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临床外科杂志》 > 1999年第4期
编号:10231892
丝裂霉素在术中膀胱粘膜下注射及术后腔内灌注的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临床外科杂志》 1999年第4期
     作者:魏继刚 周万坤 邱文涛 张天军 何钢 章传华 叶小缅 操作亮

    单位:430022 武汉市第一医院泌尿外科

    关键词:

    临床外科杂志990429 我院从1990~1997年对34例表浅膀胱肿瘤患者施行经膀胱肿瘤局部切除、膀胱部分切除时,术中用丝裂霉素广泛粘膜下注射及局部浸泡,术后用丝裂霉素膀胱腔内定期灌注化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34例中男性30例,女性4例。35~40岁5例,41~60岁26例,60岁以上3例。所有病例均因无痛性肉眼血尿伴有血凝块来就诊。出现症状最早半个月,最迟半年。单发肿瘤29例,其中26例位于输尿管口、三角区或膀胱颈周围均行手术治疗,经膀胱肿瘤局部切除14例,单纯膀胱部分切除13例,膀胱部分切除加输尿管移植4例,膀胱肿瘤局部切除加前列腺摘除术3例。术后病理检查,34例均为移行细胞癌,其中Ⅰ级9例,Ⅱ级21例,Ⅲ级4例。
, http://www.100md.com
    二、术中注射方法:术中将丝裂霉素20 mg溶于注射用水60~80 ml中,电切肿瘤前于肿瘤周围2 cm半径范围内粘膜下注射。完成膀胱部分切除或肿瘤局部切除后,再将丝裂霉素作粘膜下广泛注射。仍以原肿瘤周围、三角区和膀胱颈部为主,余下溶液浸泡膀胱、创口5~10分钟,然后结束手术。

    三、术后灌注方法:术后7~10天开始用丝裂霉素20 mg+注射用水30 ml经导输尿管作膀胱灌注。灌注前先排空膀胱,药物保留2小时,15分钟变换体位1次。每周1次,连续8次后改为每月1次,坚持灌注2年。有条件的病人,2年后每3个月灌注1次,持续1年。

    四、随访方法:术后1年每3个月或半年复查膀胱镜1次,或彩色多普勒超声扫查膀胱。2年后改为每年复查1次。若有症状者随时复查。

    五、结果:全组病例中有3例复发。1993年以前单纯行膀胱腔内灌注获得随访的10例中复发2例。1993年以后作术中丝裂霉素粘膜下广泛注射及术后定期膀胱腔内灌注获得随访的22例中,复发1例。总复发率为8.8%。3例复发者,1例多次复发,先行经尿道电切,10个月后行膀胱部分切除,1例行全膀胱切除、输尿管皮肤造口,1例术后2年死于肿瘤转移。
, 百拇医药
    在丝裂霉素术中粘膜下注射和术后腔内灌注化疗的全过程中,5例有轻度发热、膀胱炎症状,1例出现尿道炎性狭窄表现。广泛粘膜下注射者,未发现组织坏死和输尿管口狭窄等并发症。

    讨 论

    膀胱肿瘤系泌尿外科常见病,其中95%为移行上皮细胞癌,而鳞癌、腺癌等仅占5%左右。在移行上皮细胞癌中,80%为表浅膀胱肿瘤。文献报道,表浅膀胱肿瘤术后复发率可达40%以上。多在术后6~12个月内复发。因此,有效地预防术后复发是治疗的关键。膀胱肿瘤复发的原因,除少数病例因术式选择不当或手术切除的深度、广度不够外,其主要原因为手术中原位癌和不典型增生活跃的移行上皮细胞不易被肉眼发现,术后继续发展和癌变。此外,癌细胞常可浸润到粘膜下及肌层的淋巴管和小静脉中而发展成为新的肿瘤。因此,对非浸润性表浅膀胱肿瘤,目前虽仍以尽可能保留膀胱功能的膀胱部分切除或局部切除为主,但术中、术后辅以有效的化疗对预防肿瘤复发同样重要。

    通过对以上34例患者的临床观察,我们体会到,粘膜下广泛注射化疗药物可直接浸润到粘膜下,杀灭肌层和粘膜下层淋巴管和小静脉中癌细胞,对微癌病灶或原位癌可产生细胞毒性作用,是手术中可供利用的好机会。对早期预防膀胱肿瘤复发有良好效果。本组病例,均未见到严重的毒副反应和其他并发症,且疗效肯定,可作为表浅膀胱肿瘤术中和术后的辅助治疗。

    收稿日期:1998-09-11 修回日期:1999-01-18,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