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学临床研究》 > 1999年第3期
编号:10218107
阑尾炎术后并下消化道大出血二例
http://www.100md.com 《医学临床研究》 1999年第3期
     作者:欧阳迪平 罗承耀 李岳生

    单位:欧阳迪平 罗承耀(湖南省岳阳市一人民医院 岳阳 414000);李岳生(湖南省岳阳市血吸虫病防治院 岳阳 414000)

    关键词:阑尾切除术;手术后并发症;胃肠出血;病例报告

    阑尾炎术后并下消化道大出血二例

    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后并下消化道大出血较罕见,国内在大宗下消化道出血病例的病因分析中偶有提及[1]。本文2例,结合文献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历资料 例1 男性,34岁,因急性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阑尾基底糜烂,包埋不满意,腹腔引流管手术后第2天拔除。术后第4天便血,呈暗红色,有血块,量约1100 ml。入院体查:体温37 ℃,血压10.6/8 kPa。腹平软无压痛,麦氏切口长8 cm,无感染,肛查阴性。置胃管无血液抽出。急诊纤维结肠镜检失败,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DSA):回结肠动脉分支有微量造影剂溢入肠腔。给予输血:禁食、抗炎、补液、止血药物等治疗,住院17 d痊愈出院。
, 百拇医药
    例2,男性,61岁。因急性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阑尾基底重度糜烂,仅行“8”字缝合,未置引流。术后第5天解大量暗红色血便,有血块,经输血、输液病情稳定,术后第7天再次便血。入院体查:体温38.2 ℃,血压12/8 kPa,腹平软无压痛,麦氏切口10 cm已愈合。置胃管无血液抽出,肛查及直肠镜检无异常。术后第10天突然出现鲜红色血便,约1000 ml以上,脉搏100次/min,血压9.3/6.6 kPa,立即抗休克,剖腹探查。术中见右下腹广泛疏松粘连升结肠内充满凝血块,阑尾残端处已包裹,切开盲肠见阑尾基底处充血、水肿糜烂,广泛渗血,行右半结肠切除,住院21 d痊愈出院。

    2 讨论

    此并发症往往发生在阑尾术后2周内,多为术后3~7 d突然大量暗红色或鲜红色血便,大都有阑尾基底糜烂,手术处理不满意的的经过。术后可有低热、血象高,一般无其它阳性体征。诊断的关键是排除其他消化道出血疾患。诊断不能确定者,可行下述检查:①肛查、直肠指检和直肠镜检查,以排除肛管直肠段出血。②置鼻胃管观察胃液颜色,如胃液中无血液且含胆汁,可排除上消化道出血,并随即拔掉胃管。③急诊纤维结肠镜检查,在出血期或非出血期均可进行,能直接观察出血部位辨认出血病灶。由于大量便血对肠道的冲洗作用,镜检前作1~2次清水灌肠即可。抗休克治疗后镜检也可在床旁进行。故被认为是一种安全和有效的诊断方法[2]。④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在急性大出血期间,出血速度达0.5 ml/min以上,即可在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时见造影剂外溢进入肠腔[3]。这对明确是阑尾残端处出血还是结肠以上小肠病变出血,有重要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病情允许有条件者应争取在出血期间作此检查。
, 百拇医药
    阑尾炎术后其残端基底处的肠腔内出血,主要是局部充血水肿糜烂所致的广泛渗血,与局部炎性坏死和手术处理欠妥有关。随着炎症的消退,基底部肠外的纤维性粘连及包裹的形成,出血多能自行停止。即使有大出血时,也应行输血输液,禁食,抗炎及止血药物治疗,同时密切观察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和消化道出血情况。在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时,如发现回结肠动脉盲肠段末梢小分支有活动性出血,可将导管插入盲肠支行栓塞治疗[4]。经保守治疗无效或有下述情况时,可考虑手术探查。①已明确阑尾基底糜烂未能包埋或妥善缝合而致大出血,保守治疗无效者;②24 h内输血量超过1?500 ml,但血液动力学仍不稳定;③患者全身情况差,年龄大,反复大出血。手术一般行右侧结肠切除,局部缝合止血因水肿糜烂很难有效,且有致肠瘘之虑,故不可取。笔者认为一般并无必要行规范的右半结肠切除,只要方便吻合,作回盲肠段的楔形切除即可。

    参考文献

    1 吴盾利,钱允庆,许惠敏,等.下消化道大出血.中华外科杂志,1987,25(3):136~138

    2 许惠敏,全慧敏,钱允庆.紧急结肠镜检查在下消化道大出血中的应用价值.上海医学,1995,18(6):354~355

    3 刘建文,杨澄宇.下消化大出血的定位诊断与治疗.实用医学杂志,1996,12(9):588~589

    4 陈剑华,张建生,倪川明.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栓塞成功治疗伤寒并下消化道大出血1例报告.江苏医药,1994,20(6):294

    (19980618 收稿),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