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 1999年第4期
编号:10208481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1例
http://www.100md.com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1999年第4期
     作者:沈金辉

    单位:沈金辉(广东省汕头市中心医院病理科,汕头 515031)

    关键词:淋巴瘤;大细胞;间变性;病理组织学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1例

    分类号 R7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7399(1999)04-0371-01

    患者男,20岁。因发热、消瘦、浅表淋巴结肿大1个月入院。体检: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蚕豆样大至鸽蛋样大,其他脏器未发现明显病变。入院前曾在外院做颈部淋巴结活检,病理诊断为颈部淋巴结转移性低分化癌。临床诊断:发热、淋巴结肿大待查。

    病理检查 镜下观察:外院颈部淋巴结活检HE切片,淋巴结被膜增厚,淋巴结结构大部分已消失,代之以巢状分布的瘤细胞(图1)。瘤细胞大,异型性明显,胞浆量中等,嗜碱性。核大小不一,呈圆形或卵圆形,染色质粗,凝聚于核膜,核仁明显,核分裂象易见(图2)。免疫组化:瘤细胞CD30呈强阳性(图3),CD15、,cytokeratin、EMA、LCA、CD3、CD20、CD68、HMB45均呈阴性。t5104.gif (35350 bytes)
, http://www.100md.com
    图1 巴结结构在部分破坏,被ALCL肿瘤细胞取代.HE×40t5105.gif (20040 bytes)

    图2 ALCL肿瘤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圆形或卵圆形,染色质粗,核仁明显,核分裂象较多.HE×200t5106.gif (12517 bytes)

    图3 ALCL肿瘤细胞CD30阳性.S-P×200

    病理诊断: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讨论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 ALCL)又称Ki-1淋巴瘤,可分为原发和继发两型。本病多见于男性,发病年龄3~91岁。原发型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发病高峰组为20~30岁。继发型多见于中老年人,发病高峰组为60~70岁,常继发于其它低度恶性T淋巴瘤或霍奇金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50%以上病例伴有发热。镜下主要特点为肿瘤细胞倾向片状分布,并沿淋巴窦和滤泡间浸润,最后整个淋巴结结构被破坏,由肿瘤细胞取代,肿瘤细胞异型明显,细胞个体大,有时可见R-S样细胞,胞浆丰富,嗜碱性或嗜双色,核大、多形,核仁明显,核分裂象多。免疫组化标记CD30(Ki-1)阳性,有半数病例LCA和T细胞标记阳性,10%~15%病例B细胞标记阳性,部分病例EMA也可呈阳性反应。ALCL可根据典型组织病理学特征和肿瘤细胞CD30标记阳性加以诊断,但还应注意与转移性癌、恶性黑色素瘤、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和淋巴细胞消减型霍奇金病鉴别。当整个淋巴结结构均受破坏时,极易误诊为转移癌。本例肿瘤细胞几乎占据了整个淋巴结,仅剩少量残存的淋巴组织,因此最初被误诊为“颈部淋巴结转移性低分化癌”。ALCL最常被误诊为转移癌,因此,在诊断淋巴结转移性癌时,对未发现原发病灶、组织病理学特征不典型的病例应特别小心,最好能作免疫组化标记后再作出诊断。

    ALCL属高度恶性淋巴瘤,预后差,本例患者随访半年后死亡。

    收稿日期:1999-04-21,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