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 1999年第3期
编号:10252260
从心胆关系论治胸痹心痛
http://www.100md.com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9年第3期
     作者:张玉才 王怀美 陈 静

    单位:安徽中医学院 安徽230038

    关键词:胸痹心痛;心(中医);胆(中医);辨证论治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990327 胸痹心痛常见于西医冠心病、 心绞痛、 心肌梗塞等病。病因多为情志失调、 饮食不当, 病机多属气滞、 血瘀、 痰饮阻遏胸阳、 心脉, 与心脾肝肾功能失调有关。治疗多从心脾肝肾论治, 亦有从肺论治者, 而从胆论治者较为罕见。笔者经查阅有关文献及在临证中不断探索、 总结, 略有收获, 现呈管见于下。

    1 心与胆的关系

    1.1 心与胆生理相关

    胆为奇恒之腑,内藏“精汁”,其性宜通泄降下,主要生理功能是贮藏、排泄胆汁,调气机助消化。《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说明胆对其他脏腑的调节作用。心位于胸中,主血脉,使血液环周以濡养全身,为五脏六腑之主,调节精神思维活动。《素问.灵兰秘典论》称:“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即强调心主血脉、主神志功能对脏腑的主导作用。古代医家把心的主导作用称为君火;胆与肝相连,经脉相络属、为表里,同司相火;君相二火协调配合以温养脏腑、推动脏腑进行各自的生理活动。
, http://www.100md.com
    1.2 心与胆病理影响

    心属火,为阳中之阳脏;肝胆属木,胆为阳木;心与肝(胆)为子母关系,其病理影响不外母病及子与子病犯母。若肝胆湿热,阻滞胆道,浊热上犯,而令心窍闭塞,出现腹胀、纳呆、恶心、呕吐、胸闷痛、上腹痛等症;若情志抑郁,胆木化火,上扰心神,耗劫心阴,即出现胸胁闷痛、心烦心悸、口干口苦等症;火邪炼液为痰,胆火挟痰上攻,更易出现胸闷痛或绞痛、烦躁不寐,此即张景岳所谓“相火炽则君火亦炎”之意。如心气不足,心阳不振,血运无力,致痰瘀阻滞,胆汁疏泻不畅,则见善惊易恐、少寐多梦、纳差泛恶等症,此亦张景岳所云“君火衰则相火亦败”之意。肝胆湿热,痰火上攻,扰及心君,为母病及子;心之气血阴阳不足,或心火炎,致胆道疏降失常,为子病犯母,两者常相互影响。

    1.3 心与胆经络相连

    《灵枢.经脉》曰:“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又曰:“胆足少阳之脉,……以下胸中、贯膈,……循胁里,……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明确指出了心、胆之经脉交互联系,故病理上相互影响,心病之目黄、胁痛系胆汁阻滞的部分病症;而胆病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当包括了心的部分病症;故《医贯》曰:“凡脾胃肝胆,……各有一系,系于包络之旁,以通于心。”《医阶辨证》曰:“胸痛,心之俞,胆之脉络,痛经背胁。”《医学入门》称:“心与胆相通,心病怔忡,宜温胆汤;胆病战栗癫狂,宜补心。”
, 百拇医药
    2 临床运用

    2.1 理气活血利胆法

    适用于因肝胆失疏、气滞血瘀之胸痹心痛。证见左胸闷痛、掣痛或刺痛,右胁胀痛,心慌气短,嗳气,受精神刺激或进高脂饮食诱发或加重,舌淡红有瘀点或紫暗,脉沉涩。方选柴胡疏肝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2.2 清热降浊利胆法

    适用于因肝胆湿热、化火扰心之胸痹心痛。证见左胸绞痛、闷痛,恶寒发热,上腹胀痛,纳呆,恶心呕吐,口干口苦,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或黄腻,脉滑数。方选大承气汤合凉膈散加减。

    2.3 益气化痰清胆法

    适用于因脾胃不健、痰浊阻蔽而引起的胸痹心痛。证见心前闷痛反复发作,心神不安,心悸不眠,腹胀胁痛,干哕或呕吐,甚则四肢浮肿,神疲乏力,舌淡苔少,脉沉细无力。此类型多见于年老体弱气虚者。方选十味温胆汤加减。
, http://www.100md.com
    3 验案举隅

    林某,男,69岁,于1991年10月11日入院。1991年10月12日初诊:患者心前区闷痛阵发性发作近10年,再发加重2 d伴发热入院。素有冠心病史近10年,B超发现慢性胆囊炎、胆石症5年。入院前晚餐因食油炒鸡蛋后左胸绞痛大作,胸痛牵引背部酸胀难忍,伴发热,右上腹胀痛,恶心。体查:痛苦面容,额汗出,血压:31.9/13.6kPa,体温:39.7℃,心率:110次/min,可闻早搏8次/min,上腹膨隆、叩诊鼓音,莫菲氏征(+)。实验室检查:WBC 19.2×109 L-1,N0.88, L 0.12。心电图提示:① 频发房早,② ST-T改变。肝胆B超提示: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胆(颈部)石症。心B超诊断:① 动脉硬化,② 高血压病心血管改变。中医诊断:① 胸痹,② 胁痛;西医诊断:① 冠心病、心绞痛,② 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胆石症。入院后经抗感染、扩管、降压等对症治疗,体温不减;心前阵发性疼痛服消心痛10 mg,1日4次,缓解不明显;右上腹胀痛如故,大便秘结,小便黄少而频急,口干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结代。综合脉证,辨为胸痹心痛(肝胆湿热,痰火上扰型),治以清热降浊利胆法。处方:大黄(后下)10g、芒硝(后下)
, 百拇医药
    20g、金钱草15g、茵陈15g、枳壳10g、黄芩10g、山栀10g、连翘10g、蒲公英10g、延胡索10g、郁金10g、槟榔10g、金银花15g、降香8g、莱菔子20g,1日1剂。3剂后,体温正常,心前区闷痛、背酸胀大减,发作间隔时间延长,上腹胀痛减轻,大便通畅,能进半流饮食,宗上方减芒硝继进5剂。查体:心率80次/min、律齐,心电图提示ST-T改变恢复,莫菲氏征(±),心前闷痛已止,诸恙平悉,宗上方出入调理10余日出院。

    4 讨论

    胆囊炎、胆石症引起或诱发心绞痛,西医称之为胆心综合征。本文所论胸痹心痛,包括胆心综合征及冠心病与胆道疾病同时存在者,胸痹心痛从胆论治,亦即治病求本的原则,因胆病为本,心病为标,故需从胆论治。治胆之法,以泻、通、清、利为主,消除郁、瘀、痰、浊为目的,使胆能通泄下降,疏利有序,则心血可畅,胸阳可通,故胸痹心痛可愈。

    作者简介:张玉才,男,53岁,副教授

    (收稿日期:1998-05-26),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