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 > 1999年第4期
编号:10238147
糖尿病研究的若干新进展
http://www.100md.com 《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 1999年第4期
     作者:严志红

    单位:严志红(武汉天河机场有限责任公司医疗急救中心内科,武汉 430023)

    关键词:

    咸宁医学院学报990436 严志红综述 吴基良审校

    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疾病群,是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不足和/或周围组织胰岛素作用不足而致血糖增高。 在最近几年内,糖尿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都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本文就糖尿病新的诊断及分型和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介绍如下。

    1 糖尿病新的诊断指标

    糖尿病新的诊断指标包括① 有典型糖尿病症状(多饮,多尿和不能解释的体重下降)和一天内任何时候随机血糖≥11.1mmol/L(200mg/dl);②空腹血糖(FBG)≥ 7.0mmol/L(126mg/dl);③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口服葡萄糖剂量成人75g,儿童1.75g/kg(总量不超过75g),服糖后2小时血糖(P2hBG)≥11.1mmol/L。其中FBG<6.1mmol/L(110mg/dl)为正常空腹血糖;6.1mmol/L≤FBG<7.0mmol/L为空腹血糖受损(Impaired Fasting Glucose,IFG);P2hBG<7.8 mmol/L(<140mg/dl)为糖耐量正常;7.8mmol/L[1,2]。
, http://www.100md.com
    新的诊断标准强调以FBG诊断糖尿病的重要性。尽管FBG与P2hBG对糖尿病的诊断和并发症有相同意义,而且两者对糖尿病患病率及预后意义也一样,但FBG的重复性优于P2hBG,并且可以单独估量不同人群糖尿病的相对患病率,此外FBG更简便易行、经济和易于为病人接受,且更有利于早期作出糖尿病诊断和早期防治,也避免了按WHO标准所出现漏诊的问题。长期以来,血糖水平一直是临床诊断糖尿病的主要指标,但由于血糖是动态变化,影响因素较多,所以诊断糖尿病时,不主张用HbA1c,但它可作为糖尿病治疗的监测和确定治疗方案的依据。流行病学的研究表明FBG≥ 7.0mmol/L时,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危险性明显增加,并且这一指标实际上以P2hBG截点为主,此外只有修改后的FBG≥7.0mmol/L才能与P2hBG≥11.1mmol/L保持基本一致。正是基于以上原因,新的诊断标准提出了将FBG从7.8 mmol/L降至7.0 mmol/L,而P2hBG标准不变(见表1)。

    表1 1985年和1997年糖尿病诊断标准的比较(静脉血浆:mmol/L)
, 百拇医药
    1985年

    1997年

    FBG

    P2hBG

    FBG

    P2hBG

    正 常

    <6.1

    <7.8

    <6.1

    <7.8

    空腹血糖受损

    6.1~7.0
, http://www.100md.com
    糖耐量减退

    7.8~11.1

    7.8~11.1

    糖 尿 病

    ≥7.8

    ≥11.1

    ≥7.0

    ≥11.1

    注:血糖测定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2 糖尿病新的分型

    1997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提出了新的糖尿病分型报告(见附表2)[3]。与以往的WHO分型比较,此ADA分型有如下特点:①建议取消“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和“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两个术语,认为糖耐量损害(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IDDM、NIDDM 是任何类型糖尿病在其自然病程中可能会经过或达到的阶段。②强调糖尿病分型基于病因,而不是原来的基于其临床表现。③保留T1型和T2型,但不用罗马数字Ⅰ和Ⅱ,因后者易于与阿拉伯数字11相混淆。④保留 IGT的诊断,但它不作为一种分型,同时增加IFG,且IFG和IGT有同等重要的临床意义。⑤更明确地将糖尿病发展阶段分为正常血糖及高血糖阶段。后者又分为两个时期:a.糖稳定损害(Impaied Glucose Homeostasis,IGH),此时可见IFG及/或IGT。b.糖尿病,糖尿病进展中可经过不需要胰岛素、为代谢控制而需要胰岛素和为生存需要胰岛素三个过程。⑥取消WHO分型中的营养不良相关性糖尿病(NRDM)和肥胖与非肥胖亚型。⑦增加“特异型”这个诊断,它包括病因已明和各种继发性糖尿病。⑧新的诊断标准与分型,尚未得到WHO最后认可,因此也可继续沿用WHO1985年的诊断分型标准。
, 百拇医药
    表2 1997年糖尿病新的分型标准 1 1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

    A.免疫介导性

    B.特发性

    2 2型糖尿病(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相对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分泌明显不足为主伴胰岛素抵抗)

    3 特异型糖尿病

    A.β细胞功能的遗传缺陷

    .染色体12肝细胞核因子1α(HNF-1α)基因,即MODY3基因

    .染色体7葡萄糖激酶(GCK)基因,即MODY2基因

    .染色体20及肝细胞核因子4α(HNF-4α)基因,即MODY1基因
, http://www.100md.com
    .线粒体DNA常见tRNALeu(UUR)基因nt3273A→G突变

    .其它

    B.胰岛素作用的遗传缺陷

    .A型胰岛素抵抗,小精灵样综合征及Rabson-Mendenhall综合征,胰岛素受体基 因的不同类型突变

    .脂肪萎缩性糖尿病

    .其他

    C.胰腺外分泌病变:胰腺炎、创伤/胰腺切除术后、胰腺肿瘤、胰腺囊性纤维化、血色病、纤维钙化性胰腺病及其他

    D.内分泌腺病:肢端肥大症、Cushing综合征、胰升糖素瘤、嗜铬细胞瘤、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生长抑素瘤、醛固酮瘤及其他
, 百拇医药
    E.药物或化学物诱导:Vacor(杀鼠剂)、戊脘眯、烟酸、糖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二氮唪、β-肾上腺素能激动剂、噻嗪类利尿剂、苯妥英钠、α-干扰素及其他

    F.感染:先天性风疹、巨细胞病毒感染及其他

    G.免疫介导的罕见类型:僵人综合征、抗胰岛素受体抗体及其他

    H.伴糖尿病的其它遗传综合征:Down综合征、Turner综合征、Klinefeter综合征、Wolfram综合征、Friedrich共济失调、Huntington舞蹈病、Laurence-Moon-Beidel综合征、强直性肌营养不良、卟啉病、Prader-Willi综合征及其它

    4 妊娠糖尿病(GDM)

    注:1997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提出3 治疗
, http://www.100md.com
    3.1 药物治疗

    随着对糖尿病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入,以及临床药理学的迅速发展,已打破了原来的1型和2型糖尿病治疗上的界限,也突破了传统的磺脲类、双胍类等化学结构,新的药物不断进入临床。

    3.1.1 胰岛素促分泌物类

    此类包括Repaglinide(REP)、胰升糖素样肽-1(GLP-1)或GLP-1促分泌物等。REP为一种新的非磺脲类口服降糖药,其作用机制与磺脲类的相似之处在于通过抑制ATP依赖性钾通道,不同之处为该药对β-细胞上的结合部位不同,能与KATP通道的36KDa蛋白质特异结合。REP半衰期短,三餐前给药,使整个进餐期间都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且副作用少安全性大,现已在我国进行三期临床。此药较适用于老年及有肾功能障碍的糖尿病患者[4]。GLP-1是一种结构上具有高度种属保守性的重要生理活性肽,能促进葡萄糖诱发的胰岛素释放,故又称为小肠促胰岛素性胃肠肽。研究表明,GLP-1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胰外作用),减少1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需要量,对1型糖尿病患者,有促进胰岛素分泌,降低血糖的作用,并能降低血浆TG和极低密度脂蛋白水平。GLP-1增敏的机理主要与其能抑制胰升糖素的分泌、抑制胃排空、促进肝脏和肌肉合成糖原以及脂肪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有关[5,6]
, http://www.100md.com
    3.1.2 胰岛素增敏剂

    此类药物包括噻唑烷二酮(Thiazolidine dione)的衍生物和钒酸盐,其代表为曲格列酮。本品通过与多种组织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体激活的受体r(PPAR-r)结合而抑制肝糖产生及输出,增加Glut4基因表达,增加脂肪细胞脂蛋白酶的表达和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此药可明显降低血糖及HbA1c,改善致粥样血脂相,增加外周组织葡萄糖的摄取,同时使血浆胰岛素水平下降及减肥,有利于血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趋于正常。因此本品被认为是目前治疗胰岛素抵抗的最理想药品。然而本品对肝脏有副反应,可致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

    3.1.3 糖原异生抑制剂

    此类药物主要是抑制长链脂肪酸的氧化,从而抑制糖原异生,增强葡萄糖的氧化,具有明显降低血糖作用,并有一定程度降低血脂及抗酮血症作用。目前已有Emeriamine和Emoxir进入二期临床,此类药物较适用于合并有高脂血症的糖尿病人[7,8]
, 百拇医药
    3.1.4 胰岛素样生长因—1(IGF-1)

    通过人类基因重组技术生产的IGF-1可以供临床应用,短期静脉输注或皮下注射,具有胰岛素样作用。目前主要用于治疗极度胰岛素抵抗或作为糖尿病治疗的辅助药物。主要缺点是急慢性副作用的发生率高,如引发低血糖、加速动脉硬化等[9,10]

    3.1.5 长效胰岛素

    新近开发了一种新的长效胰岛素NN304。该药注入机体后在血流中与白蛋白结合,在靶组织中可与白蛋白再结合,因此进一步延长作用时间。它与胰岛素受体的亲和力远大于白蛋白,患者睡前使用较大剂量NN304,而不致引起夜间低血糖,且早晨醒来血糖仍较低。NN304可与速效胰岛素混合,生成一种集快速与长效于一身的混合制剂。

    3.2 运动治疗

, http://www.100md.com     在第15届IDF大会上,强调了糖尿病的治疗是综合治疗,其中包括运动疗法。糖尿病运动治疗主要适用于空腹血糖在16.7mmol/L以下的2型糖尿病病人,特别是超重或肥胖者。对1型糖尿病病人,特别是伴有肾病、眼底病以及合并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者,不适于进行运动治疗。国内外的研究均已证实科学的运动可以使肌肉内的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以及决定其转运率的mRNA含量增加,从而使肌肉摄取葡萄糖增加受体后作用改善,这是决定运动疗法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和糖代谢的主要机制,此外运动还有利于减轻体重,改善脂质代谢、增强体能、改善精神状态[11]

    3.3 基因治疗

    近年来许多研究致力于探索糖尿病基因治疗的途径和可行性,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如利用各种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改造胰岛β细胞系或建立人工β细胞,以获得能够分泌胰岛素并可对引起胰岛素分泌的生理刺激作出正确反应的各种细胞,然后再进行细胞移植[12,13]。另外,还可通过体内胰岛素基因转移直接在体内表达胰岛素。如将突变的人胰岛素基因置于肝细胞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基因启动子之下,转染肝细胞株FTO-2B,有90%的胰岛素原可被裂解成胰岛素。又如建立条件转化的B细胞系,使其含有一个遗传开关,该开关能够控制细胞进行生长分裂和保持分化状态不生长。目前研究比较成功的是利用细菌四环素操纵调节子统(tet)条件转化的一个B细胞系[14,15]
, 百拇医药
    作者单位:吴基良(咸宁医学院临床药学系,咸宁 437100)

    参考文献

    1 Report of the Expert committee on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Diabetes Care,1997;20:1183

    2 The Expert Committee on the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ttitus.Diabetes Care,1998;21(Suppl 1):S5

    3 陆俊茜,项坤三,贾伟平,等. ADA及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在中国人中检出率的变化及迁移.中国糖尿病杂志,1999;7(5):259
, 百拇医药
    4 李秀钧,钱荣立.胰岛素抵抗及其临床意义.中国糖尿病杂志,1999;7(3):163

    5 陈月,陈家位. 胰升糖素样肽-1及其对血糖水平的调控.中国糖尿病杂志,1999;7(5):290

    6 Balks HJ, Holst JJ, Brabant G, et al. Rapid oscillations in plasma glutagon-like peptide-1(GLP-1) in humans: cholenergic control of GLP-1 secretion via muscarinic receptors.J Clin Endocrinol Metab,1997; 82: 786

    7 Holmang A,Nilsson C,Niklasson M, et al.Induction of insulin resistance by glucosamine reduces blood flow but not interstitial levels of either glucose or insulin.Diabetes,1999;48(1):106
, 百拇医药
    8 Mingrone G,Menriksen FL,Gastaldelli A,et al.Triglyceride-induced diabetes associated with familial lipoprotein lipase deficiency.Diabetes,1999;48(6):1258

    9 Hirayama I,Tamemoto H,Yokota H,et al.Insulin receptor-related receptor is expressed in pancreatic β-cells and stimulates,tyrosine phosphorylation of insulin receptor substrate-1 and -2.Diabetes,1999;48(6):1237

    10 叶红英,俞茂华,游利,等.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对糖尿病大鼠心脏功能的影响.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1999;15(3):138
, 百拇医药
    11 刘国良.糖尿病病人运动治疗与实施.中国糖尿病杂志,1999;7(2):98

    12 Gros L.Regulated production of mature insulin by non-beta-cells.Hum Gene Ther,1997;8:2249

    13 Simpson AM.Gene therapy of diabetes:glucose-stimulated insulin secretion in a human hepatoma cell line.Gene Ther,1997;4:1202

    14 Bartlett RJ.Toward engineering skeletal muscle to release peptide hormone from the human pre-proinsulin gene.Transplant proc,1998;30:451

    15 Murphy JE.Long-term correction of obesity and diabetes in genetically obese mice by a single intramuscular injection of recombinant adeno-associated virus encoding mouse leptin.Proc Natl Acad Sci USA,1997;94:1392

    1999-08-30收稿,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