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广西医学》 > 1999年第4期
编号:10211107
红细胞输血进展概况
http://www.100md.com 《广西医学》 1999年第4期
     作者:李忠

    单位:南宁中心血站

    关键词:

    广西医学GUANGXI MEDICAL YIXUE1999年 第21卷 第4期 Vol

    红细胞(RBC)是血液的主要成分,在成分输血中占重要地位,多数国家以RBC输注比例高低来衡量输血技术是否先进。欧美一些发达国家,RBC输注率高达90%以上(1),据美国血库协会1990年的统计,RBC与全血用量之比为97.2∶2.8(2)。表明输血技术先进的国家,已经很少输全血,绝大部分由RBC输血取而代之。本文就RBC输血的进展作一简述。

    1 RBC输血的依据及意义(1)

    在需要输血的患者中,只有很少病例需要输全血,多数患者只需输RBC即可满足治疗。全血虽然含白细胞、血小板、凝血因子等成分,但这些成分含量低,常规输血(600~1000ml)剂量不足,一般不起治疗作用。再者,血站供应的全血大多是保存全血,而全血保存的配方、温度(4℃)等,都是为保存RBC设计的,其他成分在保存期易发生变化。例如,粒细胞6小时即丧失功能,血小板24小时后开始破坏,3天后已无治疗价值。凝血因子Ⅴ4℃保存24小时,活性损失30~40%;因子Ⅷ4℃保存5~7天,活性损失45%(3)。全血保存一周后,具有治疗作用的成分主要是RBC和血浆蛋白。基于这点,早在1966年,Vogel就提出,以往输保存全血的患者,有80%可改输RBC。三十多年来,RBC输血的可行性和效果已被临床实践所证实。
, 百拇医药
    RBC输血能达到输全血的目的和效果,并可减少或避免输入患者不需要的其他成分,减轻或消除这些成分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对受血者更安全有效。另外,RBC输血也为其他成分的有效利用提供来源,全血采集后即行分离,将RBC、血小板、凝血因子等成分分别收集、浓缩、保存。临床可根据病人的不同需要选择血液成分,做到一血多用,科学用血,既提高了血液的使用价值和治疗效果,同时对缓解我国血源紧缺更具现实意义。

    2 RBC制剂的种类(4)

    目前,国内外应用的RBC制剂,主要有下述7种。

    2.1 浓缩RBC:用保存期内的全血,经离心后分出大部分血浆,容量约为全血的一半,血比积(Hct)约为70~75%。因粘滞度较高,较难输注,常需加生理盐水稀释,制备后24小时内输注,不宜久贮,该制剂现已少用。

    2.2 RBC悬液:用多联血袋采血后,立即离心,分出血浆、血小板/白细胞,加入RBC保存液,Hct约为60%,可贮存35~42天,是目前最多用的RBC制剂。
, 百拇医药
    2.3 少白细胞的RBC:用全血离心,分出血浆并去除白膜层,白细胞去除率约为50~60%。如用过滤器(过滤法),白细胞去除率>90%。该制剂主要用于需反复输血的患者,防止同种免疫所致的不良反应。

    2.4 洗涤RBC:用全血离心,去除血浆和白膜层后,再用生理盐水反复洗涤3~6次,白细胞去除率>80%,血浆去除率>99%,是一种较纯净的RBC。主要用于输血过敏反应者及自身免疫性贫血患者。

    2.5 辐照RBC(5):RBC输注前用γ射线2500~3000拉德照射,以杀灭淋巴细胞。主要用于免疫功能严重受损(或缺陷)的患者,以及亲属受血者。

    2.6 冰冻RBC:用甘油作保护剂,将RBC置于-80℃~-196℃深低温下长期保存,可保存3~10年。主要备用于稀有血型(Rh-)患者的输血。

, http://www.100md.com     2.7 年轻RBC(6):用血细胞分离机单采或从全血中分离收集,大多由网织RBC和年龄较轻的RBC组成,平均年龄为30~46天。主要用于长期依赖输血的患者,例如地中海贫血病人,以延长输血间隔期,防止或延缓血色病的发生。

    3 RBC的保存

    RBC的保存,一般指全血、浓缩RBC和RBC悬液的保存(7)。成分输血早期,用ACD或CPD保存全血制备浓缩RBC,离心分出血浆,不加添加液,保存期仍为21天。该制剂的缺点是Hct增高时,保存期间溶血量也增加,且粘滞度较高,临床输注较为困难。后来便在制备时加入生理盐水稀释,由于开放性操作增加了污染的危险,故限在24小时内输注,不宜久存。这方法,以前在我国应用较广泛。此外,也有些血站将代浆液加入浓缩RBC中,制成代浆血应用临床,可保存14天(8)。随着RBC输注逐渐增多,RBC保存的研究也成为各国输血界关注的课题。近十多年来,一个重要进展是向浓缩RBC中加入添加剂,其优点是:①降低了RBC的粘滞度,易于输注;②有效期延长,可保存5~6周;③提高输后RBC的生存率,保存5~6周,输后24小时体内生存率仍>75%(标准为70%)。80年代,欧美国家较早研制应用的有SAGM(氯化钠、腺嘌呤、葡萄糖、甘露醇)保存液(9),该配方可使RBC在4℃保存35天,输后24小时体内存活率>80%。尔后,又相继推出了Optisol和ADSOL保存液,配方与SAGM相同,只是各成分含量不同而已(10)。我国在80年代也进行了SAGS(氯化钠、腺嘌呤、葡萄糖、蔗糖)保存液的实验研究(11),但未见应用临床的报道。90年代初,日本在欧美SAGM配方基础上,开发研制出MAP(枸橼酸钠、枸橼酸、磷酸二氢钠、葡萄糖、氯化钠、腺嘌呤、甘露醇)保存液(10,12)。MAP配方增加了预防微小凝块产生的枸橼酸和加强RBC能量代谢的磷酸盐;为了抑制保存中RBC溶血,提高了甘露醇浓度。MAP使RBC保存期间溶血进一步减少,保存期延长至42天,3周内输注,24小时生存率高达95%;6周后输注,生存率仍可达85%。MAP-RBC悬液1993年始用于临床,效果良好,我国血液学专家也推荐使用该制剂(4)
, http://www.100md.com
    4 RBC输血的适应证与制剂选择(12,13)

    4.1血容量正常的慢性贫血:例如白血病贫血、再障贫血、溶血性贫血、肾性贫血及肿瘤并发贫血等。上述贫血患者可选择RBC悬液或浓缩RBC,出现输血反应者可选用少白细胞的RBC或洗涤RBC。

    4.2 急性失血性贫血:例如外伤、上消化道出血、产科出血、手术失血等。如果失血量<1200ml,患者血浆蛋白在正常范围,无凝血异常,可选择输注RBC悬液。因损失的RBC短期内不能恢复,需及时补充。而损失的血浆则不同,机体通过代偿作用可较快恢复(14)。对>1200ml以上的失血,可据情加用其他血液成分或部分全血。在国外,RBC还用于心血管手术输血(15,16)

    4.3 其他:RBC还可用于治疗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出血。Ho CH(17)报告一例再障患者并血小板减少(18×109/L)严重鼻出血,用血小板治疗两周无效后,每日大剂量输注RBC,当患者Hb达到128g/L时,鼻出血逐渐减少,4天后完全停止。丰爱萍等(18)报告,用大剂量RBC(一次输4u,两周内输注3~4次)治疗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引起的粒细胞减少,可加快粒细胞恢复,使病人感染率降低,感染持续时间缩短。王永芬等(19)新近报道,用RBC置换加量子血治疗重度CO中毒,4例患者经置换RBC2~7单位后,均痊愈出院,无任何后遗症及并发症。
, http://www.100md.com
    5 结语

    用RBC输血替代输全血,是现代输血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成分输血水平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问题的关键是RBC输注率偏低,这不仅限制了其他血液成分的分离利用,也使成分输血整体水平难以提高。因此,提高RBC输注率,减少输全血造成的血液资源浪费,是日前一个急待解决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孔令宜,马三科,麻长仁,等.成分输血与临床应用.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1~21

    [2]Devine P,Postoway N,Hoffstadter L,et al.Blood donation and transfusion practices:the 1990 American of Association Blood Banks Institutional Membership Questionnaire.Transfusion 1992;32:683
, 百拇医药
    [3]柏乃庆,陈厚初,吴国光,等.血液保存.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85~188

    [4]廖清奎,孙启凤,马 廉,等.贫血患者的红细胞输注指征和常用红细胞制剂的适应证.中国输血杂志 1998;11(3):163

    [5]李 忠,覃普词.血液辐照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研究近况.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 1996;19(1):49

    [6]袁 理,方静致,尚 云,等.年轻红细胞的研制.中国输血杂志 1995;8(4):180

    [7]肖星甫.输血技术手册.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88~195

    [8]白恒美,吴天元,王国梅.代浆血在临床手术中的应用观察.中国输血杂志 1998;1(3):130
, 百拇医药
    [9]Hogman CF.Red cell suspensions in SAGM medium further experience of in vivo survival of red cells clinical usefulness and plasma-saving effects.Vox Sang 1983;45:217

    [10]李永安,武丽娟.输血研究新进展.吉林: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36~40

    [11]杨舒萍,齐 晶.SAGS红细胞悬液的实验研究.中国输血杂志 1988;1(1):19

    [12]孔令宜,赵桂珍,刘风玲,等.红细胞MAP.中国输血杂志 1996;9(2):105

    [13] 吴 基,高了了,陈晓燕,等.浓缩红细胞临床应用475例报告.中国输血杂志 1990;3(3):126
, http://www.100md.com
    [14]白恒美,顾聘香,高 辉,等.成分输血在外科手术中应用回顾性调查.中国输血杂志 1992;5(1):31

    [15]Surgenor DM,Wallace EL,Churchill WH,et al.Red cell transfusion in coronary artery bypass surgery.Transfusion 1992;32:458

    [16]Surgenor DM,Churchill WH,Wallace EL,et al.Determinants of red cell ,platelet,plasma,and cryoprecipitate transfusion druing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 surgery:the Collaborative Hospital Transfusion Study.Transfusion 1996;36:521

    [17]Ho CH.The hemostatic effect of adequate red cell transfusion in patients with anemia and thrombocytopenia.Transfusion 1996;36:290

    [18]丰爱萍,朱尊民,燕备战,等.大剂量浓缩红细胞输注在成人急性髓性白血病化疗中的应用.中国输血杂志 1997;10(3):133

    [19]王永芬,张 进,王明蓉.红细胞置换加量子血疗法抢救重度一氧化碳中毒4例.中国输血杂志 1998;11(2):92,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