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 1999年第3期
编号:10208504
大肠癌p53蛋白与PCNA表达的预后意义
http://www.100md.com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1999年第3期
     作者:庄小强 赖日权 孙桂华 王晓怀 袁世珍

    单位:庄小强 赖日权 孙桂华 王晓怀 袁世珍(广州军区总医院消化科 510010)

    关键词:结肠肿瘤;直肠肿瘤;蛋白质p53;增殖细胞核抗原;预后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990340分类号 R73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7399(1999)03-0192-01

    大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现p53和PCNA在多种肿瘤中均有过度表达,并与肿瘤分化、转移有关。但对大肠癌预后国外仅有少数报道。我们应用免疫组化观察了p53和PCNA在大肠癌中的表达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探讨该指标对大肠癌表达的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 百拇医药
    1.1 组织标本 61例大肠癌为广州总医院1976~1992年有5年随访资料的大肠癌手术存档石蜡标本,高、中、低(未)分化和粘液腺癌分别为13、29、12和7例。结肠镜及病理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的大肠粘膜活检标本15例。分别作常规HE染色、p53和PCNA免疫组化染色。

    1.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免疫组化染色用LSAB法〔1〕。鼠抗人p53单抗DO7、鼠抗人PCNA单抗PC 10和LSAB K-9002均为Dako公司产品。p53工作浓度1∶50;PCNA抗体工作浓度1∶50。阳性对照为已知p53和PCNA阳性的乳腺癌标本。用PBS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每例随机计算1 000个分布清晰的上皮细胞,计算其阳性细胞的比率(LI)。

    2 结果

    2.1 正常大肠、大肠癌p53和PCNA表达 p53蛋白阳性染色主要位于细胞核,呈棕褐色,p53在正常大肠粘膜未发现阳性表达。大肠癌p53阳性率高达55.7%。PCNA蛋白阳性染色主要位于细胞核,呈棕褐色,正常大肠粘膜阳性12例,阳性指数(PCNA-LI)为15.12%±5.44%。大肠癌PCNA阳性50例,PCNA-LI(46.40%±26.50%)较正常粘膜明显增加(P<0.05)。
, 百拇医药
    2.2 p53和PCNA表达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p53蛋白和PCNA表达与大肠癌分化程度和Dukes分期有关(P<0.05)。

    2.3 大肠癌p53和PCNA的相关关系 经等级相关检验,rs=0.579,P<0.001,p53过度表达和细胞增殖有显著相关性。

    2.4 p53和PCNA表达与大肠癌生存率关系 p53和PCNA在≤25%、25%~65%和>65%三组阳性表达中,1年、2510120年生存率均未达到显著差异,而第5年生存率>65%组均明显低于≤25%表达组(P<0.05)。p53和PCNA-LI与生存期之间有明显负相关。

    3 讨论

    在人类肿瘤中抗癌基因p53是最常见的产生突变的基因,尤其频繁发生在大肠癌。本研究提示,正常大肠粘膜p53未见表达,而大肠癌显著表达。p53随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也与Dukes分期有关。国外学者报道p53蛋白过度表达在大肠癌为42%~67%,而正常大肠粘膜为0,我们的结果与之相符。
, 百拇医药
    近年来发现PCNA研究对于大肠癌变过程诊断具有重要意义。PCNA具有DNA多聚酶δ辅助因子的功能,是一种细胞周期相关性核蛋白。在G1中期浓度增加,S期早期达到高峰,S2/M期逐渐下降。我们的研究表明正常粘膜PCNA阳性表达指数明显低于大肠癌,而大肠癌中,低(未)分化腺癌及粘液腺癌PCNA-LI显著高于高分化组。Dukes C期及Dukes D期PCNA-LI也明显高于Dukes A期患者。Tanaks等〔2〕在149例早期大肠癌研究中,表明PCNA在肿瘤分化类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方面均提示非常显著差别,与我们结果一致,说明PCNA在评估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中都是一项良好指标。

    许多研究证实大肠肿瘤以及一些癌前病变其细胞增殖动力有改变。我们以61例大肠癌的p53和PCNA阳性结果进行等级分析表明,p53与PCNA均呈阳性表达者经等级相关检验(rs=0.579,P<0.001),说明p53过度表达和细胞增殖有显著相关性。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梁英杰,凌启波. 一种快速高敏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LSAB法. 中华病理学杂志,1993;22:369

    2,Tanaks S, Haruma K, Tatsuta S. 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expression correlates with the metastatic potential of submucosal invasive colorectal carcinoma. Oncology,1995;52:134~140

    收稿日期:1998-12-07,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