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肝胆胰外科杂志》 > 1999年第4期
编号:10218722
伞状导鞘管和猪尾巴导管在PTCD/PTGBD中的应用
http://www.100md.com 《肝胆胰外科杂志》 1999年第4期
     作者:杨玉龙 谭文翔 毛卫 席力罡 王晓光 丛培生

    单位:大连市友谊医院(116001)

    关键词:

    肝胆胰外科杂志990418 PTCD/PTGBD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重要手段,这一治疗措施得以有效实施的关键之一是避免导管的滑脱,伞状导鞘管和猪尾巴导管比较满意地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现将有关技术和经验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全组22例,男15例,女7例,年龄38~79岁,平均63.2岁。其中胰头癌9例,胆管癌4例(其中合并胆管结石1例),肝门转移癌6例,肝门部巨块型肝癌3例。

    1.2 应用导管类型 伞状导鞘管5例,猪尾巴导管17例(兼内外引流2例,单纯外引流14例,单纯内引流2个月后改为外引流1例)。
, 百拇医药
    1.3 导管的选择 猪尾巴导管多应用于胆汁稠厚、并发胆管结石、导丝可以通过狭窄部位入胆总管或十二指肠、肝脏移动较大者,如哮喘、肺气肿、慢性支气炎、躁动等。伞状导鞘管多应用于胆汁相对稀薄者,但一般二者的选择无严格界限,多依操作者的习惯而定。

    1.4 操作方法 在B超引导和DSA监视下进行操作,于腋中线第8、9肋间选择穿刺点,0.5%利多卡因局麻成功后,切口皮肤长约0.2cm,在B超引导下成功进针入扩张的肝内胆管或胆囊内,造影显示胆管及梗阻情况,拔出针芯置入导丝,并寻找间隙使导丝通过狭窄部位入梗阻以下胆道或十二指肠,然后用扩张器扩张针道及狭窄梗阻部位,置多侧孔猪尾巴导管,在造影的显示下使多侧孔位于狭窄的梗阻的两侧,如难以通过狭窄梗阻处,则根据抽出胆汁的特性应用猪尾巴导管或伞状导鞘管。伞状导鞘管的置入步骤与猪尾巴导管基本相同,其特殊之处是扩张管外有导管鞘,拔出扩张管留下导管鞘,伞状导管沿此鞘置入,造影显示位置正确后,打开导管伞并固定,导管鞘则边退边自中间劈开,最后将导管再固定于皮肤。
, http://www.100md.com
    1.5 效果

    1.5.1 PTCD/PTGBD效果:平均引流天数130±17.7d,每日胆汁引流量平均为480±185ml,引流效果见表1。表内所列各项生化指标在引流3周内均有明显下降,其原始值越高者下降幅度越大。

    表1 PTCD/PTGBD治疗后各项生化指标变化

    入院时平均值

    引流后平均值

    P值

    T.BIL(μmol/L)

    456.8±32.2

    180.6±21.7

, 百拇医药     <0.01

    AKP(U/L)

    58.9±19.6

    24.0±6.8

    <0.01

    PROT(g/L)

    53.1±7.2

    63.2±8.0

    <0.01

    WBC(×109/L)*

    18.3±4.5

    7.9±2.2
, 百拇医药
    <0.01

    *指合并胆道感染病例

    1.5.2 二种导管同以往的普通直导管的比较,滑脱率明显减少(表2)。

    表2 不同导管在PTCD/PTGBD中的比较 (n,%)

    总例数

    滑脱例数(%)

    猪尾导管及伞状导鞘管

    22

    1(4.5%*)

    直导管

    18
, 百拇医药
    8(44.4%)

    与直导管组比较:*P<0.01

    2 讨论

    PTCD/PTGBD技术作为梗阻性黄疸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已有30多年发展历史,近几年国内较大医院已渐广泛开展。回顾该项技术发展史,有过几项技术发明和改进,如电视监视系统的应用改变了以往盲目穿刺状态,B超与X线联合应用提高其成功率,Chiba针的发明和使用,猪尾型导管的研制和应用,带鞘导管穿刺等[1],使该技术在临床应用更有效。戴显伟等[2]对PTCD方法的改进,使猪尾型导管和伞状导鞘管的应用更具安全性,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易于掌握和推广。

    2.1 猪尾巴导管和伞状导鞘管防滑脱作用 猪尾巴导管头部卷曲钩住扩张胆管壁或十二指肠,伞状导鞘管在扩张的胆管内形成伞状,防止导管的滑脱,另外此二种导管壁较韧,不易在肝面打折,在皮肤和胆管内的双重固定下使导管难以滑脱。尤其是在对肝脏移动度大的病人(哮喘、慢气、肺心病、躁动等),这种防滑脱措施显得尤为重要。本组患有哮喘和躁动的病人术后除一例患者自己拔出导管,其余无一例发生滑脱,说明了这种防滑脱导管的可靠性。而直导管缺少这种防滑脱措施,且引流的时间越长,滑脱机会就越多。我们既往用的直导管滑脱率达44.4%,明显高于猪尾巴导管和伞状导鞘管的滑脱率,因此直导管在短期的PTCD(如胆总管结石、良性狭窄、可以根治的恶性黄疸)中作为术前的一种减黄准备,尚可应用,而对难以根治的恶性黄疸需做长期引流者则不宜选用。
, 百拇医药
    2.2 有利于维持水电酸碱平衡 恶性梗阻性黄疸往往需要长期行PTCD,致使大量胆汁丢失,导致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消化功能受到严重影响,病人消耗严重,且外引流袋带来生活不便。近年来介入放射的发展,解决了外引变内引的问题,避免体液的丢失,恢复胆汁的肠肝循环,目前常采用记忆金属支架治疗恶性梗黄,其生存率相当于外科旁路手术[3],但这些合金价格高,又存在支架脱落、移位、堵塞、扩张不全,不易转换等特点,难以推广,而猪尾巴导管兼内外引流作用,对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消化功能影响较小,且操作方便易置换,价位低等特点,值得推广应用。本组1例高位胆管癌并胆管结石行记忆金属支架解决黄疸,维持2个月因癌组织生长充满支架内而再度黄疸,最后行猪尾巴导管内外引流获得良好效果,病人体液无丢失,营养状态维持良好,同时定期冲洗防止胆管内胆石泥的堵塞,在堵塞冲洗难以奏效时,又两次换管(7F、8F导管),保证减黄的有效治疗。

    2.3 提高PTCD/PTGBD成功率 穿刺成功是PTCD/PTGBD之关键,它可以在B超、X线或B超-X线双重引导下完成,但在PTGBD中尚需判定胆囊的空间位置和胆囊床大小,虽然术前CT对胆囊床大小判定十分准确[4,5]但穿刺中仍须依靠B超对胆囊床大小和走向的准确判断,本组1例行PTCD失败后通过B超引导和DSA监视下得以顺利完成PTGBD。总之我们体会PTCD/PTGBD成功关键是:(1)在B超和X线(DSA)双重引导下进行;(2)有一套精密配合得当的穿刺置管器械;(3)有效的防滑脱引流导管;(4)操作者的经验。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 Ring EJ,Pollock TW.A multihcle catheter for maintaining longterm percutaneous antegrade biliary drainage.Radiology,1979,132∶752

    2 戴显伟,陈淑珍,陈丽英等.PTCD和PTPC方法的改进.中国医科大学学报,1986,(2)∶181~121

    3 Yamakawa T,Ricardo D,Esguerra Jr.et al.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endoprosthesis in malignant obstruction of the bileduct.World J Surg,1988,12∶78

    4 Thistle JL,May JR,Bender CE,et al.Dissolution of cholesterol gallbladder stones by methyl tert-butyl ether adminstered by 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atheter.N Engl J Med,1989,320∶633~639

    5 Hugh J,Williams Jr,Claire E,et al.Dissolution of cholesterol gallstones using methyl tert-butyl ether.Cardiovasc Intervent Radiol,1990,13∶272~277

    (收稿:1999-05-24)),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