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 1999年第4期
编号:10220783
原发性腹膜后肉瘤18例
http://www.100md.com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1999年第4期
     作者:张伟强 高庆军 刘宁清 许家鹏 刘志华

    单位: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外科(石家庄050051)

    关键词:腹膜后肿瘤/病理学;腹膜后肿瘤/外科手术;肿瘤/超声检查;肿瘤/放射摄影术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990418

    中图号 R735.4

    原发性腹膜后肉瘤临床少见,组织来源众多,早期诊断不易,术前难以准确地判断肿瘤的位置和性质,手术切除较困难,预后不满意。我科自1982~1996年共收治原发性腹膜后肉瘤18例,现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男性11例,女性7例;年龄22~70岁,平均50岁;病程2个月~5年。有症状16例,腹部肿块11例,胃肠道受压6例,体质量减轻6例,无症状2例。
, 百拇医药
    1.2 影像学检查:本组18例均行B超检查,15例诊为腹膜后肿物,其余3例诊为肠系膜肿物。CT检查均诊断为腹膜后肿物。13例行上消化道造影,其中9例报告不同程度的消化道受压,其余4例未见异常。7例行静脉肾盂造影,3例报告为同侧肾盂输尿管受压,另4例未见异常。

    1.3 治疗:本组均行手术治疗,其中全切除7例,包膜下切除3例,切取活检8例。术后均行病理检查,其中脂肪肉瘤10例,平滑肌肉瘤4例,纤维肉瘤3例,神经纤维肉瘤1例。

    1.4 预后:切取活检8例存活3个月~2年;部分切除3例存活8个月~3年;全切除7例,5例2~4年复发,2例到目前分别已存活3年、7年未复发。

    2 讨论

    2.1 性质及组织起源:原发性腹膜后肿瘤主要起源于腹膜后间隙的脂肪、疏松结缔组织、筋膜、血管神经、淋巴组织及残留的胚胎组织。原发性腹膜后肿瘤不包括腹膜后间隙各器官的肿瘤,分为良性和恶性,恶性占60%~80%,常见的有脂肪肉瘤、纤维肉瘤、平滑肌肉瘤、神经纤维肉瘤及恶性淋巴瘤,少见的有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黄色肉芽肿等。本组中脂肪肉瘤10例,平滑肌肉瘤4例,纤维肉瘤3例,神经纤维肉瘤1例,以脂肪肉瘤多见,与文献报道相近[1]
, 百拇医药
    2.2 诊断

    2.2.1 临床表现:本病起初多无明显症状,常以腹胀、腹痛、腰背痛及腿痛就诊,查体以腹部肿块为主要体征,无特异性临床特征。

    2.2.2 辅助检查

    B超检查:对不明原因的腹部不适、纳差、消化不良以及体质量下降者应常规B超检查,该项检查对明确肿瘤的部位、大小、数目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有一定帮助,并了解肿瘤为实性或囊性,鉴别是腹腔内肿物还是腹腔外肿物[2]。本组均行B超检查,其中15例诊断为腹膜后肿物,其中2例无症状者为体检B超发现。但其准确性差,B超发现腹膜后肿物者应行CT或MRI检查。

    CT或MRI: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物是先进可靠的手段,能较准确地判断肿瘤的位置、大小、范围及肿瘤与邻近器官的关系,弥补了超声检查受肠道气体干扰的不足,能清晰显示肿块与邻近器官及组织结构的关系[3]。本组1988年后就诊者均行CT检查,均诊断为腹膜后肿物。
, 百拇医药
    X线消化道造影:可以排除胃肠道肿瘤或腹腔内肿瘤,了解消化道受压程度,为发现腹膜后肿瘤的辅助检查。

    静脉肾盂造影:了解肿瘤与肾脏及输尿管的关系,了解泌尿道受压情况及对侧肾脏的功能。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囊性多为良性,实性多为恶性,本组18例均为实性,术前不能确定其性质,最后诊断有赖于剖腹探查及病理检查。

    2.3 治疗与预后:手术切除是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脂肪肉瘤、纤维肉瘤、平滑肌肉瘤常有假包膜,呈膨胀性生长,与组织粘连不紧,易分离,尽量全切除。对于不能完全切除的可尽量行包膜内切除。影响手术切除的主要问题是肿瘤侵及大血管,而手术的主要危险是大出血。本组中7例行全切除,3例行包膜下切除,8例与大血管粘连严重,而仅行切取活检。手术全切除预后最好,切取活检预后最差。因而本病应尽量行手术全切除,对于不能行全切除者尽量行包膜下切除。

    参考文献

    1.张金文,王增耀,吴淑兰,等.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治疗.河北医学院学报,1994,15(4):239

    2.王洪林,马绍华,时德,等.原发性腹膜后肿瘤50例报告.四川医学,1996,17(3):156

    3.曾蒙苏,须同禄,周康英,等.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表现.临床放射学杂志,1994,13(5):289

    (1998-10-22 收稿),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