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 1999年第3期
编号:10240409
上颌窦鼻腔联合径路鼻内窥镜手术
http://www.100md.com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1999年第3期
     作者:孙志强 张琴 秦湘

    单位: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喉科,453002

    关键词:内窥镜手术;鼻腔;上颌窦;外科手术;耳鼻喉

    山东医大基础医学院学报990334 1997年6月至1998年9月我们为鼻窦炎、鼻息肉、上颌窦囊肿等14例行上颌窦鼻腔联合径路鼻内窥镜手术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行双径路手术14例、16侧,其中男6例,女8例,双侧同时进行2例,单右侧7例,单左侧5例。病例选择条件为鼻窦炎、鼻息肉病变较重侧或两侧同时进行,上颌窦囊肿及上颌窦根治术后复查。

    1.2 方法 全部病例均在局麻下进行(鼻腔3次表麻,上颌神经及眶下神经阻滞麻醉)。鼻内窥镜下常规切除钩突,开放前组或全组筛窦,扩大上颌窦口,术区填放麻醉棉片。于病变侧第4牙上方唇龈沟处切开粘膜,深及骨膜,长约1cm,自骨膜下向上分离,暴露窦前壁,凿一直径约0.5cm小圆洞,吸净窦内脓、血后放入内窥镜观察窦内情况。在内窥镜引导下,自鼻腔上颌窦自然口伸入钳子清理窦腔囊肿、息肉、异物等,进一步扩大修剪自然口,必要时扩大前壁洞口自此入钳。填塞鼻腔后,自前壁洞口处置入窦内引流管,自口腔引出,切口缝合1~3针并固定引流管,其远端接引流袋,定期更换。术后3~4d取出全部鼻腔内填塞物,经引流管冲洗窦腔后取出。

    2 结 果

    窦腔探查显示:所有病例窦腔内均有粘性脓或干酪样脓性物,5侧见有息肉,3侧有囊肿,2侧发现上颌窦自然开口处有棕黑色(如陈旧血痂)结石,1侧含牙囊肿,1侧有棕褐色粘胶样物。引流物2d内最少25ml,最多120ml,平均80ml,引流管取出后无一唇龈沟瘘口者。全部病例面部肿胀轻微或不明显。凿小洞8例,无上唇麻木及牙齿不适感,扩大洞口者有不同程度的面部麻木感。全部病例随访3个月至1年,头痛鼻塞缓解,2例2侧因窦口缩窄仍有少量脓液,但较术前明显好转。

    3 讨 论

    3.1 柯—陆氏手术使上颌窦腔暴露良好,处理窦内病变较易,但治愈率低,术后有面部肿胀,后遗面部麻木等并发症。鼻内窥镜问世后,提高了治愈率,但单纯鼻腔进路有窦内病变清理困难,后上壁塌陷不易处理,有眼并发症可能等缺点,将两者相结合,进一步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3.2 本组病例按柯—陆氏入路探查窦腔发现有含牙囊肿、粘液囊肿、息肉、较大结石,粘胶样物等,若单纯内窥镜鼻腔入路则很难发现及处理。我们采用上颌窦前壁小切口,约3min即可完成,未明显延长手术时间,伸入内窥镜探查上颌窦腔,并在内窥镜引导下自上颌窦自然口伸入钳子清理,使病变易彻底清理;由于损伤小,本组8例无面部麻木;扩大前壁洞口有时是必要的,便于取出较大病变及异物。

    3.3 本组患者手术后在窦腔内放置引流管,引流出窦内血液及组织渗液,未放气囊或纱条填压,也未用四角绷带压迫面部,术后头部胀疼感减轻,面部也无明显肿胀等并发症。

    (收稿日期 1999-03-12),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