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 1999年第3期
编号:10215430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动脉导管未闭1例*
http://www.100md.com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1999年第3期
     作者:孟素荣 彭健 翁昌鸿 马立勤 许顶立

    单位: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心内科,广州,510515

    关键词:动脉导管未闭;Amplatzer封堵器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990356 中图分类号:R540.46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6岁,自幼发现心脏杂音,曾先后在多家医院就诊,诊断为动脉导管未闭(PDA),建议行外科手术治疗,为保证治疗安全、有效、损伤小,患儿家属特来我院咨询而收入院。查体:发育正常,前胸部轻度隆起,胸骨左缘2~3肋间可闻及双期连续性杂音。超声心动图检查:存在未闭动脉导管,导管直径5mm,最窄处靠近肺动脉,直径为2mm。于1999年7月23日在异丙酚+氯胺酮静脉麻醉下,经导管介入治疗。首先行右心导管检查,测得肺动脉压轻度增高(40mmHg),然后穿刺右股动脉送入6F猪尾导管入主动脉弓降部,侧位造影证实PDA属Krichenko A型,最窄处直径2.0mm,适合封堵治疗。遂沿右心导管送260cm长替换导丝穿过PDA进入降主动脉,撤出端孔导管,沿导丝将6F输送鞘管送入降主动脉,撤出导丝。选择9-PDA-004的Amplatzer封堵器(美国AGA公司产品),将其安装于输送器内芯的顶端,透视下经输送鞘管封堵器送至降主动脉。待封堵器的单盘完全张开后,将输送鞘管及内芯一齐回撤至PDA的主动脉一侧,然后固定内芯,仅回撤输送鞘管至PDA的肺动脉一侧,使“腰部”完全卡于PDA内。术后即刻主动脉收缩压较术前增高18mmHg,肺动脉压降至26mmHg,听诊双期连续性杂音基本消失。15min后重复主动脉弓降部造影,证实封堵器位置合适,无残余分流,考虑封堵成功,操纵旋转柄将封堵器释放,撤出导管压迫止血。术中静脉推注肝素17mg(1mg/kg),术后卧床20h,经静脉给予青霉素预防感染治疗5d,72h后彩色多普勒示动脉水平分流消失。

    2 讨论

    近30年来先后有许多采用Porstmann法、Rashkind法及弹簧栓子法治疗PDA的文献报道,但由于受适应证窄,栓子脱落及残余分流发生率高的影响,从而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近2年来随着Amplatzer封堵器的问世,PDA的介入治疗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1998年Masura等[1]报道24例PDA采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获得100%成功率。该方法的主要优点为:操作简便;输送鞘管小(6 F),适于幼儿的PDA封堵,且对股静脉损伤小;封堵器呈蘑菇状单盘一侧封堵于PDA的主动脉,由于压力的关系不易发生脱落或移位,且封闭完全,降低了残余分流的发生率。

    本例的成功治疗使我们充分体会了该治疗方法的优点,我们认为此种技术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Masura J, Walsh KP, Thanopoulos BV et al. Catheter closure of moderate to large-sized patent duct arteriosus using the new Amplatzer duct occluder: immediate and short-term results. JACC, 1998,31:878

    (收稿日期:1999-08-02),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