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实用医学杂志》 > 1999年第3期
编号:10210594
重症肝炎的B超显像分析
http://www.100md.com 《实用医学杂志》 1999年第3期
     作者:王小岩 郑一军

    单位:王小岩(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传染科 510010);郑一军(广州中医药大学保健科)

    关键词:

    实用医学杂志990335 我们于1993年8月~1998年1月先后诊查了28例重症肝炎,现就B超在重症肝炎中的显像作一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8例重症肝炎为我科住院患者,男24例,女4例,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36.31±10.67岁。参照北京全国肝病会议制定的重症肝炎诊断标准进行分型[1],其中急性重症肝炎1例,亚急性重症肝炎13例,慢性重症肝炎14例。全部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1.2 检查方法 采用国产SIUI.CTS-200超声仪,探头频率为3.5 MHz,按常规方法操作。全部病人均在入院后1周内检查,部分病人死后行肝穿病理检查。
, 百拇医药
    2 结果与分析

    2.1 肝脏显像 全部病人肝内回声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强,分布不均匀,肝内血管走向显示不清,甚至消失。有4例门静脉内径大于13 mm,均为慢性重症肝炎。另外,所有的慢性重症肝炎病人肝包膜不光滑,凹凸不平。但大多数肝脏轮廓形态仍是正常的。28例肝脏右叶最大斜径、左叶上下径及左叶长度均值分别为11.69±1.71 cm,5.80±0.74 cm,6.42±1.80 cm,与正常肝脏径线相比并没有明显缩小(P>0.05)。同时发现,亚重肝组与慢重肝组,存活组与死亡组肝脏各径线相比也无显著差别(P>0.05),见表1、2。

    表1 两组肝脏的B超检测结果(±s,cm)

    例数

    肝右叶最大斜径
, 百拇医药
    肝左叶厚度

    肝左叶长度

    亚重肝组

    13

    11.93±0.98

    5.67±0.15

    7.13±0.65

    慢重肝组

    14

    12.62±0.25

    7.30±0.81

    6.24±0.71
, http://www.100md.com
    表2 存活组与死亡组肝脏的B超检测结果(±s,cm)

    例数

    肝右叶最大斜径

    肝左叶厚度

    肝左叶长度

    存活组

    12

    11.73±0.36

    5.65±1.07

    7.19±0.62

    死亡组
, 百拇医药
    16

    11.27±1.48

    6.31±0.29

    7.09±0.73

    2.2 脾脏厚度测量 本组脾脏厚度均值为4.49±0.79 cm,其中亚重肝组4.32±0.31 cm,慢重肝组4.91±1.02 cm,存活组4.48±0.20 cm,死亡组4.62±0.15 cm,各组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较正常脾脏厚度稍增加,同时形态无明显变化,内部回声较低,分布均匀。

    2.3 胆囊影像 28例中胆囊壁增厚或呈双层,或胆囊模糊不清共17例,占61%,该17例病人中有9例死亡。但胆囊显像正常者11例中亦有7例死亡。

    2.4 其他 检查中发现合并腹水10例,同时合并胸水、腹水1例,该11例病人中死亡8例,存活3例,无腹水者17例中死亡8例,存活9例。经χ2检验,P<0.01,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 百拇医药
    3 讨论

    3.1 本组B超检查表明,在亚重肝、慢重肝的早期,肝脏各径线并不一定有明显的缩小。分析原因可能与重肝早期肝细胞主要表现为变性、肿胀、细胞器功能障碍,导致肝功能减退,并不一定有大量肝细胞坏死,同时又有肝细胞再生,因此肝脏各径线基本是在正常范围内。如果到了重肝后期,可能会有大量肝细胞坏死,届时各径线可能会缩小,因此需要一个动态观察过程。另外,肝脏声像图的改变与其他弥漫性炎症病变基本相似,在一部分肝硬化基础上发生慢性重症肝炎,还会显示肝硬化的影像。所以B超在亚重肝、慢重肝早期诊断上意义不大,也不能判断预后。但利用B超与肝内占位性病变、梗阻性黄疸等疾病作鉴别诊断是有一定的帮助。

    3.2 重症肝炎时,由于肝细胞严重受损,形成胆汁减少,同时毛细胆管炎症,胆汁排泄受阻,胆汁进入胆囊明显减少。另外,腹水浸泡、低蛋白血症、乙肝病毒、细菌直接侵犯等多种因素作用下,使得重肝合并胆囊炎达61%,较其他作者报告要低[2,3]。考虑可能一方面与病程早期胆囊没有被波及,另一方面病人在检查前已经接受了消炎利胆,补充白蛋白等治疗有关,也不排除受仪器本身及检查者影响。但是否并发胆囊炎与预后似乎关系不大。
, http://www.100md.com
    3.3 肝性腹水的形成因素包括门静脉高压、低白蛋白血症、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但重型肝炎的腹水出现很快,与肝坏死的发展一致,故其形成机制可能主要是肝坏死所致的“急性肝窦阻塞性”门静脉高压,重型肝炎出现腹水意味着肝坏死严重。虽然是否存在腹水与预后的关系一直争论较大[4],但本组观察提示并发腹水者死亡率明显高于非腹水者。因此,利用B超及早发现腹水对判定重肝的预后有一定的帮助。

    4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寄生虫学会.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试行). 1995年北京会议修订. 中华传染病杂志,1995,13(4):241.

    2 李慈安. B超胆囊声像对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价值. 苏州医学院学报,1994,14(5):438.

    3 朱迎春,等. 病毒性肝炎74例胆囊声像变化临床分析. 中华传染病杂志,1989,7(3):174.

    4 沈美雯. 重症肝炎预后的进展. 国外医学传染病学分册,1988,15(3):137.,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