5

    58.8

    2.0

    3.9

    9.8

    31.4

, 百拇医药     9.8

    11.13

    —

    —

    0.13

    0.75

    7.55

    <0.01

    >0.05

    >0.05

    >0.05

    >0.05

    <0.01
, 百拇医药
    * 由于频数过小故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直接确定P值 4 统计学处理

    4.1 毛细血管襻数目、长度、直径为计量资料,采用成组设计两样本均数比较的μ检验。

    4.2 微循环清晰度、微血流速度、红细胞聚集、渗出为等级资料,采用成组设计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

    4.3 白微栓和襻周出血为分类资料,用相对数表示,采用成组设计两样本比较的确切概率法检验。

    4.4 其余指标亦是分类资料,用相对数表示,采用成组设计两样本比较的卡方检验。

    观测结果

    1 微血管清晰度见表1,血管襻数目、长度、直径见表2。以上除血管数目外,其余指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微血管形状见表6。正常形状为发夹状,恢复组管襻畸形主要为扭曲、枝生、麻花、尖状等。畸形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 百拇医药
    2 微血流速度见表3,红细胞聚集见表4,白微栓见表6。与对照组比较,恢复组微血流速度慢、红细胞聚集增高,血流中未见白微栓明显增多。

    3 襻周渗出见表5,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管襻出血、乳头平坦、乳头下静脉丛出现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汗腺导管计数较对照组少,以上见表6。

    讨 论

    烧伤恢复阶段是指严重烧伤病人自急性感染过后至烧伤创面基本愈合为止的烧伤临床过程,是烧伤感染期(包括回吸收、急性感染、烧伤恢复)的一个阶段。在此期间,由于创面大部分愈合,严重烧伤后的机体超高代谢降低,脏器功能得到改善,病人病情明显好转,但此时仍有部分创面未愈合,各系统器官功能还未完全恢复正常,病人仍有发生全身感染和内脏并发症的危险,临床治疗时不可掉以轻心。我们对51例严重烧伤病人感染期恢复阶段的FNM进行观测,发现恢复阶段的微循环紊乱已较回吸收和急性感染阶段有明显改善,但微血管形态、血流动态和襻周状态三方面的某些指标仍存在一定紊乱。
, 百拇医药
    微循环形态方面,管襻清晰度、输入枝和输出枝长度、输入枝和输出枝及襻顶直径均基本恢复到正常范围,管襻畸型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这与严重烧伤回吸收和急性感染时不同。在严重烧伤回吸收和急性感染阶段,毛细血管襻明显扩张充血,管襻畸型率较高,随病情好转,到恢复阶段管襻长度和管径基本恢复正常,但管襻畸型率仍很高。说明烧伤后各种毒素和炎性介质对毛细血管襻的长度和直径影响持续的时间相对较短,而对毛细血管襻的形状影响持续时间较长。至于烧伤后FNM畸形管襻是否能恢复正常形状,则有待于今后对严重烧伤病人康复期和康复期后FNM进行观察和分析。

    微循环血液流态方面,血流速度仍较正常对照组慢,其中粒流和粒缓流有12例(占23.5%),粒线流以上39例(占76.5%),但要比烧伤休克和急性感染阶段快。红细胞聚集在部分病人(20例,占39.2%)还存在,以轻度聚集为主,聚集程度较烧伤休克、回吸收和急性感染阶段明显减轻。微血管内罕见流动的白色微血栓团块。上述结果表明,烧伤感染期恢复阶段FNM血液流态已经得到明显改善,但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紊乱。只要存在血液流态紊乱,病人微循环的血液灌注量就会减少,组织细胞与血液之间的营养物质及代谢产物的交换就会受到影响,值得临床注意。
, 百拇医药
    微循环襻周状态方面,管襻周围渗出仍然存在,以+~为主,比以前的烧伤各阶段渗出明显减轻。由于该阶段渗出的存在,更进一步证实了烧伤后毛细血管通透性恢复是一个缓慢过程,汗腺导管仍较少见,其出现率小于正常对照组。一般认为汗腺导管出现的多少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关[4],那么汗腺导管的变化在严重烧伤过程中有何意义尚未见文献报导,值得以后进一步探讨。其余指标,包括襻周出血、乳头下静脉丛、皮肤乳头均属基本正常。

    总之,严重烧伤恢复阶段的FNM较烧伤休克、回吸收阶段和急性感染阶段均有明显改善。这与严重烧伤病人已度过上述各阶段,体内的烧伤毒素、细菌毒素和各种炎性介质减少或消失,病人病情明显好转有关系。说明FNM改变与严重烧伤病人的病情变化呈正相关。但此阶段FNM某些指标仍存在一定的紊乱,说明病人还没有完全恢复正常。这提示临床监测严重烧伤病人各阶段的FNM,对于分析病情变化,判断治疗效果是十分有用的。

    参考文献

    1 张庆富,翟君鹤,冯玉柱.烧伤休克病人微循环改变.微循环技术杂志.1994,2(3):151

    2 赵克森,朱佐江,吴坤莹,等.微循环紊乱在烧伤休克发病中的意义.解放军医学杂志.1984,9(1):18

    3 张庆富,翟君鹤.回吸收对严重烧伤病人微循环的影响.中国微循环杂志.1998,2(1):9

    4 田牛主编.微循环.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0:72

    收稿: 1998-03-11,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