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 1999年第4期
编号:10251960
中医古籍论喉喑的辨治
http://www.100md.com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9年第4期
     作者:李云英

    单位:李云英(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州 510120)

    关键词:喉喑/中药疗法;喉喑/历史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990422摘要:本文从风寒、风热火、阴虚、气(阳)虚、痰瘀等方面对历代中医古籍论喉喑的辨治作一疏理。指出古人对喉喑的辨治方法对当今中医嗓音病的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指出中医古籍对喉喑辨治的局限性及今后的努力方向。

    分类号:R2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213(1999)04-0325-03

    喉喑,即声音嘶哑之谓,是喉科的常见症候。中医古籍中专门论述本病的著作甚少,但散载在历代医著中有关喉喑的病名证候、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的论述却非常丰富。至今运用这些传统的中医疗法辨治喉喑,仍有相当的优势和显著的疗效。为此,本文就历代中医古籍论喉喑的辨治作一疏理。
, http://www.100md.com
    古人认为:喉喑的发病有急慢之分,急性者发病急,病程短,以风寒、风热、火热之邪外侵为多;慢性者,发病缓慢,病程长,多为阴虚、气(阳)虚、痰瘀所致。对喉喑的辨证,主张以虚实为纲,并以外感、内伤分实虚,明标本。正如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所述:“喑哑之病,当知虚实。实者,其病在标,因窍闭而喑也;虚者,其病在本,因内夺而喑也”。

    对喉喑的治疗,前人多主张从病因病机论治,方法上以口服药物为主。正如清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指出的“寒者散之,有火者清火,有风痰者豁痰,若相火上炎灼肺者,宜金水同治”。在用药方面,强调“总宜甘润,不宜苦燥”。此外,还有调息、声休、针刺推拿等治疗方法。

    1 从风寒论治

    由汉至宋代治疗风寒致喑的常用方剂有参苏饮、二陈汤、小青龙汤、三拗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桔梗汤、半夏汤等。如明李梃《医学入门》所载:“风寒失音者,甘桔汤(桔梗、甘草、荆芥、生姜)加诃子,木通,或诃子散”。又如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卷三》所载的卒中冷嘶哑方。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五》中的治风冷所伤,咽喉肿痛,语声不出方。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六下》所载的咽伤语声不出方,治哑塞咳嗽方。唐王寿《外台秘要》中疗暴咳失声,语不出的杏仁煎等。其药物组成均以辛温解表,发散风寒,宣肺祛痰,利咽开音的麻黄、细辛、桂枝、防风、荆芥、生姜、杏仁、陈皮、通草、桔梗、法半夏、射干等为主。
, http://www.100md.com
    2 从风热火论治

    针对风(火)热犯肺,肺气不宣的病机,历代医家治疗风热火邪致喑的常用药物有:石膏、北杏仁、薄荷、桔梗、甘草、蝉蜕、黄芩、马勃、柴胡、升麻、射干、麦冬、牛蒡子、淡竹叶等。常用的方剂如清末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的麻杏石甘汤;宋赵佶《圣济总录》中治疗风热声嘶的黄芩汤、射干汤方和治疗咽喉肿痛,语声不出的桔梗汤、菖蒲丸和苦参丸;《景岳全书卷二十八》中治火邪侵肺而喑的四阴煎、麦门冬汤;清张潞《张氏医通卷四》中清肺除痰,宣肺利喉的清咽宁肺汤;清唐容川《血证论卷六》中泻火清肺的人参泻肺汤;宋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治疗风热肺壅,咽喉肿痛,语声不出的荆芥汤;还有《张氏医通卷十二》中的泻心与小肠之火的导赤散;《景岳全书卷二十八》中泻胃清金的竹叶石膏汤,清肝胆火热开喑的柴胡清肝散等等。
, http://www.100md.com
    3 从阴津不足论治

    清徐大椿《类证治裁卷之二》说:“咽干声槁,润肺为主,生脉散加玉竹”;又说“火邪伤肺,咽痛声喑,生脉散合六味丸”。《外台秘要》中以桂心散方(桂心、杏仁、蜂蜜)治疗“咽喉干燥,咳嗽,语无声音”。《景岳全书卷二十八》云:“百合丸治肺燥失声不语”。《医学入门》则云:“咳嗽声嘶者,用青黛蛤粉蜜调含化,或润肺丸,蜜脂煎”。清罗国纲《罗氏会约医镜卷七》说:“治虚火炎喉痹声喑,滋阴八味汤”;“肾阴充足,则水能制火,而肺以安,庶金清而亮矣”。以上诸方之共同点为滋水制火,其中有以六味地黄汤滋阴降火,有以生地、玄参、麦冬、天冬养阴清热;兼心火者用黄连,肺火用沙参、百合、麦冬、天冬、竹沥、凤凰衣之类,相火用黄柏、知母。总之,治阴虚之喉喑,有润肺开音,滋肾鸣金,制火清金等方法。
, http://www.100md.com
    4 从气(阳)虚论治

    历代医家对气虚致喉喑从肺虚阴气盛,气虚湿盛,脾气亏虚等方面论治。肺虚阴气盛者,宜补肺益气,用补肺汤治疗。如《圣济总录卷四十八》所言:“治肺气不足,咳逆短气,寒从背起,口中如含霜雪,语无言声而渴,舌本干燥,甚者咳唾脓血,补肺汤方”。气虚湿盛,用除湿补气汤。如金李杲《兰室秘藏卷下》说:“除湿补气汤治两腿麻木,沉重无力……语声不出”。脾气亏虚,治宜健脾益气。如《景岳全书卷二十八》所载:“凡饥馁疲劳以致中气大损而为喑者,其病在脾,宜归脾汤,理阴煎,补中益气汤,温胃饮之类主之”;《圣济总录》亦言:“治咽喉中肿痒,微咳声不出,黄芪汤”。

    5 从痰瘀论治
, 百拇医药
    对痰瘀致喑的论治,古人多从痰湿盛而清气滞,气虚挟痰,胸中积瘀等方面论述。痰盛气滞者,宜化痰行气。如清庆恕《医学摘粹杂病要法》说:“然则调声音者,益清阳而驱浊阴,一定之理也。如湿旺气郁,声音不亮者,以茯苓橘皮杏仁汤主之”。气虚挟痰者,则滋肺肾之化源。如《张氏医通卷四》说:“至若久病失音,必是气虚挟痰之故,宜滋肺肾之化源,非生脉散下都气丸不可”。常用化痰开音的药物有:石菖蒲、海浮石、贝母、白僵蚕、法半夏、爪蒌皮等。胸中积瘀失音者,用活血化瘀之法。如明王肯堂《证治准绳杂病第五册》所述:“肺间邪气,胸中积血作痛失音者,蛤蚧丸”。后人在此法基础上,又以会厌逐瘀汤、血府逐瘀汤论治。

    喉喑的治疗,除上述五法外,《景岳全书》还指出:“复有号叫歌唱悲哭,及因热极暴饮冷水或暴吸风寒而致喑者,乃又其易者也,此者但知养息则弗药可愈,是皆所当辨者”。这是最早提出因悲哭与因热极暴饮冷水而喑的记载,也是最早认识到声休在嗓音病治疗中作用的文献。明曹士衍《保生秘要》首次记载了运用导引法治疗嗓音病,如“失声导引法,心头推开至脐,想肾水升至肺润之,呼吸归丹田,以调其息”。此法与现代的发声呼吸法很相似。此外,金张从正《儒门事亲》也有针刺放血治喑之论述。
, http://www.100md.com
    6 结语

    回顾历史,古代认识喉喑源于《内经》,辨证论治奠基于仲景,隋唐(宋)时代有所补充,金元时代逐渐深入,明清时期趋于完善。前人对喉喑的认识在某些理论上与现代医学、声学物理学、生物力学的认识是较相符的,在中医嗓音病的学科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然而,现代中医嗓音学工作者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慢喉喑的发病与痰瘀因素关系密切,而前人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则侧重于外感致喑的急喉喑,对慢喉喑病痰瘀因素的论述却甚少;在辨治方面,因历史条件所限,多以症状表现为主,缺乏窥视咽喉声带形态学改变的手段,故未能全身辨证与局部辨证相结合;在治疗手段上,前人则以内服药物全身治疗为多,较少论述外治疗法,如局部治疗的喷喉法、含服法等等则较少记载。所有这些不足之处,在今天来说,都是中医嗓音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作为新一代的中医嗓音工作者,任重而道远,应把传统的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融汇贯通,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形成一个崭新的嗓音学体系,为人类的健康服务。

    作者简介:李云英,女,副教授

    收稿日期:1999-05-10,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