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眼视光学杂志》 > 1999年第3期
编号:10245014
OK镜治疗近视眼问题讨论
http://www.100md.com 《眼视光学杂志》 1999年第3期
     作者:汪芳润

    单位:上海医科大学附属金山医院(200540)

    关键词:

    眼视光学杂志/990319[编者按]

    近段时间以来,人们对角膜塑型术(Ortho-K;OK)的热情仍有增无减,大有一浪高于一浪的趋势,但人们也不难发现,目前在角膜塑型术的开展过程中,产品五花八门,验配者良莠不齐,营利或商业行为已远远超前于学术研究。面对这样一种现状,作为眼视光学的专业工作者,我们的态度是既不能隔岸观火、袖手旁观,更不能坐而论道、横加指责,而应以科学的态度、实事求实的精神进行OK技术的临床、科研和规范化工作。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期发表我国著名近视眼研究专家汪芳润教授的“OK镜治疗近视眼问题讨论”一文,以飨读者,并期望读者能以更深、更广的角度来认识OK镜技术,更好地开展OK镜技术,真正为患者带来福音。
, 百拇医药
    近一年来,通过不同途径引进的OK镜治疗近视眼技术,因其具有某些特点及特殊社会条件,在我国大有方兴未艾之势。对此,眼科专业工作者应如何对待?为求全面了解,并助客观分析,特就《Handbook:Orthokeratology(Winkler,TD,Kame RT 1995)》等所记录的有关资料及新近文献与会议信息,以及我们的一些实践体会,重点就OK镜技术特点、存在问题,作一介绍,并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意见,供参考。

    1 概述

    “OK”源于角膜矫形学(orthokeratoloyg)或角膜矫形术(orthokeratoplasty),OK镜即角膜矫形接触镜(OK contact lens)。其矫正近视的作用系指戴用特制的硬性接触镜、通过塑形角膜、增大曲率半径、减少角膜屈折力,从而降低近视屈光度、提高远视力,亦称“角膜塑形术”。其基本情况及作用特点,国内已见有正式报道,临床实践结果已初步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降低近视屈光度、提高远视力的效果肯定。
, 百拇医药
    由于OK镜具有使用简便、效果明显而快速、非手术操作不会引发眼部破坏性损伤,以及作用可逆等特点,故目前OK镜亦是矫正近视屈光的可取方法之一。但OK镜的近期显效亦仅是一种表面现象,时可招致人们的误解。作为专业工作者,应当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以便正确认识,合理应用。

    2 通过一个时期的实践,人们已初步了解到OK镜技术的来龙去脉。

    在应用过程中,已形成这样的共识:应对OK镜的作用与意义作客观定位与评价,除了肯定其有效作用外,人们还注意到:

    2.1 由于镜片设计、制作及配戴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存在个体差异等所致的OK镜作用的局限性,故实际治疗效果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根据现有经验,尚难作出判断。其原因有:①改变角膜的光学条件所起的作用仅为对症疗法,只是降低已有的屈光度,不能改变近视眼的病理过程;②OK镜降低近视屈光度的作用是有限的,适应范围小(≤-3.0D);③难以预测效果与判断副作用及其它情况;④效果(屈光度及视力改变)的不稳定或波动性,而且,即便治疗稳定后仍需间断戴镜维持,一些患者也就因此会降低治疗的依从性;⑤作用可逆,一旦停戴,迅即回退;⑥从镜片设计依据,到检查方法规定来看,对屈光度的测定要求是不严格的,结果是粗糙的;⑦疗程漫长,而工作量将是滚雪球式地不断累积扩大。
, http://www.100md.com
    2.2 OK镜技术存在有很多未知数,如镜片设计与制作中的技术细节,4个弧径的比例、曲率大小与角膜形态及屈折力等的关系,未见有明确资料介绍。临床尚待全面深入观察与分析,方可认识与掌握其规律性,包括共性与个性。对于时常出现的异常现象,缺乏有效或有说服力的解释。而且,异常现象哪些是必然的,哪些是意外的,其规律性,如出现的频率、程度、与疗效之间关系等,也难以估计与判断。另如治疗后远视力虽可改善,但视力质量及其它视功能是否不受影响等情况尚难肯定。这些均表明OK镜在材料、设计、制作及应用上的不成熟性,尽管有着可能发展的前景。目前,设计还在积极修正创新,材料有待不断改进选择,因而临床上尚无法制订全面有效的适合每一个体的治疗常规。此外,国外近两年中有关OK镜的资料很少,这也是表明还不成熟的一种迹象(但很可能一旦有了阶段成果,即会有大量的信息出现)。

    2.3 副作用是最关心的问题。一般说来,基本与使用硬性角膜接触镜可能出现的情况相同。不过,OK镜因具治疗功能,有其特殊设计,即镜片起压模作用(部分紧贴角膜),故其近远期效应可能引发的急慢性致伤作用及病理性功能与结构改变不应忽视。已知很多异常现象(如重影、散光增加、角膜出现中心岛及压痕等情况),多与镜片偏离中心有关。目前尚难通过镜片的设计、制作与应用而避免其发生。
, 百拇医药
    2.4 已知在我国OK镜技术只限于应用,连一些表面现象都无法明确分析,更无法解决更深层次的问题。

    制镜处方已简化到只要有简单的角膜曲率记录,加上主觉插片矫正度数及视力即可,接下来就是使用。其局面就如同配戴眼镜一样,质量高低与效果好坏虽差异很大,但因在多种客观问题无法解决的情况下,加上要求不高,均多容易适应。这也正如一个人随意买副眼镜照样可以配戴一样。

    在应用与推广过程中,常出现一些误解,如“OK镜可使近视眼治愈”,“可适合各种近视眼”,“视力从此恢复正常”,就此免除戴镜,一劳永逸地解决近视眼问题(常有家长提出小儿经治疗以后就不会发生近视眼了)。这些误解一方面起因于患者的求治心理(期望值过高),另一方面也可能由于医生的含糊其词或错误导向所致。而且,OK镜的技术性工作关键不仅是开始时的操作与处方,而在于整个治疗过程中的随访观察及镜片的特殊设计与修正,即便为达到基本目的的技术要求也是很高的。实际上,理想配戴OK镜本身亦是一门艺术。更为重要的是,现有材料及检查手段尚解决不了某些已存在(还有可能新发现)的问题。
, 百拇医药
    3 通过一个阶段的实践,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探讨与分析

    OK镜为硬性镜片,系用高新科技材料制成,具有高的透气性、氧传导性及等效氧率,故安全系数增高。由于新材料的应用及设计上的改进,加上人眼角膜的解剖生理特点(一定范围的记忆功能),目前一些OK镜片采取作用快速及矫正量一步到位的设计(治疗镜与维持镜为同一镜片),这一考虑的主要目的与动机是否合理?随着技术、认识与要求的发展,今后一步到位的镜片设计有无必要?而维持镜片的设计方法原则,作用意义及必要性又是如何?如何达到最佳匹配?

    从理论上说,OK镜仅可降低近视屈光度,而无防止近视再发、或阻止发展的作用。但亦有一种可能性,即当降低了角膜屈折力,眼屈光接近正视后,由于可以明视物体,减轻了视力疲劳,从而有利改善视觉功能,减少了再发条件。或是通过一个长时间的间歇戴镜,让青少年安全度过好发期,亦可能具有防止近视发生发展的意义。对此,有无实证?

    另如设计与采用诊断性镜片(试镜法)的意义及具体应用中是否具必要性问题,以及现有镜片设计参数与制作方法是否合适黄、白人种的角膜解剖生理特点等问题尚需探讨。
, 百拇医药
    保证OK镜技术效果的环节与过程,应包括镜片设计、制作及应用,仅据其一进行分析与判断是片面的。

    根据作用分析,OK镜技术的“个性”远超过“共性”,即随着个体不同,在效果及使用过程中所出现的反应上,有很大的差异。最终结果难以控制与掌握。

    治疗稳定期的“稳定”是何含义?是据视力、屈光,还是角膜形态?

    治疗过程中,有些患者(如近视屈光度高、取夜戴法及见效缓慢者等),戴镜后波动的视力(即过渡期波动与不稳定的视力,在达到正常水平之前,原有的矫正眼镜已不能使用),影响到已习惯了的正常生活与学习情况。对此,患者是否都能适应?

    镜片对散光的作用及治疗过程中出现的散光动态变化的特点、规律及解决方法,均不明确。矫治高度散光及远视眼的可能性与前途如何?

    夜睡戴镜的作用与意义?其疗效(睑张力作用)、副作用(对氧交换及其它物质新陈代谢的影响)与日戴有何区别?两者在制作上的差异、作用上的区别及应用上的意义何在?从过去到现在是何演变规律?
, http://www.100md.com
    为达治疗目的采用的压模作用设计(塑形角膜)有无近远期副作用,其病理意义如何?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症状与体征(视力与屈光度、不同方法所检见的散光等)不同步或矛盾现象,有何规律可循?如何确切解释?镜片过紧与过松现象所引发的影响效果情况及处理方法,特别是没有条件随意更换镜片时,如何解决?

    角膜因具弹性,有恢复其固有形状的倾向,对其特性(包括厚度、硬度、内皮等的变化)所引发的生理、生化与结构改变有何关系?

    能适应每一对象的巩固与维持效果的有效方法还有哪些?

    目前在我国虽已大量开展OK镜业务,但国外仅供应镜片材料,而不提供技术资料,故只限于应用,而无法对技术进行全面了解与有效比较,从而限制了我们对其进行深层次的了解。从长远利益来讲,这更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国外镜片制造商仅需中国应用市场提供简单的患眼检查参数,据此,是否即能保证高质量的镜片设计与制作。简化的要求,是实际技术需要,还是为了方便推广?也由此促进了镜片库的设计与推行。
, 百拇医药
    国外厂商看好中国市场,积极打入,但目前处于无序竞争状态。公司多家,要求不一,说法各样,使应用者无所适从,而且在一些地方造成了混乱局面。

    为求达到某些特殊目的(如通过体格检查)而接受治疗者的不断进入社会,从事原先受到限制的工作,甚或被委以重任,由于可能存在的视力(包括近视力)不稳定性及其它视功能的不完善性,而相应带来一些医学伦理学问题,对此,是否在一定情况下应当受到关注?

    4 几点讨论意见

    近视眼治疗是适应医学与社会需要的一个重要课题。任一探索,均应受到肯定、鼓励与支持。在其发展过程中,正确的态度应当是:既不要轻易肯定,又不应盲目否定。

    对于学生近视眼,除光学矫正(戴镜)提高远视力外,迄今尚无更理想的治疗方法。特别是对于求治心切的青少年患者,我们认为与其打算动手术,不妨先试OK镜。但从以上分析与讨论来看,目前OK镜技术用于治疗近视眼总体上来说尚不成熟。由此,不难理解美国FDA虽已批准了个别材料用于角膜矫形,为何仍持保留态度,确认目前上市是非法行为,并一直告诫专业人员及患者,不要盲目使用(如强调镜片仅用于日戴等)。要求将应用过程中所发现的反应情况,如眼损伤等现象,及时向他们汇报(见1998年9月25日由Burlington主任签署的美国FDA通告)。
, 百拇医药
    目前OK镜的商业行为远超前于学术研究(如短期中出现了众多的品牌及推销手段),对此,我们应予警惕,不能重蹈覆辙(盲目引进与推广近视眼疗法所带来的工作被动与不良后果)。而且还有一个不正常的现象,即价格与收费多种多样,高低悬殊,其不合理性显而易见。

    近视眼(屈光不正)与近视病(一类变性疾病)是两个不同概念。OK镜的直接作用是降低近视屈光度,属对症疗法,而不是解决近视眼的病理过程(阻止、缓解或治愈近视的变性病变)。

    由于一些商家的积极参与,促进了OK镜在各地的开展,加上明显近期作用及高额经济效益所具有的吸引力,以及社会上对远视力的盲目要求等因素,估计OK镜在我国有可能热起来,甚至有可能在各基层单位一哄而起,从而给专业工作者及行政部门带来被动。这是必须引起注意的问题。

    鉴于以上情况,目前在我国开展OK镜要注意的问题及要做的事建议如下:
, http://www.100md.com
    眼科医师与其日后被动表态,还不如目前主动参与。首先,在进一步掌握信息及深入观察的基础上,酌情按稳妥、谨慎、规范等原则,分别设点应用与研究,开展专题协作,有组织地论证与确认OK镜的作用与适应范围。通过设点试用,积累资料,及时总结,探讨问题,不断改进。

    从技术上看,如同验光配镜一样,OK镜疗法是一门艺术,OK镜非单纯商品,用于治疗近视眼均属医疗行为。必须由合格的专业人员出具处方,方可配制,并亲自观察,直接参与整个治疗过程。没有专业基础,或缺乏基本条件,不可盲目从事。行政部门要合理干预,有效管理。

    严格掌握适应证,建议现阶段将受治对象限制在最佳适应条件内,即近视屈光度≤3.0D;近视散光≤1.5D,轴向基本为水平位(除外90°±30°);角膜屈折力为43.0~45.0D;矫正视力>0.8。其它要求还包括:无明显眼病、角膜正常、≥7岁的合作者;已配接触镜者,需停戴2个月以上。另如眼球轴长、角膜厚度及眼压等情况亦可参考。
, http://www.100md.com
    具体实施中要求检查准确,设计合理,操作规范,注意消毒,保护好镜片。配戴要松紧适度(以免无效或损伤角膜)、位置居中(可稍下移,但镜边不应超过角膜缘,否则会引发重影、眩光、散光,角膜地形图上可见中心岛、角膜压痕等异常),如此方有可能争取较好效果。

    治疗时特别强调与患者讨论的必要性,以便充分了解与记录患者(及家属)的要求与目的。实事求是、合理准确地做好解释。对于最终效果,交代时要有所保留,强调“功能视力”的意义,不能随意作“治疗后可不戴眼镜”、“达到1.0以上视力”等的承诺。

    开展OK镜的单位的基本条件,应包括具备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及基本视光设备,如验光设备、角膜曲率计、角膜地形图仪等。后者是开展OK镜技术的基本设备,不仅可监测治疗过程中的角膜形态改变,也是角膜出现异常情况时的理想诊断工具及合理分析依据。

    强调随访的重要性,以确定OK镜应用是否得当,并可及时发现眼部异常情况。
, http://www.100md.com
    要提高工作的层次,制订OK镜处方、治疗(包括评论疗效指标)及随访常规。一切操作要保证标准化。

    积累资料,收集情报,开展科研协作,参加有关专题学术会议及交流活动。

    使用的镜片,应由提供单位详细介绍材料的各种性能、特点、来源,并作出有利应用与推广的各种承诺。

    此外,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通过各种媒体,在社会上进行科学宣教,正确导向,力求使其朝着正确方向发展。吸取以往经验,抱着客观、合理、严谨、负责的态度,才有可能把事情做好,真正有效地满足广大近视眼患者的要求。

    总之,OK镜正式大量用于临床的时间不长,还来不及正确总结,需要关注的问题很多,包括效果分析(如何提高疗效、稳定疗效及准确预测等)、副作用观察(在外力作用下的形态改变所引发对角膜组织的近远期效应,以及对其它眼组织有无不良影响)及方法学探讨(如何准确设计、科学制作、镜片校对、合理配戴与巩固效果等问题)。
, 百拇医药
    随着认识的进一步提高,经验的更多积累,以及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的不断发展,在各方面的努力下,OK镜矫正近视的技术,也将有可能不断发展完善,并争取有选择性地正式应用于临床。

    5 参考文献

    [1] Brand RJ,Polse KA,Schwalbe JS.The Berkeley orthokeratology study,I.general conduct of the study.Am J Optom Physiol Opt,1983,60∶175~186

    [2] Coon LJ.Orthokeratology-Part one:Historical perspective.J Am Opton Ass,1982,3∶187~199

    [3] Dave T,Ruston D.Current trends in modern orthokeratology.Ophthal Physiol Opt,1998,18∶224~233
, 百拇医药
    [4] Erickson P,Thorn F.Does refractive error change twice as fast as corneal power in orthokeratology?Am J Optom Physiol Opt,1977,54∶581~597

    [5] Kerns RL.Research in orthokeratology,Ⅰ:introduction and background.J Am Optom Ass,1976,47∶1047~1051

    [6] Kerns RL.Research in orthokeratology,Ⅱ:experimental design,protocol and method.J Am Optom Ass,1976,47∶1275~1285

    [7] Kerns RL.Research in orthokeratology,Ⅲ:results and observations.J Am Optom Ass,1976,47∶1505~1515
, 百拇医药
    [8] Kerns RL.Research in orthokeratology,Ⅳ:results and observations.J Am Optom Ass,1977,48∶227~238

    [9] Kerns RL.Research in orthokeratology,Ⅴ:results and observations-recovery aspects.J Am Optom Ass,1977,48∶345~359

    [10] Kerns RL.Research in orthokeratology,Ⅵ:statistical and clinical analyses.J Am Optom Ass,1977,48∶1134~1147

    [11] Kerns RL.Research in orthokeratology,Ⅶ:examination of techniques,procedure and control.J Am Optom Ass,1977,48∶1541~1553
, 百拇医药
    [12] Kerns RL.Research in orthokeratology,Ⅷ:results,conclusions and discussion of techniques.J Am Optom Ass,1978,49∶308~314

    [13] Nolan JA.Orthokeratology.J Am Optom Ass,1971,42∶355~360

    [14] Polse KA,Brand RJ,Schwalbe JS,et al.The Berkeley orthokeratology study,Ⅱ:efficacy and duration.Am J Optom Physiol Opt,1983,60∶187~198

    [15] Polse KA,Brand RJ,Keener RJ,et al.The Berkeley orthokeratology study,Ⅲ:safety.Am J Optom Physiol Opt,1983,60∶321~328
, 百拇医药
    [16] Winkler TD,Kame RT.Handbook:Orthokeratology.Portland:Amazon com,Inc(Butterworth Heinemann),1995.1,5,69

    [17] 汪芳润.近视眼.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230~322,337

    [18] 黄美丽,叶雪贞.角膜塑型术在近视眼治疗中的应用.眼视光学杂志,1999,1∶24~26

    [19] 冯浩雁,张河,黄清清等.角膜塑形术治疗近视眼疗效观察.中国斜视小儿眼科杂志,1999,7∶74~76

    [20] Russell M.角膜塑型术:美国四十年的历史 中国十个月的印象.眼视光学杂志,1999,1∶116~118

    (收稿:1999-08-01),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