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 1999年第3期
编号:10243603
人舌鳞癌细胞对人羊膜基底膜侵袭行为的体外观察
http://www.100md.com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1999年第3期
     作者:卢 利 王兆元 王玉新 费声重 宋今丹

    单位:110001 沈阳,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口腔外科

    关键词: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990324 我们利用人羊膜基底膜模型(human amniotic basement membrane model, HABM)体外观察癌细胞对基底膜的侵袭,以期深入探讨舌鳞癌的侵袭机理。

    1.材料与方法:取正常分娩新鲜胎盘立即剥离羊膜,参照Liotta的方法形成基底膜模型[1]。该模型分上下两室,由人羊膜基底膜阻隔,基底膜面朝上,两室分别加入培养液。人舌鳞癌Tca8113系培养于含15%小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中48小时,取生长良好的细胞,吹打成细胞悬液,调至5×1018/L个细胞,取2ml接种于上室。置于37℃、100%湿度、5%CO2培养箱内培养。经48~72小时取下羊膜,置于10%中性福尔马林和2.5%戊二醛液内固定,共计20个标本。分别经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以Ⅳ型胶原单克隆抗体标记基底膜)和冷冻断裂技术[2],在光镜、扫描电镜与透射电镜下观察癌细胞对羊膜基底膜的侵袭行为。

    2.结果:免疫组化染色证实去除上皮细胞的人羊膜基底膜保存完好,未见上皮细胞残留。接种48~72小时后,癌细胞布满基底膜面,成团或单个的癌细胞向基底膜侵袭。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基底膜在侵袭部位中断或消失,癌细胞通过基底膜并溶解周围基质。扫描电镜显示生长在基底膜上的癌细胞丝状伪足(filopodia)明显增多,前端膨大形成突触状和吸盘状,癌细胞与基底膜接触面伸出许多指状突起。

    3.讨论:基底膜由胶原、糖蛋白和蛋白多糖组成。癌细胞由原位向周围组织间隙侵润必须突破基底膜[3]。已有报道,在肿瘤侵润早期,基底膜已出现节段样变化甚至缺失,与Ⅳ型胶原酶的作用有一定关系。高转移的肿瘤细胞可分泌溶解Ⅳ型胶原的金属蛋白酶。在Ⅳ型胶原酶和其它水解酶类作用下,基底膜发生水解,为肿瘤细胞侵袭创造了条件。此时,癌细胞的移动与阿米巴运动能力,有助于其突破基底膜。本项实验观察到,癌细胞接种于基底膜上,细胞表面丝状伪足明显增多,末端呈突触状,部分附着于基底膜上。这种丝状伪足具有粘附、运动、支持等功能,有助于癌细胞的侵袭。癌细胞侵袭部位基底膜Ⅳ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中断消失,其周围基底膜出现裂隙和被溶解的现象。我们认为,人羊膜去上皮细胞后,基底膜暴露,与接种的癌细胞直接接触,是较理想的观察癌细胞直接侵袭基底膜的模型。

    参考文献

    [1] Liotta LA,Hart IR.Tumor lnvasion and metastasis. 1st ed. Hague:Martinus Nijhoff Publ,1982.147-171.

    [2] 卢利,王兆元,王玉新,等.舌鳞癌侵袭行为的冷冻蚀刻电镜观察.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98,33:41-43.

    [3] 汤钊猷,主编.现代肿瘤学.第1版.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98-99.

    (收稿:1997-12-27 修回:1998-12-15),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