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民间疗法》 > 1999年第3期
编号:10229819
活血化瘀为主治疗Ⅱ型糖尿病112例
http://www.100md.com 《中国民间疗法》 1999年第3期
     作者:董建华 张红蕾

    单位:山东省淄博市中医院,255300

    关键词:

    笔者自1989年起 笔者自1989年起,尝试用活血化瘀法,结合 辨证论治治疗112例Ⅱ型糖尿病患者,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

    本组中男性58例,女性54例;年龄37~74岁,平均57岁;病程5个月~23年,以3~8年者居 多。 合并高血压15例,冠心病11例,高脂血症15例,周围神经炎5例,肾病5例,视网膜病变、白 内障6例, 耳聋2例,皮肤瘙痒4例。空腹血糖均在7.8mmol/L以上,餐后2小时血糖在11.1mmo l/L 以上。

    治疗方法
, http://www.100md.com
    本组112例患者均在控制饮食的基础上, 同时服用活血化瘀中药。以丹参、桃仁、丹皮 、牛膝、当归、血藤为基本方,并根据中医辨证分 型,随症加减。

    阴虚燥热型:常见于糖尿病的早期,病及肺胃,证见烦渴引饮,多食易饥,五心烦热,便秘溲 赤,舌 质多红绛,苔少或兼有裂纹,脉细数。本组22例,占19.65%,在基本方上加石膏、知母 、生地、乌梅、黄连、沙参、地骨皮、花粉、石斛。气阴两虚型:是本病最为多见的类型。见于糖尿病日久不愈者,其病主要在肺、脾、肾 。诊 见神疲乏力、懒言少动,口干咽燥,多饮多尿,大便溏薄,体重减轻,四肢麻痛,视物不清, 舌质 暗红或有瘀斑,脉沉细无力。本组共64例,占57.15%,在上方基础上加太子参、黄芪、黄 精、生地、山茱萸、花粉、麦冬、乌梅、五味子。阴阳两虚型:常见于本病后期,久治不愈者,其病主要在脾肾。证见面色C021 白,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形寒肢冷,阳萎,唇干溲频,便溏,舌质淡胖,脉沉细。本组共26例 ,占23.22%。在上方基础上加熟地、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菟丝子、鹿角胶、 龟板 胶。合并高血压、头痛、头晕者,加天麻、菊花、杜仲;合并冠心病、胸闷心痛者,加瓜 蒌、 绛香、炒枣仁;合并高脂血症加何首乌、山楂、泽泻;合并周围神经炎,肢体麻痛者加 全蝎 、地龙、路路通;合并肾病加菟丝子、山萸肉、坤草;合并视网膜病变、白内障、视力 模糊 者加青葙子、密蒙花、枸杞、菊花;合并耳聋加磁石、山萸肉;合并皮肤瘙痒加地肤子 、蝉蜕、白蒺藜。
, http://www.100md.com
    3个月为1个疗程。

    治疗效果

    疗效标准:显效:治疗后症状基本消失,空腹血糖降至正常,24小时尿糖定量在5g以下,或 空腹 血糖及24小时尿糖定量较治疗前下降50%以上。良效:治疗后症状明显减轻,空腹血糖降 至7.2 mmol/L以下,24小时尿糖定量较前下降30%以上。无效:经治疗3个月,未达良效标准 者。

    经治疗后,阴虚燥热型22例中显效10例,良效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1.8%;气阴两虚型 64例 中显效34例,良效2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7.5%;阴阳两虚型26例中显效8例,良效12例, 无效 6例,总有效率77.0%。并发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周围神经炎、肾病、白内障者 加减 服药后,病情均有好转。耳聋2例听力基本正常,皮肤瘙痒4例均告痊愈。

    典型病例
, http://www.100md.com
    患者女性,56岁,1997年3月6日初诊。主诉口渴多尿半年,伴疲乏无力,诊为Ⅱ型糖尿病, 经服中西 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而来诊。患者口渴不解,神疲乏力,消瘦,头晕耳鸣,胸闷,心烦少 寐,五心烦热 ,口干溲黄,舌质暗淡,边有瘀点,苔薄白,脉沉弦。空腹血糖15.6mmol/L,尿糖,心 电图 示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中医辨证气虚血瘀,阴虚燥热,治宜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佐以 清热 。投以丹参30g、桃仁10g、丹皮10g、牛膝30g、当归10g、血藤30g、黄芪30g、 太子 参30g、生地15g、山萸肉15g、麦冬15g、瓜蒌30g、石膏30g、知母15g、炒枣仁 15g ,水煎服。服药15剂后,口渴大减,其它症状也有不同程度的减轻,舌质暗淡,苔薄白,脉沉 弦。复 查血糖10.5mmol/L,尿糖,效不更方,继服1个月,余证皆除。复查血糖6.1mmol /L, 尿糖(-),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嘱其节饮食,慎房劳,予知柏地黄丸、人参归脾 丸各 1丸,每日2次口服,以巩固疗效,随访1年未复发。

    体会

    根据中医学“年老多瘀”的认识,作者 认为血瘀同样可引起糖尿病,活血化瘀药具有增加血 流量,促进微循环等作用,可起到降低血糖、血脂及血粘度的作用,对本病及防治 血管 神经并发症具有一定意义。血瘀作为一种 病理 因素和机制,均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消渴病中,在其发病及演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结 合辨 证论治,把活血化瘀法应用于本病是提高疗效和防治并发症的一个重要环节。

    (收稿日期 1998-11-25),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