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临床误诊误治》 > 1999年第3期
编号:10218412
以荨麻疹和阵发性肌痛为首发症状的皮肌炎
http://www.100md.com 《临床误诊误治》 1999年第3期
     作者:金 萍

    单位:金 萍(浙江省临海市台州医院[317000])

    关键词:

    Untitled Document 【病例】 女,30岁。1997年3月全身皮肤突然出现绿豆至钱币大小风团样损害,并融合成片,当地卫生院诊断为荨麻疹,给予抗组织胺类药物治疗,大部分皮疹消退。此后每月发疹不止,治疗效果欠佳。半年后发作,伴发热、眼睑水肿及四肢肌肉关节疼痛,给予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抗组织胺药及中药治疗半月余,皮疹渐消退,但体温仍不退,肌肉关节疼痛无明显缓解。转县医院,诊断风湿热。住院期间,皮疹不规则重复出现,持续24~48 h,有轻度搔痒感,肌肉关节疼痛呈阵发性加剧,疼痛部位不定,呈游走性,疼痛处关节及皮肤无红、肿、热,压痛明显,肌力正常,四肢关节活动自如。经泼尼松30 mg.d-1及抗生素、解热镇痛药治疗4周转入我院。查体:体温37.8℃,系统检查无异常。双侧上眼睑略水肿,以躯干部为主散在绿豆至钱币大小的风团样损害。实验室检查:血、尿、粪常规及肝肾功能、抗链球菌溶血素“O”、血电解质均正常、X线胸片、心电图,红细胞沉降率40 mm/1 h,抗核抗体阴性,双链DNA抗体结合率10%,抗Sm抗体阴性,类风湿因子阳性;血浆总蛋白55 g/L,白蛋白31.9 g/L,球蛋白23.1 g/L;IgG 14.46 g/L;肌酸磷酸激酶(CPK)6 168 nmol.s-1/L,乳酸脱氢酶(LDH)7.01 μmol.s-1/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667 nmol.s-1/L;尿肌酸1 698 μmol/24h。肌电图提示肌源性改变。肌肉活检:肌纤维肿胀、变粗,有断裂现象,肌横纹消失,炎细胞浸润。病理诊断皮肌炎。

    治疗经过:入院后给予泼尼松60 mg.d-1,环磷酰胺0.2 g隔日一次静脉注射,辅以苯丙酸诺龙、维生素E以及对症治疗,半月后皮疹消退,眼睑水肿减轻,体温降至正常。1个月后,肌痛开始缓解,复查CPK、LDH、红细胞沉降率、24小时尿肌酸值接近正常范围。泼尼松逐渐减量,住院55天病情稳定出院。出院后继续服泼尼松40 mg.d-1,环磷酰胺0.2 g隔日一次静脉注射(总剂量6 g)。半年后门诊复查,全身情况好,有关实验室检查值基本正常,继续服泼尼松15 mg.d-1维持治疗。

    皮肌炎是一种主要侵犯皮肤和肌肉系统的免疫性疾病,根据典型的皮肤和肌肉损害,特别是以面部上眼睑为中心的水肿性紫红色斑和进行性肌无力、肌痛等特征,临床诊断并不困难。但皮肌炎的皮损可先于肌肉症状数周至数年,而且皮肤损害多种多样,可表现为风团、一过性红斑、多形红斑、日光性皮炎及结节性红斑等。本例发病时全身散在风团样损害,反复发作半年后出现双侧上眼睑水肿,四肢肌肉关节疼痛,伴发热,先后误诊为荨麻疹、风湿热。入院后查CPK、LDH、24小时尿肌酸、肌电图、肌肉活检等确诊为皮肌炎。本例提示当临床上遇见全身风团样损害,伴有不规则发热,经一般治疗无效者,要警惕是否有皮肌炎存在的可能性,应早期作有关检查,以免误诊延误治疗。

    (收稿时间1999-01-19),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