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 1999年第2期
编号:10238225
先天性高度近视合并固定性内斜视的手术治疗
http://www.100md.com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1999年第2期
     作者:王平 邱良秀 杜蜀华

    单位: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眼科,武汉 430030

    关键词:近视;内斜视;外斜视;内直肌;外科手术

    同济医科大学学报990226 摘要 报道了手术治疗6例先天性高度近视合并固定性内斜视患者,其病因目前尚不清楚。

    术中可见内直肌及其周围组织挛缩、外直肌菲薄,病检提示内直肌纤维化。手术采用内直肌后徙、外直肌-眶外侧缘骨膜连接术或外直肌与上、下直肌外1/2连接术可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中图法分类号 R778.1, R774.6, R77.6

    Surgical Treatment for Esotropic Fixus combined
, 百拇医药
    Congenital High Myopia

    Wang Ping, Qiu Liangxiu, Du Shuhua

    Department of Ophthalmology, Tongji Hospital, Tongji Medical University, Wuhan 430030

    Abstract Six cases of esotropic fixus combined congenital high myopia underwent the surgical treatment. Contracting of the medial rectus and peripheral tissue and thinning of the lateral rectus were observed during operation. The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revealed fibrosis in the medial rectus. The recession of the medial rectus and joining of the latereral rectus with the latera orbital rim or joining of the lateral rectus with the superior rectus and the inferior rectus were adopted. The results were satisfactory.
, http://www.100md.com
    Key words myopia; esotropia; medial rectus; surgical treatment

    固定性斜视是指单眼或双眼固定在某一位置上,不能向其它方向转动的一种特殊斜视现象[1]。它是一组拮抗肌之间纤维化而引起的斜视。其临床特点为:眼球固定于斜位,斜视角偏大超过45°,被动转眼试验阳性,这种疾病临床不常见。作者近2年来共收治6例先天性高度近视合并固定性内斜视患者。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995年6月至1997年12月同济医院眼科共收治6例(共7只眼)固定性内斜视患者,5例为女性,1例为男性,年龄在36~68岁,平均年龄47岁。所有患者自幼即患近视,屈光度在-10.00 DS~25.00 DS之间,眼底呈高度近视改变。2例(3只眼)患者幼儿时期出现内斜视,4例成年后才出现内斜视,随着年龄增长和屈光度数加深,斜视逐渐加重,最后因眼球极度内斜,视野受限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而就诊。临床检查:眼球内斜大于45°、下斜10°~40°、固定于内下方,其中2例眼球可向外移动2~3 mm,但不超过中线。被动转眼试验眼球可牵至中线,但内直肌阻力大。
, http://www.100md.com
    1.2 手术方法

    6例(6只眼)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1例患者双眼发病,但一眼因视网膜脱离视力丧失而未手术。

    2例患者(2只眼)病情较轻,眼球可向外移动2~3 mm,行内直肌后徙(后徒量8~9 mm)、外直肌与上下直肌外1/2连接术。

    4例患者(4只眼)病情较重,分别进行了2~3次手术。第一次行内直肌断腱或超量后徙(后徙量9 mm)、外直肌缩短术。术后内斜视均有不同程度减轻,但数周至半年左右斜视又逐渐加重,再次行外直肌-眶外侧缘骨膜连接术或同时加下直肌后徙术。手术方法:结膜下、外眦部皮肤及皮下浸润麻醉,切开球结膜及外眦部组织皮肤,分离皮下组织至骨膜(结膜下增长),在外直肌肌止端做双臂肌肉缝线,通过结膜下、皮下组织,穿过眶外侧缘骨膜,将眼球牵至正位结扎缝线,然后缝合球结膜及皮肤。

    4例患者中,其中有一例在它院行内直肌断腱术,术后眼位无改善,2年后到我院行外直肌-眶外侧缘骨膜连接术,将眼球牵至正位。但2个月后斜视再次复发,第3次手术时发现内直肌仅在原肌止点后3 mm,将其后徙9 mm,同时将下直肌后徙6 mm,术毕眼位基本正位。
, 百拇医药
    1.3 病理检查

    手术中发现所有患者内直肌高度挛缩,呈绳索样,缺乏弹性,而外直肌菲薄无力。术后将切除组织送病检提示内直肌纤维化。

    2 结 果

    术后随防6个月~12个月,2例患者水平残余斜视角+5°~15°;4例患者水平残余斜视角0°~+20°,残余下斜视5°~15°。

    3 讨 论

    固定性斜视多为先天发病,也可由后天原因引起,它是某一眼外肌麻痹后其拮抗肌高度痉挛的结果[2]。临床上主要见于眶肿瘤、眼外伤等引起。本文报道6例患者自幼即患有近视,随着年龄增长,屈光度数进行性加深,最后达到-10.00 DS以上,眼底检查也可见高度近视眼的病理性改变。这些均符合先天性高度近视眼特点[3],而它合并固定性内斜视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有人认为:①因近视患者自幼看不清远方物体,经常注视近物,习惯使用辐辏,日久这种形式被固定下来,无论视远视近眼轴都向内倾斜而发展成固定性内斜视[2];②高度近视患者调节辐辏比例失调:高度近视眼看近时无需调节,老视年龄时少量的调节引起过多的调节辐辏,从而引起内斜视;③由于内直肌及其周围组织本身退行性病变,术中及病理检查均有阳性所见,主要为内直肌纤维化[4]
, http://www.100md.com
    固定性内斜视因眼球极度内斜影响视物,给患者不仅带来外观上的心理障碍,更重要的是给学习、生活和工作带来诸多不便。由于一侧肌肉高度挛缩,另一侧肌肉菲薄无力,单纯的肌肉断腱、后徙、缩短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往往在术后一段时间内眼球又回到原来的斜位上。本文4例患者第一次手术后均在半年内复发甚至加重。而单纯的外直肌-眶外侧缘骨膜连接术可能因肌肉高度挛缩而导致眼球牵拉至正位困难,且术后也可能再次复发,而强行牵拉有导致严重并发症可能。本文一例患者因新的内直肌肌止点仅在原肌止点后3 mm,,行连接术后2个月即复发,将内直肌充分后徙后,追踪一年未再复发。我们认为对于固定性内斜视患者应先将挛缩内直肌充分松解后再行外直肌-眶外侧缘骨膜连接术较为安全可靠,且眼位矫正效果较佳。对于病情较轻,眼球可移动数mm患者,考虑行内直肌后徙、外直肌与上、下直肌外1/2连接术。术后可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作者简介:王 平,女,1964年出生,主治医师

    参考文献

    1 杨景存编.眼科学.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137

    2 郝雨时编著. 斜视. 天津:天津科学出版社. 1982,307-308,40-43

    3 李凤鸣主编. 眼科全书(下册).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 172-2 571

    4 孔令媛. 高度近视合并固定性内斜视的手术治疗.中华眼科杂志,1993,29(5):274

    收稿日期:1998-02-16,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