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 1999年第5期
编号:10212031
献(输)血者乙肝疫苗的应用及效果
http://www.100md.com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1999年第5期
     作者:李聚林

    单位:李聚林 广西壮族自治区血液中心 柳州 545005

    关键词: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9905129 自HBsAg被Blumbery于1963年发现[1],迄今为止,全世界至少有3亿以上的HBsAg携带者,这些人中约20%有不同程度的肝硬化[2],约70/3454演变为肝癌[3]。有些地方的个体卖血者HBsAg阳性率高达30%~90%[4],曾使我国的输血后肝炎(PTH)的62.2%~100%为乙型肝炎[5],在美国,1976~1985年输血死亡病例中,乙型肝炎死亡占7.9%[2],尽管使用较敏感的放射免疫(RIA)或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HBsAg筛选献血者,输血后乙型肝炎的发生率仍有0.3%~1.7%,占输血后肝炎病例总数的7%~17%[2]。当然,HBV的侵入、复制与表达将受诸多因素的限制[6],其发病机理与CTL及CTL介导的细胞毒效应有关[6,7]
, http://www.100md.com
    单纯的HBsAg本身不具有传染性,具有抗原性[1],可以经检验合格的HBsAg阳性者血浆进行抗原提纯、灭活、防腐等制成每支含HBsAg10μg或30μg的疫苗[6,7],经检定合格后供给HBsAg阴性者免疫,有效地控制了人群乙型肝炎病毒的流行与传播。血源性乙肝疫苗(PDV)于1981年被正式批准使用[10],1986年酵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YDV)相继被获准使用[11],两者在控制乙型肝炎上同样有效,免疫应答可≥90%[12],YDV比PDV免去了传播疾病的嫌疑,也解决了人类血浆问题,使生产成本下降[11]。明胶微粒乙型肝炎疫苗因其有较强的佐剂作用,也引起人们的关注[13]。由于疫苗的注射部位、使用剂量、选择测定的时间和测试方法、判定标准等原因,免疫应答率多处于61.42%~97.00%之间[14~17]。皮内接种者比三角肌内接种者的应答率较低,局部副作用较高,皮内接种者男性失败率高于女性,吸烟者失败率高于不吸烟者,且年龄每增加10岁,失败率增高的比值比(OR)为1.3;因此,有人建议皮内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可作为降低女性和30岁以下不吸烟男性接种费用的策略[17]。应答率与性别的关系有人认为可能是男性雄激素能抑制conA刺激的T淋巴细胞转化,而生理浓度的雄激素能促进和维持淋巴细胞的分化成熟,所以,女性应答率高于男性[14]。应答率与年龄的关系主要表现在41岁以后抗-HBs阳转率较低[18,19],年龄在20~30岁者抗-HBs滴度较高[20],这显然与不同年龄者个体的免疫机能状况有密切的联系。抗-HBs、抗HBc的存在不干扰乙肝疫苗的免疫应答,还可产生较高的抗-HBs[21],如S/N值与抗-HBs阳转率比免疫前无抗-HBs者高,虽然差异无显著性。抗-HCV不影响重组HBV疫苗的免疫原性,故无须在接种前作抗-HCV筛选[22]。ABO血型与抗-HBs阳转率无关联[18]
, http://www.100md.com
    血源性疫苗的常规接种方案是0、1、6月每针10μg的模式,但这种方案有时却很难做到,献浆者大多采用0、1、2模式[23,24]。献血者多依据其献血间隔期而定。实际上,0、3、6,0、3、7,0、3、5,0、4、7的10μg×3针及0.2~6的10μg×1+20μg×1针的5种方案,阳转率差异并无显著性,但10μg×3针的反应强度积分值明显优于10μ×2针[18]。0、20、40天的方案阳转率可高达97%[11],且无任何副作用。

    加强免疫可使抗-HBs水平有显著提高[15,20],不论是10μg或20μg,加强免疫后的约第14天达到高峰,抗-HBs水平可由原来的50mIu/ml,最高上升至700mIu/ml左右,但约45天后降至80mIu/ml,有的结果认为加强免疫的1个月其抗体浓度最高,以后在1年内快速下降,接下来速度逐渐放慢。

    对某些特殊的免疫对象,如需要经常输血或使用血液制品的病人,应预先给予乙肝疫苗全程主动免疫并加大剂量(0、1、6个月各20μg),当误输有感染性的血液者,还须再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作被动免疫。
, http://www.100md.com
    关于疫苗的免疫作用,有人测试,从免疫后2年半与免疫后1个月比较,抗-HBs阳转率仅下降3.26%,故估计保护力可持续3~5年[17]。婴儿期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记忆可持续12年[26],献浆者对疫苗应答明显不如献血者[19]。献浆者虽经全程免疫,但抗-HBs滴度不高,且维持时间短,免疫者1年抗-HBs从137.3mIu/ml下降至35.4mIu/ml[20],提示频繁献浆对抗体的影响。

    乙肝疫苗被人们誉为人类的第一个抗癌疫苗[3],在流行病学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单独或结合其它制剂在乙肝的治疗等方面也有着广泛的应用[23]

    参考文献

    1 郑怀竞.乙型肝炎病毒与血清标志物.肝脏病杂志,1993;1(3):181
, http://www.100md.com
    2 田兆嵩,主编.临床输血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34

    3 傅善来.乙肝疫苗为何称抗癌疫苗.解放日报,1999年3月7日:第7版

    4 王陇德,张春生,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释义.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2

    5 王淑华.什么叫输血后肝炎?输血后肝炎有几种?如何预防?中国输血杂志,1988;1(1):38

    6 Francis V, Chisari. Hepatitis B virus Transgenic Mice: Insights into the virus and the disease. Hepatology,1995;22:1316

    7 Kagi D, Vignaux F, Ledermann B, et al. Fas and perforin pathways as major mechanisms of T cell mediated cytotoxicity. Science,1994;265:528
, 百拇医药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生物制品规程(一部)(1995).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1996:141

    9 王德贤,田春生.生物制品质量管理.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0

    10 余生玲.译,郭盛之,校.乙型肝炎疫苗的安全性.国外医学(生物制品分册),1983;6(3):110

    11 李雪翔,综述,史文体,审校.重组乙型肝炎疫苗研究近况.国外医学(预防、诊断、治疗用生物制品分册),1996;19(1):4

    12 张斌,摘,李德明,校.重组乙型肝炎疫苗与血源性乙肝疫苗在儿童接种中的免疫原性比较.国外医学(预防、诊断、治疗用生物制品分册),1993;16(5):227

    13 巩志之,赵晶,郑秋君,等.明胶微控乙型肝炎疫苗的研究.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1997;10(3):165
, 百拇医药
    14 余建安.1501例献血者乙肝疫苗接种效果观察.中国输血杂志,1994;7(1);19

    15 孙国萃,王国亮,段显风.献血员乙肝疫苗免疫一年后效果观察.中国输血杂志,1994;7(增刊):60

    16 肖鼎昌,艾智武,唐建华.对献血者接种乙肝疫苗程序的改进.中国输血杂志,1994;7(增刊):封三

    17 李雪翔,摘,史久华,校.重组乙型肝炎疫苗肌肉和皮内接种的抗体应答率比较.国外医学(预防、诊断、治疗用生物制品分册),1993;16(6):263

    18 李聚林.献血员乙肝疫菌免疫模式及效果观察.全国输血传染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中国输血协会学术工作委员会编印,1993:17

    19 陈云光.1023名献血(浆)者乙肝疫苗接种远期效果调查.中国输血杂志,1995;8(2):96
, 百拇医药
    20 孙国萃,王国亮,袁英.对献血员加强第四针乙肝疫苗免疫结果的调查.中国输血杂志,1994;7(增刊):60

    21 马三科,李春梅,林宏.农村献血员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的观察.中国输血杂志,1993;6(3):142

    22 章建康,译,史久华,校.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在血清HCV阳性者中的免疫原性.国外医学(预防、诊断、治疗用生物制品分册),1994;17(4):176

    23 秦俊德,罗时是,丁少刚,等.对献血者接种乙肝疫苗的效果观察.中国输血杂志,1994;7(增刊):52

    24 杜吉星,田荣通.献血者接受乙肝疫苗免疫后的观察.中国输血杂志,1994;7(增刊):60

    25 胡代湘,曾广培,谢长梅,等.献浆者乙肝疫苗加强免疫前后血浆抗-HBs水平的变化.中国输血杂志,1994;7(增刊):52

    26 陆嘉良,摘,杨志刚,校.婴儿期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儿童的免疫记忆可持续12年.国外医学(预防、诊断、治疗用生物制品分册),1995;18(4):177

    (1999-05-12收搞),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