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 1999年第2期
编号:10252213
论针灸治疗中的心理效应
http://www.100md.com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9年第2期
     作者:刘兴仁

    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教研室 北京100029

    关键词:针灸;心理效应;溯源;意义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990229 用针灸方法治疗人体疾病,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其独特的临床疗效也是举世公认的。但是,对于针灸治疗之所以能够取得疗效的机理,尚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和探讨。本文拟就针灸治疗中的患者心理效应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1 针灸心理效应理论溯源

    有关针灸治疗心理效应理论的提出,当首推《黄帝内经》,特别是《灵枢经》对此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首先在针灸治疗的原则大法中,突出强调了心理效应问题。如《灵枢.本神》说:“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是故用针者,察观病人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已伤,针不可治之也。”这里的“先必本于神”,即包含有心理效应的思想。在《灵枢经.九针十二原》中也强调指出:“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张景岳在《类经》中注曰:“上工察神气于冥冥也。”这里的“粗守形”,是指针灸时只拘于简单的手法而泥于形迹,而“上守神”即指高明的医生更加重视患者内在的精神气血的变化。对于针灸心理效应,在《内经》中还有多篇文章有所论及,如《素问.汤液醪醴论》说:“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高世縂注:“针石之为道也,工之精神与病之精神,工之志意与病之志意,两相合也。”滑寿注:“针石之道,精神进,志意治,则病可愈;若精神越,志意散,虽用针石,病亦不愈。”这些论述,都从不同的角度强调了针灸治疗中的心理效应问题。
, http://www.100md.com
    《内经》中强调针灸治疗要“治神”、“守神”的理论,对后世针灸学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针灸甲乙经》第一篇就是《精神五脏论》。《标幽赋》也说:“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即刺也,使本神定而气随。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针灸大成》也有类似的论述,强调“治神”是针灸治疗的重要法则。

    应指出,《内经》针灸治疗中的“治神”,泛指精神血气魂魄志意等,非特指心理效应,但其中包含有心理效应的思想也是不容置疑的。

    《内经》以降,历代医家对针灸治疗中的心理效应作了更加广泛、深入的研究和阐释,并将此理论自觉地运用于临床实践,取得了满意的疗效。这里举《医部全录.医术名流列传》中的一个案例:“李明甫,东阳人,善医,尤精针法。义乌令病心痛垂死,明甫视之曰:‘有虫在肺下,药所不及,惟砭乃可,然非易也。’绐谓于背上点穴,密取水以口 巽之,令方惊而针已入,曰:‘早已死矣。’即而腹大痛,下黑水数升,虫亦去,遂愈。”病人患心痛,医生将病因归结于“虫在肺下”,为了使患者相信,针刺前密取水喷于背上并突然进针,同时用肯定的语言暗示病人“虫死病愈”,从而获得了满意的疗效。
, 百拇医药
    2 重视心理效应,提高针灸疗效

    若想在针灸治疗中取得良好的心理效应,提高临床疗效,首先需要医患之间的相互配合。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医生的态度、表情、语言甚至服饰仪表,均会对患者产生一定的心理影响,患者的这些心理活动,往往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临床疗效,这是一般的心理效应。

    由于针灸治疗方法独特,针灸过程中会在局部出现酸、麻、胀、重、凉、热等强烈感觉及其在体表的经络线上出现深浅远近不一的感传现象,特别是出现在病患部位上的这些感觉,会对患者产生比较强烈而独特的心理效应,从而影响到临床疗效,这是医生在针灸治疗过程中应特别予以重视的。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所说:“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浅深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素问.针解》进一步指出:“经气已至,慎守勿失者,勿变更也;浅深在志者,知病之内外也;近远如一者,深浅其候等也;手如握虎者,欲其壮也;神无营于众物者,静志观病人,无左右视也;义无邪下者,欲端以正也;必正其神者,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
, http://www.100md.com
    在具体运用过程中,医者还应注意辅之以必要的语言诱导,才能取得预期的心理效应。如《素问.调经论》说:“按摩勿释,出针视之,曰我将深之,适人必革,精气自伏,邪气散乱,无所休息,气泄腠理,真气乃得。”张景岳注曰:“适,至也;革,变也。先行按摩之法,欲皮肤之气流行也。次出针而视之曰我将深入,欲其恐惧而精神自伏也。适人必革者,谓针之至人,必变革前说而刺仍浅也。”预先告之患者将深刺,而仍采用浅刺方法,这即是现代医学心理学中的心理暗示转移疗法,而祖国医学早已自觉加以应用了。

    针灸治疗中的心理效应是客观存在的,既可产生正面效应,亦可产生负面效应。若医生医德医风不良或方法不当,即会产生不良的心理效应而降低临床疗效。如《针灸问对》说:“今医用针,动则以袖覆手,暗行针法,谓其法之神秘,弗轻示人,惟恐有能盗取其法者,不知果何法耶。”又云:“今医置针于穴,略不加意,或谈笑饮酒,半晌之间,又将针拈几拈,令呼几呼,仍复登筵,以足其欲,然后起针,果能愈病者乎。”这即是指出医生的医德医风不良,会给患者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最终将降低临床疗效。
, 百拇医药
    近年来,随着中医心理学思想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中医针灸研究的不断深入,古代医籍中有关中医针灸治疗的心理效应理论又重新被人们认识,不但有人在理论上加以系统的整理和提高,更有人将此理论自觉地运用于针灸治疗的临床实践,从而提高了针灸疗效。如据张伯华编著的《中医心理学》载:广州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在1985~1986年间曾取中医病房、普通病房(以神经、皮肤科为主)、华侨病房三个病区相信针灸疗效的病人375例进行比较。实验组250例,由针灸医生用肯定性语言对他们进行针感、整体疗效等方面的积极暗示;对照组125例,不加任何对治疗有影响的语言,仅由护士观察。结果发现实施暗示的实验组疗效好于对照组,经χ2检验,两组有极显著差异(P<0.01)。

    3 研究针灸心理效应的现实意义

    传统理论认为,针灸治疗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调整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气血、调节机能平衡等取得疗效,对于这些观点,一般也是没有异议的。但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即针灸治疗所产生的心理效应对疗效的重要影响,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充分注意,无论是中医抑或是西医学,都缺乏对此问题的研究。
, 百拇医药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心理因素对人体健康与疾病产生的影响,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心理效应在治疗疾病中所起的作用也逐渐被理解和接受。其实,这些理论在祖国医学中早就有了较充分的论述并得到了自觉的运用。系统整理和研究针灸治疗中的心理效应,无论是对于揭示针灸原理和提高疗效,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1 拓宽针灸研究领域

    目前世界范围内均在对经络的实质和针灸治疗的原理进行多学科研究,但对于针灸治疗的心理效应问题,并未引起普遍关注。在祖国医学典籍中虽对此有较丰富的论述和自发运用,但需用现代科学理论加以揭示及提高。如针刺麻醉效应和医学心理学中的暗示催眠疗法有无内在联系等。如能对针灸治疗中的心理效应进行专项研究,必将推动针灸理论研究的进展。

    3.2 提高针灸治疗的临床疗效

    目前对临床从事针灸治疗医生的要求,一般只注重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而针灸治疗过程中的心理效应并没有得到充分的理解和重视,若能使医生深刻地理解针灸心理效应的理论并自觉地加以应用,势必会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3.3 丰富心理治疗方法

    随着医学心理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心理疗法已成为一种新的治疗手段。在北京等某些大城市也相继出现了诸如“心理咨询门诊”等专门机构从事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但由于起步较晚,且多借用国外的研究成果和治疗手段,故尚处于摸索阶段。其实这些理论属于祖国医学的“意疗”范畴。如果在现代心理治疗中,将针灸时的“得气”、“感传”等效应结合起来,即可能获得比语言诱导等更特殊的心理效应,从而提高心理治疗的临床疗效。

    作者简介:刘兴仁,男,45岁,副教授

    收稿日期:1998-04-17,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