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草药》 > 1999年第3期
编号:10230975
东北洋蓍草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http://www.100md.com 《中草药》 1999年第3期
     作者:侯 卫 韩素丽 王洪梅 张连云

    单位:侯 卫 韩素丽 王洪梅 张连云 天津医科大学质谱室(300070)

    关键词:

    东北洋蓍草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洋蓍草Achillea, millefolium L.为多年生草本、茎高35~50 cm,被白柔毛,根出叶有短柄,茎生叶无柄,互生,长圆形至长状线形,花期6~8月等特点,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等地,生于河岸砂质或石质地带。挥发油是洋蓍草的重要成分。花蕾或盛开的花中挥发油最多,叶中次之,茎则极少,挥发油中特别重要的成分是(azulene)。一般以挥发油和的含量作为判断本药质量的标准〔1〕,但此植物的挥发油中有的并不合有,特别是山区野生的植物中。洋蓍草具有清热解毒、止血、抗炎、健胃、降低血压、和血调经,上痛等疗效〔1〕。为了进一步探讨东北洋蓍草的品质,对其中花,叶、茎的挥发油进行了GC-MS-DS的测定分析,从鉴定出72个化合物。
, http://www.100md.com
    1 材料及样品制备

    东北洋蓍草经天津中医学院中药系黄石渠教授鉴定,为上等品,取阴凉处晾干的花、叶、茎3部分各自粉碎成粗粉(2号筛),各取20.0 g分别放置挥发油提取器中提取〔2〕,得到深黄色不透明液体,花的收率为1.85%,茎、叶分别为0.092%、0.043%。

    2 仪器及实验条件

    2.1 气谱条件:GC岛津GC-7AG气相色谱仪。用DV-17弹性毛细管柱25 m×0.25 mm(英国产)。进样量1 μL。载气:N2(99.99%)(日本产)。柱前压,78.45 kPa。分流比:40∶1。进样口温度:250℃。程序升温条件:50℃(8 min)→2°/min→230°(16 min)。

    2.2 质谱条件:英国产VG公司ZAB-HS,GC-MS-DS质谱仪(EI源)。电离室的温度设置为200℃,电离电压:70 eV。加速电压为6 kV。分辨率1 000。扫描范围,30~500 amu。载气He(99.999%)(日本产)。扫描速度,1 S/dec。DS为美国产计算机。
, 百拇医药
    3 结果与讨论

    3.1 所得样品不经过处理,直接进样,先在气谱中探索条件,后再经气-质谱计算机联用仪分析,确定各对应组分质谱数据和扫描峰号,经过(DS-NBS)计算机及谱库计算数据处理结果与内谱库对应检索并打印相应结果,从206个峰中鉴定出72个化合物。对具相应的总离子流图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相对应百分含量,各主要化合物的相对百分含量如下:甲醇0.02,甲酸0.03,乙醇0.04,乙酸0.02,丙酮0.05,甲醛0.03,丙-2醇0.01,戊醇0.02,戊烷0.03,戊醛0.01,1-己醇0.03,己醛0.02,2-α-呋喃乙醇0.05,2-甲基己醇0.03,1-庚醇0.07,庚醛0.06,戊酸0.02,甲基环己烷0.05,1,5-己烯-3炔-0.01,甲苯0.03,2-甲基丁醛0.02,2,2-二甲基戊醇0.01,2-氯化戊烷0.01,1,3-二甲苯,1,2-二甲苯,乙醛0.01,四甲基庚醇0.04,壬烷0.03,苯乙烷0.02,苯丙烷-2 0.04,1,2,3,4-四丁醇0.08,5-甲基,己-2醇0.03,1-辛烯-3-醇0.01,3-己烯-醇-1 0.01,3-甲基-丁基-羟胺0.01,糠醛0.09,26.9,l-α蒎烯4.15,d-α-蒎烯4.08,β-蒎烯3.01,l-柠檬烯4.52,l-龙脑3.10,龙脑乙醇酯2.03,l-樟脑5.05,1,8桉叶素5.01,丁香油酚 9.21,侧柏酮2.05,石竹烯3.20,水杨酸8.08,缬草酸2.78,异缬草酸2.56,β-榄香烯1.91,α-榄香烯1.87,芹菜苷元-7-D-葡萄糖苷0.59,本犀草素-7-D-葡萄糖苷0.62,蓍素0.76,g1-174.gif (207 bytes)醇0.86,肉豆蔻酸0.94,棕榈酸0.99,廿六酸0.89,亚油酸1.76,油酸1.86,廿六醇0.93,00.gif (118 bytes)烷0.92,谷甾醇1.14,豆甾醇1.55,十三碳三烯-1,3,5-三炔-7,9,11 0.54,3-(2-酸-硫茂基)丙炔醛0.68,顺-5-(2-硫茂基)-戊烯-2-炔-4-酸-1-甲酯0.44,反-1-(2-氧茂基)-4-(2-硫茂基)丁烯-1-炔-3 0.24,千叶蓍内酯2.56,乙酰母菊素1.01。
, http://www.100md.com
    3.2 从东北洋蓍草挥发油中鉴定出72个化合物成分,主要为(26.97%),丁香油酚(6.27%),水杨酸(5.50%),l-樟脑(3.44%),1,8-桉叶素(3.4%),l-α蒎烯(2.83%),l-柠檬烯(2.80%),d-α蒎烯(2.78%),β-蒎烯(2.05%),石竹烯(2.18%),缬草酸(1.89%),异缬草酸(1.74%),千叶蓍内酯(1.74%),龙脑乙酸酯(1.38%),为占总量的比例数字。这些含量高的或较高的占挥发油总量的59.91%,在所鉴定的成分中,脂肪族化合物有34种,占总数的47.22%,其中脂肪酸6种,占脂肪族化合物总数的8.33%,芳香族化合物占6种;占总数的8.33%,萜类化合物16种,占总数的22.22%,其它类型化合物占10种,占总数的13.88%。

    3.3 分析结果表明,在已鉴定出的成分中,以肪簇化合物为主,萜类化合物虽少但占挥发油总量的59.91%。这与文献〔1〕认为萜类化合物可作为洋蓍草中挥发油化学成分主要特征相一致(一般植物中挥发油成分主要以脂肪族化合物的含量为主)。与其它种类不同的是薁,萜类等化合物在洋蓍草中挥发油含量高达59.91%而在其它种类的化合物中却未检测到。薁萜等〔1〕化合物具有止血,消肿、抗炎、健胃、清热解毒、降低血压、止痛调经、发汗、强壮、收敛等疗效,而薁的含量高低是鉴别洋蓍草品味优良的重因素。

    参 考 文 献

    [1] 江苏新医学院编.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1722,723

    [2] 肖崇厚编.中药提取鉴定原理.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75:82

    (1998-09-18收稿),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