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广东医学院学报》 > 1999年第3期
编号:10220644
急性坏死性肠炎误诊为急性阑尾炎1例
http://www.100md.com 《广东医学院学报》 1999年第3期
     作者:卓雄

    单位:广东省雷州市人民医院,雷州524200

    关键词:

    广东医学院学报990381 患者,男,18岁,雷州市某中学学生,因转移性右下腹痛1d入院。患者于1998年5月10日8 Am突感上腹部疼痛,校医给予阿托品、颠茄片口服,疼痛暂时缓解,次日疼痛转移至右下腹,呈持续性阵发加剧,上午解1次粘糊状样脓 血便,呈里急后重感。当日上午10时急送我院,行X光照片见小肠充气扩张,门诊拟“急性阑尾炎”收入院。体查:T39℃,P100/min,BP16/9 kPa,心肺正常,右下腹轻度肌紧张,压痛、反跳痛明显,腰大肌试验阳性,腹稍胀,未触及包块,肝脾肋下未及,肠鸣音减弱。血象:WBC12.7×109/L,N0. 81,M0.18,E0.01,Hb 130g/L,出血时间1min30s,凝血时间2min。入院诊断:急性阑尾炎。当天中午12时20分行阑尾切除术,吸出腹腔淡红色液体约200mL。术中见距回盲部12cm 处长约30cm回肠管壁增厚、僵硬,充血水肿,部分浆膜糜烂,有纤维素样物 附着,距回盲部15cm至20cm处可见肠壁散在片状坏死,肠系膜充血、 水肿、增厚、淋巴结增大。回盲部肠管正常,阑尾轻度肿胀,未见明显炎症改变。 手术行坏死肠段切除,回肠与回肠间行端端肠吻合术。术后诊断:1、克隆氏病; 2、肠结核待排。术后患者腹痛减轻,但术后第3天突然又出现腹部灼热样疼痛,继而呈阵发性绞痛,肠鸣音亢进,排咖啡样血便1~2次/d,偶见黄豆汤样,表面片状薄膜样。大便检查红细胞+;病理报告:回肠肠段炎性坏死。结合临床资料,患者“急性坏死性肠炎”诊断成立,经用氯霉素,止血药,激素,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等综合治疗25d痊愈出院。

    讨论 本病例首先误诊为“急性阑尾炎”是因其症状和体征与本病十分相似,发病为突发性的上腹疼痛,次日转移至右下腹疼痛,呈持续性阵发加剧,并解粘糊样脓血便。体查右下腹肌轻度紧张、压痛、反跳痛明显,腰大肌试验阳性,血象白细胞总数增高,因忽视了患者解粘液脓血便的临床意义,没有考虑到本病存在的可能性。入院当天即予紧急手术。术中因见回肠部分管壁增厚、僵硬,充血水肿,部分浆膜糜烂,有纤维素样物附着,部分肠段肠壁有片状坏死,肠系膜增厚、充血水肿,淋巴结增大,故错误诊断为:(1)克隆氏病;(2)肠结核?术中仅行坏死肠段切除。如当时考虑注意到本病,则应同时将病变和坏死的肠段一并切除,术后及时按本病治疗,而术后则不应再出现上述系列症状。且待数日病理报告后方知误诊,延误了治疗时间,使患者蒙受了不必要的痛苦和经济损失。误诊原因主要由于我们对该病缺乏足够认识,满足于常见病的诊断治疗,忽略了粘糊脓血便的临床表现,特别是术中亦未能及时意识到本病,容易或可能留下手术隐患,教训深刻。

    收稿日期:1998-12-7,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