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现代诊断与治疗》 > 1999年第3期
编号:10232467
30例非典型化脓性骨髓炎临床及X线分析
http://www.100md.com 《现代诊断与治疗》 1999年第3期
     作者:刘昌杰

    单位:刘昌杰(贵州省人民医院,贵阳 550002)

    关键词:

    现代诊断与治疗990319

    化脓性肌髓炎是常见的感染性疾病,若发病不典型,不论临床或X线检查均可误诊。为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作者收集30例有完整资料并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不典型化脓性骨髓炎病例进行分析、讨论。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0例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1~20岁20例,20岁以上10例。年龄最大者60岁。病程多在半年内,最长者4年。

    全部病例均有局部肿痛。局部软组织肿胀者8例,软组织呈弥漫性肿胀者4例,无明显发热史15例,发病前曾有败血症史2例。30例中手术病理证实12例,穿刺抽脓证实12例,另6例经抗炎治疗后明显好转。病变部位:30例中病变局限者16例,广泛者12例,多发者2例。病变位于额骨1例,胸骨1例,肋骨2例,股骨10例,肱骨8例,胫骨6例,腓骨2例,跖趾骨2例,跟骨2例,耻骨3例。
, 百拇医药
    1.2 X线片分析

    1.2.1 骨质破坏区形态 (1)呈边界不清的虫噬状溶骨性破坏,病变累及长骨干1/2以上者8例,其中1例累及多骨,术前曾误诊为恶性骨肿瘤。(2)干骺端囊状骨破坏10例,大多呈圆形或类圆形病灶,其长轴与骨干长轴平行,病灶大小约5~30mm。病灶边缘有硬化环4例。多囊状破坏者3例,其间有隧道样透光影沟通者2例,单囊状破坏者7例。(3)呈片状、不规则、边界清楚的骨破坏者12例。

    1.2.2 骨质硬化表现 半数以上病例有骨质硬化表现,硬化范围与病程长短有密切关系。病程长于半年者均有硬化表现,其中1例病程长达4年,主要表现为干骺端象牙质样硬化。

    1.2.3 骨膜反应 20例有骨膜新骨形成,其中呈层状骨膜反应10例,断续状5例,骨膜三角2例,针状骨膜反应3例。

    1.2.4 死骨形成 30例中有10例可见死骨形成,其中8例呈小片状,2例呈小点状。
, 百拇医药
    1.2.5 周围软组织情况 12例可见软组织肿胀,其中8例为局限性,4例为弥漫性肿胀。

    2 讨论

    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感染细菌的毒力低及患者的个体差异可使骨髓炎的临床或X线表现均不典型,以致诊断困难,常误诊为骨肿瘤或肿瘤样病变。本组30例术前难以确定诊断者20例,其中类似恶性肿瘤者4例,5例似良性骨肿瘤,3例类似结核,8例类似肿瘤样病变。

    本组病例特点:(1)临床及X线表现均不典型者12例;(2)X线表现典型但临床表现不典型者7例;(3)发病部位特殊,本组30例中有7例发生于化脓性骨髓炎非好发部位。(4)部分病例仅有单一X线征象或一种征象为主伴,另一征象是造成术前误诊的主要原因。(5)本组有11例虽有发热史,但X线表现不典型,也是术前难以确定诊断的原因。

    鉴别诊断:本病应与以下疾病相鉴别:(1)良性骨肿瘤和肿瘤样病变:化脓性骨髓炎和良性骨肿瘤、肿瘤样病变均可表现为类圆形骨质破坏腔,但破坏腔膨胀明显或呈分叶状则支持良性骨肿瘤或瘤样病变。破坏腔周围有隧道样透光影相连则支持骨髓炎。骨髓炎的骨质硬化在骨干表现为骨内外膜增厚并有骨干增粗、髓腔变窄,而良性骨肿瘤或瘤样病变常表现为皮质变薄的硬化环,并少有骨膜新骨形成。(2)恶性骨肿瘤:化脓性骨髓炎早期骨破坏区模糊,新生骨密度低,骨膜反应轻,晚期则破坏腔边缘清楚,新生骨密度增高,骨膜反应完整光滑。骨肉瘤则骨破坏区边界模糊不清,同时出现高密度肿瘤骨,骨膜新生骨开始清楚,以后逐渐变为模糊、残缺不全。破坏区周围的反应骨少且短暂。化脓性骨髓炎破坏区周围的反应骨系分化正常的骨小梁,表现为小梁增多、密集,不同于分化差无结构的瘤骨。Ewing氏瘤的骨膜反应虽然可广泛也可呈分层状,但其密度更低且较纤细,分层间的透光影可较每层骨膜宽,而化脓性骨髓炎的骨膜反应密度较高、较粗,骨干常增粗变形,皮质和髓腔常能区分。骨髓炎虽然也可出现骨膜三角,但其密度总是由淡变浓,边缘逐渐趋向光整甚至出现硬化,并部分与皮质相连,而恶性骨肿瘤则与之相反。

    参考文献

    1 戚警吾,等.长管状骨非典型骨髓炎与骨肿瘤的X线鉴别.临床放射杂志,1994;13:41

    2 叶立娴.9例长骨骨髓炎误诊病例分析.临床放射杂志,1985;4:33,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