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导医指南 > 探望病人
编号:10251336
探 病 法 述 要
http://www.100md.com 《湖北中医杂志》 1999年第2期
     作者:洪必良

    单位:安徽省歙县中医医院(245200)

    关键词:中医探病法;鉴别诊断;文献研究

    湖北中医杂志/990201 探病法,是指对难以断定的疑似病证,运用意向性用药等手段,求得辨伪识真。从诊治关系来看,就是把“诊在治先”的常制临时权变为寓诊于治。

    1 源流考辨

    探病法的具体应用,始于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典范著作《伤寒论》。如主证为“食谷欲呕”,服吴茱萸汤见效即属中焦虚寒;若出现“得汤反剧”,则证属上焦,显然是以药测证。阳明腑实的真假辨识,“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但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俱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腹胀满不能食也”。即因腑实与否难肯定,为避免失下与误下,藉小剂量缓下以试探之。
, 百拇医药
    案例应用的记载,始于《医余》,由张杲《医说》所转载。某患者咽喉肿痛妨碍饮食,伴身热头痛便秘,众医以为热,与有谓感寒者相持不从,于是建议室内生火并炒葱汤沐浴以辨识之。“若是病热则此暖处必有汗而咽喉痛不减,若是感寒则虽浴无汗”。[1]以法试之而无汗,遂用麻黄汤治验。

    明清医家应用探病法较多,并逐步理性化,应用于疾病的鉴别诊断中。如楼英《医学纲目》记载“王氏验斑法”:或外搽酒液,或内服辛凉解表剂,然后观察有无皮疹出现,藉以辨识伤寒与斑疹。又如万全用苎麻煎汤后遍身刮之,有疹点见形即为麻疹,反之则非。《慎斋遗书》将探病法视为治疗大法,将“探”并列于“寒、热、补、泻、逆、从”等诸法,并评价曰:“初验虽分真伪,欲施攻补狐疑,全凭一探虚和实,此是医家妙计”[2],并强调:初诊未决的探治要注意药后效应,既药未效则应探求原委,探治用药要轻灵并注意药性的温补寒泻规律。《景岳全书》辟专章论述探病之法,认为这是医家不可不知的诊断要诀:“虚实有难明,寒热有难辨,病有疑似之间,补泻之意未定者,即当先用此法”[3]。措施是:“假者反之”,即疑属寒证而欲温,探以清热;疑属热证而欲清,探以温散;疑属实证而欲攻,探以补益;疑属虚证而欲补,探以消导。该法作用是去伪存真,如补而觉滞知实邪,消而不效识真虚,温而躁烦属真热,清而呕恶乃真寒。后来又有将慎药意识揉入探病法者,如李冠仙《知医必辨》倡言用药渐增说,认为“不及可以补进,太过恐难挽救”[4],是以主张用药“宜小其制,得效乃渐加增”,显然寓慎于探。王三阳于《药治通义》倡言消息法:若阴证似阳,先与冷水探饮必反剧,后以热汤饮之可少解,次以姜汤又稍缓,然后以理中四逆之类攻之,何至有九窍流血之祸;若阳证似阴,先以热汤深饮之必反剧,后以冷水饮之可少解,次以芩连又稍缓,然后以承气之类投之,何至有滑脱不禁之惨。以上诸说,可看出医之探病法源远流长。
, 百拇医药
    2 应用例证

    探病法在追忆式医案中出现得较多,是因为兼具医话性质,往往着意表述辨疑析误的思维认识过程。例如虚实疑似审辨:《内科摘要》记载:胡济之症见胸膈膨闷,选用破气消导,而更增呕恶泄泻。薛立斋改用六君子加姜桂以探治, 虽未效而相安,识证属脾胃虚寒,所以守方加附子即效。《奇效医述》记载:聂久吾因其父屡服龙荟丸通便不效,识为因虚致秘,探以当归润肠汤仍不效,知属气虚而改用参芪奏效。再如辨别实证类虚每困惑于久病,《名医类案》记载:小儿医陈日新形羸暮热,或从阴虚,或从痨瘵,不补无以组方,但荏苒十载,病势转危,患者“欲得大黄通利大肠,为之一快,虽死无憾”[5],所以舍补为攻以探治,而后才识是实证。又如对于寒热真假审辨,《石山医案》 记载:一中年男性腹痛,攻下后症见脉隐肢冷烦躁汗出,因之拟投附子理中汤,汪机认为可能是热厥,“今用附子热药,宁不助火添病耶?如不得已,可用通脉四逆汤尚庶几焉,以其内有童便猪胆汗监制附毒,不得肆其虐也”[6]。试服此方,更增渴饮等症,是以热药探识假寒,遂进人参白虎汤。又有以寒药探假寒,如《程杏轩医案》诊治汪氏妇,脉症属热,当渴饮冷水,却反嗜热汤,不可舍此不顾,所以“先与小白汤,症状仿佛,知其药不胜病”[7],因此确认为里热实证。
, 百拇医药
    探试不唯于药,亦有用其它物者。如《景岳全书》记载:金宅少妇患呕吐,诸药不受,有议独参汤,景岳试以半锺冷水与饮,惟此不吐,犹有不足,复与一锺,嗣主方木清饮。《程杏轩医案》以饮冷水之多寡,察胡某乃媳感证之寒热真假。《素圃医案》恐热药伤胎,改用“井底泥敷脐以试其里之寒热[8],如许蔚南妻烦躁席地而坐,频欲冷饮,目赤畏亮,试以寒泥沾腹,即叫冰冷入腹而痛,识为真寒。

    探识其它疑似病证,如《新都治验》记载:郑景南腹中积块,已病卧年余,百治不验,孙一奎疑属痰饮,即先以“五饮汤姑试之,以观其势”。有的病例尚需一探再探,如余听鸿《诊余集》记载:张兰卿阴斑泻血伴完谷不化,先后试用清热凉血、透表解散、健脾固涩,不效,而改进附子理中汤,却出现面红目赤苔焦黑。病家归咎药误,试服辛凉轻剂,出现寒热作哕,又改服理中汤则哕止,再服辛凉剂半杯又作呕,才定为虚寒而力主温补。

    3 要点辨析

    疗效是探病立法之本,辨证施治与探病是守常知变的关系。辨证主要通过四诊进行“司外揣内”的临床思维,所以“揣”含有“求取”和“探测”之义,而“证”包括“证据”和“验证”,这是中医诊疗的核心与常法所在。通常识证是论治的前提,倘若究属何证尚难断定,则变通为用药物等以试探性求证,把先彼后此的程序临时调整为亦此亦彼,既未脱离四诊的自然观察法,也没有违背以证为核心的基本原则。如张景岳探病法用于“疑其为虚”、“疑其为实”等病证,“疑”指难以断定,而虚或实的初步假定仍然源于四诊所得与八纲辨证,所以将探病法“独立于四诊之外”的说法,是一种误解。
, 百拇医药
    当然,探病法乃必不得已而用之,决不可滥用。如章虚谷《医门棒喝》:“辨不明,则意见不定,意见不定,则用药常试,而欲拯危济急难矣”。又如吴楚在《医验录二集》中批评:“俗说治重病先须用药探之,方为小胆细心”,即指出该法具有盲目性与风险性,不宜随意用之。

    今日临床犹有探病法用武之地。当代中医辨析真假疑似,可以运用现代检查手段,使辨证从宏观走向微观,并可结合西医的辨病以进行之,使辨证施治进入新的境界。但疑似病证仍然存在,既有按辨证论治原则认识不清性质的,也有现代理化检查找不到确切病因的。由此可见,中西医学对疾病这一极其复杂的事物,在认识上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诊断性治疗正是弥补这种局限性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 张杲.医说.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4:29

    [2] 周慎斋.慎斋遗书.长沙.岳麓书社,1990:416
, 百拇医药
    [3] 张景岳.景岳全书.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59:38

    [4] 李冠仙.知医必辨.第1版.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85:30

    [5] 江璀.名医类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79

    [6] 汪机.石山医案.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1993:79

    [7] 程文囿.杏轩医案.长沙.岳麓书社,1990:63

    [8] 郑重光.素圃医案.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1009:13

    (收稿日期:1998-03-07), 百拇医药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导医指南 > 探望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