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 1999年第4期
编号:10240468
复发性咽溃疡致瘢痕性喉狭窄1例
http://www.100md.com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1999年第4期
     作者:张庆苏

    单位:张庆苏 北京铁路总医院

    关键词:

    山东医大基础医学院学报990447 患儿女,9岁。右耳间断性流脓2年半,用抗生素治疗无效,来我院就诊。经乳突及内听道断层摄片示右耳上鼓室胆脂瘤,以胆脂瘤型中耳炎(右)收住院。患者无眩晕、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检查示双耳郭无牵拉痛,右外耳道峡部肿胀狭窄,下壁处见一0.2cm×0.2cm的小孔,其周围耳道有多量淡黄色脓液,有臭味,双乳突部无压痛,左耳正常。音叉试验:任内氏,右耳阴性,左耳阳性;韦伯氏偏右:施瓦氏右耳延长,左耳相等。鼻咽喉无异常发现。入院后3d,右眼眶有锥刺样疼痛,阵发性加重,夜间明显,伴恶心呕吐。CT检查示右侧中耳腔胆脂瘤,右乳突后壁骨质破坏与颅内相通。急症于全麻下行右耳乳突根治术。术中见鼓窦、乳突腔、中耳腔、外耳道充满炎性肉芽组织及少量胆脂瘤痂皮,骨性外耳道扩大,听小骨全部破坏,无残留,硬脑膜完整。手术根治乳突腔使之界限轮廓化,彻底清除肉芽组织,见乳突后壁部分骨质破坏,鼓窦及上鼓室处有炎性肉芽通向岩尖部,清除肉芽,以有利于岩尖部引流。术后半月余头痛、恶心等症状消失,但眼斜视无改变。请眼科会诊,查视力右:4.7,左:4.7;近视力右:1.5,左:1.5,眼底镜示双眼乳头高凸,表面和边缘均不清,周围网膜有放射状水肿及小出血点,已波及黄斑,诊为视乳头水肿。行头颅CT检查未见异常,给予能量合剂静滴,治愈出院。综合诊断为胆脂瘤型中耳炎伴岩部炎。

    讨 论 岩部炎为化脓性中耳乳突炎的颅外并发症之一,是由中耳、乳突炎症扩展而引起的颞骨岩部气房化脓性感染。通向岩尖部的气房可分为两组:一为后上组,起自上鼓室与鼓窦,并环绕半规管周围通向岩尖部;一为前下组,即起自下鼓室与咽鼓管区,并环绕耳蜗周围通向岩尖部。化脓性中耳乳突炎引起的岩部炎,以通过后上组感染者居多。因骨壁腐损,气房间隔消失,可致脓液积聚,且因三叉神经的半月神经节、外展神经节及外展神经、岩骨尖部仅隔一层硬脑膜,岩尖部化脓性感染侵及该处硬脑膜可引起脑神经的受累症状,出现三叉神经分布区域疼痛与外展神经麻痹引起的斜视及复视,加上中耳流脓(或局限性脑膜炎引起的脑膜刺激症状),称为岩尖症候群。同侧深部(特别是眼眶后)头痛、复视与中耳流脓为岩部炎的诊断指征,但并非每例岩部炎均出现此三叠征的典型症状。急性中耳炎经药物治疗好转后又有较多脓液外溢,或乳突手术后流脓已停止或减少,后又突然流脓或脓液增多者,均应考虑岩部有化脓性感染。岩部X线摄片,早期可见气房模糊,密度增加,晚期显示岩部有骨质破坏区,经乳突根治术并给予足量抗生素治疗多数病例可治愈。不痊愈者应施行岩尖部手术以引流脓液,岩部炎乳突根治术应尽量做到轮廓化,对上鼓室、鼓窦、下鼓室、咽鼓管区的病变组织,要彻底清除干净,术后至少观察3月,只要乳突根治术基本清除了病灶,岩尖部手术可以避免。

    (收稿日期 1999-07-10),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