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新中医》 > 1999年第3期
编号:10230511
足三里埋线结合中药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05例观察
http://www.100md.com 《新中医》 1999年第3期
     作者:范兆金

    单位:范兆金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属附医院针灸科,广州市机场路16号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中医疗法;埋线;穴;足三里;中药疗法

    新中医990311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上以上腹部疼痛,且疼痛多有规则,常伴嗳气反酸为主症,相当于中医胃脘痛、胃胀痛范畴。笔者对本病进行辨证分型,施用足三里埋线和结合中药的治疗105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具备溃疡病的临床症状,并经我院或外院胃肠GI检查确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经有关药物治疗效果不显,症状、体征仍存在,疼痛反复发作者。

    1.2 一般资料 105例中,男72例,女33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60岁,其中17~30岁40例,31~40岁31例,41~51岁29例,51~60岁5例。本病任何年龄都可发生,但以青壮年为主,同时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这与青壮年患者平时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油煎食物及男性平素嗜好烟酒损伤脾胃有关。病程1年以内23例,1+~3年30例,3+~5年19例,5+~10年33例。其中发病达20年者1例,多数在1~3年以内(53例占51%)。
, http://www.100md.com
    根据中医辨证分型:脾胃虚寒型10例,脾虚肝郁型65例,脾虚血瘀型15例,肝胃不和型10例,脾虚胃阴不足型5例。

    据胃肠GI检查:溃疡面芝麻大19例,米粒大7例,绿豆大26例,黄豆大15例,花生样大1例(其余胃肠GI检查均未叙述溃疡面之大小)。合并胃下垂3例、胃粘膜脱垂的4例、球部憩窒3例、幽门狭窄痉挛2例、胃窦炎5例、大便潜血试验阳性合并出血者8例。

    2 治疗方法

    2.1 埋线法(植线法) 穴位:足三里。操作方法:选取腰椎穿刺针1支,前端置入羊肠线(00~1号)1~2 cm长,常规穴位消毒,局麻,对准选定穴位,快速进针过皮,送针至一定深度,出现酸、麻、胀针感后,缓慢退针。边退针,边推针芯,将羊肠线埋植在穴位内,针孔涂以碘酒,盖上消毒纱布。双侧足三里交替进行,每周1次或2周1次,埋线5次为1疗程。

    2.2 中药疗法
, 百拇医药
    ①脾胃虚寒型:症见胃痛绵绵,神疲懒言,泛吐清水,胃纳差,喜温喜按,肢冷,头晕,口淡,肠鸣,大便烂或溏或完谷不化,食后饱胀或嗳气反酸,舌质淡,边有齿印、苔薄白,脉细弱。治以四君子汤加桂枝、黄芪、白芍、瓦楞子、佛手,胀痛甚者加沉香。

    ②脾虚肝郁型:症见神倦乏力,脘闷,胃纳差,食后腹胀,痛引两胁,嗳气反酸,口淡或苦,心烦易怒,舌质淡或舌体胖、苔薄白,脉弦或弦数。治以四君子汤加四逆散、瓦楞子、佛手、五灵脂、木香,口干口苦者加栀子或牡丹皮。

    ③脾虚血瘀型:症见上腹绵绵胀痛或刺痛,痛有定处,食后痛剧,拒按,气短,口淡,大便烂或黑色(或大便潜血试验阳性),舌质淡或暗滞或有瘀点、瘀斑、苔薄白或薄黄,脉弱细或弦数。治以四君子汤合失笑散加白芍、佛手、羊草结,挟热者加旱莲草;大便潜血试验阳性者加白及、紫珠草或珍珠层粉。

    ④肝胃不和型:症见脘腹胀闷不适,疼痛连两胁,胃纳差,食后饱胀,嗳气反酸,心烦口苦,恶心呕吐,舌淡红、苔薄白或微黄,脉弦或弦缓。治以四逆散加平胃散、佛手、瓦愣子、木香。
, http://www.100md.com
    ⑤脾虚胃阴不足型:症见胃腹灼热,隐隐作痛,怠倦,胃纳差,气短,失眠,大便干结,口干喜冷饮,舌质红、无苔或少苔,脉细数或沉细无力。治以四君子汤加沙参、麦冬、天花粉、牡丹皮、佛手。

    以上各型经治疗疼痛缓解后,均以陈夏六君子汤加山药、麦芽、牡丹皮调理巩固疗效。

    疗程:3个月(门诊治疗)。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痊愈:胃肠GI复查,溃疡面愈合,龛影消失,临床症状消失。显效:胃肠GI复查,溃疡面缩小,临床症状缓解。好转:胃肠GI复查,溃疡面未改变,但临床诸症改善,疼痛间有发作。无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无好转,或中断治疗,或并发出血住院治疗。

    3.2 治疗结果 105例中,大部分经治疗2周后,临床症状好转,疼痛得到控制。其中近期治愈9例(8.5%),显效15例(14.3%),好转75例(71.5%),无效6例(5.7%)。有效率为94.3%。
, 百拇医药
    3.3 疗效与分型的关系 105例中,脾胃虚寒型10例治愈2例,显效2例,好转5例,无效1例;脾虚肝郁型65例治愈7例,显效12例,好转44例,无效2例;脾虚血瘀型15例好转13例,无效2例;肝胃不和型10例显效1例,好转9例;脾虚胃阴不足型5例好转4例,无效1例。

    3.4 治愈、显效与溃疡面大小的关系 近期治愈9例中,溃疡面芝麻大者2例,米粒者2例,绿豆大者5例;显效的15例中,溃疡面芝麻大者1例,米粒大者1例,绿豆大者9例,黄豆大者3例,花生样大者1例。

    4 病例案举

    彭某,女,24岁,患右上腹剑突下疼痛及反复发作半年,常脘腹胀闷,纳差,怠倦,乏力,头晕,气短,性情易急躁。经本院胃肠GI检查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一绿豆大)。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诊断:胃脘痛(脾虚肝郁型)。治以健脾,疏肝理气止痛。每周足三里埋线(植线法)1次,双侧足三里交替进行,内服中药以四君子汤合四逆散加味。处方:党参、瓦楞子各(打碎)30 g,白术、茯苓、柴胡、白芍、佛手各15 g,枳壳12 g,五灵脂、炙甘草各10 g。治疗1周后,疼痛开始减轻,嗳气反酸减少,胃纳转好,2周后,胃脘疼痛,两胁胀痛继之缓解,饮食正常,精神转好,守上法治疗2个月,胃肠GI复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已愈合而未见龛影,追踪半年,病情未见复发,已正常参加工作。
, 百拇医药
    5 体会

    本文收治的105例患者同是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但发病的年龄、时间、体质的强弱、病情又各有不同,在临床出现的症状也各有差异。根据中医学同病异治的理论,笔者将本组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各种不同的证型,用双侧足三里埋线及结合不同的方药治疗,绝大多数患者在接受2周治疗后,疼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精神转佳,胃纳转好,有效率达94.3%。

    足阳明经脉多气多血,足三里是足阳明经的合穴,是汇集经气最旺盛的穴位,针刺此穴可起到补虚泻实,缓解胃脘疼痛之作用。依据“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的理论,在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中采用足三里埋线。保持一定时间的刺激量,可达到疏通经气,纠正胃肠功能紊乱,缓解疼能的作用,同时还可起到补虚泻实,促进临床症状好转,溃疡面的愈合之效果,与方药配合运用,则能充分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

    通过临床观察还认识到,凡胃肠GI检查发现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合并胃下垂、胃张力低下,胃粘膜脱垂、幽门狭窄痉挛的患者施行足三里埋线,对纠正并发症所出现的胃肠功能紊乱,食后饱胀,纳差,呕吐,疼痛的疗效更为满意。

    “脾胃为后天之本”、“脾旺不受邪”,根据中医学这一理论,患者疼痛得到控制,临床诸症改善后,加强脾胃受纳运化功能调理,以进服陈夏六君子汤加味巩固疗效,这对病情的恢复,促进溃疡面的愈合,预防病情复发起到一定的积极治疗作用。

    收稿日期:1998-08-25,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