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新中医》 > 1999年第3期
编号:10230542
转阴汤治疗HBsAg阳性60例
http://www.100md.com 《新中医》 1999年第3期
     作者:黄运通黄英俊李曼雄

    单位:黄运通黄英俊李曼雄 广东省开平市中医院,开平市大兴街20号

    关键词:肝炎;乙型;中药疗法;肝炎表面抗原;乙型;@转阴汤;治疗应用

    新中医990324笔者自1991年12月~1997年12月,应用自拟转阴汤治疗乙型肝炎HBsAg阳性患者60例,临床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60例均符合1990年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修订的肝炎诊断标准。其中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CAH)28例,慢性迁延性乙型肝炎(CPH)32例。60例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最小12岁,最大65岁;病程最短半年,最长14年。实验室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异常,两对半HBsAg、HBeAg、HBcAb均为阳性。
, 百拇医药
    2 治疗方法

    转阴方组成:虎杖、郁金、丹参各20 g,溪黄草、白花蛇舌草、重楼各15 g,黄柏10 g,生大黄、生甘草各5 g。加减:气虚加黄芪、党参、茯苓;黄疸加茵陈、车前草;肝区痛加延胡索、白芍;大便溏去生大黄。疗程为3个月,每月复查肝功能及乙肝两对半1次。

    3 治疗结果

    临床治愈(自觉症状消失,肝功能检查正常,HBsAg、HBeAg、HBcAb均转阴,随访1年以上无复发)27例,好转(主要症状消失,肝功能检查正常或轻微异常,HBsAg、HBeAg、HBcAb部分转阴)30例,无效(症状及体征同治疗前,肝功能无明显改善,HBsAg、HBeAg、HBcAb仍为阳性)3例。

    4 病案举例

    余某,男,42岁,厨师,1992年7月6日初诊。患者于3年前在体查时发现HBsAg、HBeAg、HBcAb均为阳性,肝功能未见异常,当时仅觉肝区隐痛,无其它不适,曾先后注射过干扰素、核糖核酸及聚肌胞,口服复方树舌片及灭澳灵等,均未见 HBV 转阴。患者于1个月前因情志抑郁和过度劳累,觉两胁疼痛,以肝区为甚,困倦乏力,腹胀纳呆,烦躁欲吐,口干苦。来诊前5天身、目及小便黄染,肝右肋下2 cm,质中,有触痛,脾未触及,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肝功能检查:ALT 27288.8 nmol*s-1/L、GGT 356 u/L(均为动力学法),HBsAg、HBeAg、HBcAb均为阳性(酶学法),TBIL 67.9 μmol/L,DBIL 37.9 μmol/L。西医诊断: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中医诊断为黄疸(阳黄),证属湿热熏蒸,胆汁外溢肌肤,治以清热利湿,佐以行气止痛。基本方加川楝子、白芍、车前草各15 g,茵陈30 g。加水600 ml,煎至200 ml,当天复渣煎,加水500 ml,煎至150 ml。早晚分服。连服5剂后,小便转淡黄,烦躁欲吐消失,胁痛减轻,知饥欲食。上方去川楝子,续服10剂,症状基本消失,仅倦怠,腹稍胀,舌淡有齿印、苔薄黄,脉弦。考虑兼有脾虚气滞,故于上方加黄芪15 g,砂仁6 g,连服10剂,诸症皆消。上方去砂仁服5剂后胃纳及精神较好,肝肋下未触及。复查ALT 333.4 nmol*s-1/L,GGT 42 u/L,TBIL 8 μmol/L,DBIL 6 μmol/L。乙肝两对半:HBsAg、HBeAg、HBcAb均转阴,另HBsAb阳性。为巩固疗效,守方再进30剂,复查肝功能正常,乙肝两对半除HBsAb阳性外,均为阴性,追踪5年,肝功能及乙肝两对半未见异常。
, 百拇医药
    5 体会

    中医学认为,乙肝多由于脾失健运,或中气不足,致使湿热疫毒蕴结于内,脏腑功能失调,肝失疏泄,木郁土更虚,脾虚失运,无力排泄疫毒,邪毒留恋而发病。其病理改变以虚、湿、热、瘀为主,故治疗以清热解毒、舒肝利胆、健脾和胃、活血行气为法,使湿热得清,病毒得除,达到治愈目的。

    笔者认为,乙型肝炎患者,病因多为湿热,病位多在肝脾。即湿热毒邪入于肝;肝病传脾,毒邪稽留,气血失和。方中溪黄草、白花蛇舌草、重楼清除体内湿热疫毒,阻断乙肝病毒的持续感染;黄柏、大黄清热解毒,促进肝组织修复,对HBV阴转大有益处,如服大黄后无便溏,则可将大黄量加至15~20 g,效果更优;虎杖、郁金疏肝解郁活血,清除乙肝病毒,抑制病毒复制;丹参活血,并可改善肝脏循环,促进肝细胞再生,防止肝纤维化等;甘草益气扶正,调和诸药。临床观察,服用本方最大特点是症状改善明显,尤其是消除疲劳,增加食欲,随着症状改善,肝功能好转并持续正常,本方价廉无副作用,值得推广。

    收稿日期:1998-09-02,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