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民间疗法》 > 1999年第4期
编号:10229878
就多涎治验谈涎为脾液
http://www.100md.com 《中国民间疗法》 1999年第4期
     作者:许洪平

    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中医院,222004

    关键词:

    中国民间疗法990410 1995年5月8日笔者遇一青年男子愁眉不展前来就诊,诉近三月来口中涎液 余涌,白天尚可 吞咽,夜间则流湿枕席。屡屡就诊,中西兼治,了无些效,为此非常苦恼。详察病状,涎液 量多清稀,肢倦畏寒。言语清晰,未见口角歪斜,苔白微腻,脉细而迟。余据《内经》“涎 为脾液”之说,责之于脾,辨为虚寒证,试予理中汤加味: 党参10g,炒白术10g,干姜10g,清半夏10g,茯苓12g,木香6g,丁香3g,炙甘草10g。 水煎服,每日1剂,服6剂后涎液大减,续服5剂,遂愈。不由自惊其验。其后又曾遇4例此 症患者,均从脾论治,皆取效甚捷。兹再举1例:

    刘某,女,41岁。诉两月来白天涎多频吞,夜间需用塑料布上覆毛巾,置于枕上,以防 流涎漫湿被褥,也曾多方求医无效。西医曾予阿托品临睡前服用,其症略减,但停药后 又复如初。并感口涎略苦,舌质红,苔薄腻微黄,脉滑。余辨为脾热证,予清泻脾热,自拟 方如下:川连5g,石膏20g, 滑石15g,茯苓12g,白术12g,扁豆12g,锻牡蛎20g,甘草6g 。水煎服,日1剂,服7剂后病愈。随访两月未见复发。余益叹古人之论精确。

    上述多涎证与中风口角流涎不同,前者是因涎液增多,夜间不知吞咽而流溢口外,后者则为 口角歪斜,不能控摄涎液所致。两者不可混淆。

    前例患者涎液量多清稀,《素向*至真要大论》谓“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 且 患者肢倦畏寒,舌淡,脉细而迟,故辨为脾胃虚寒之证,予以温中健脾,脾阳得复,则流 涎 自止。后例涎多味苦,舌红,苔黄,脉滑,属脾热内盛,津液上溢,故予清泻脾热,脾热得 清,则涎多流漓之症遂除。

    《内经》“诞为脾液”之论,读之不细,常不易引起重视,但用之于临床却可使颇为棘手之 病症迎刃而解,其临床意义不容忽视。

    收稿日期 (1999-01-28),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