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 1999年第5期
编号:10220820
依那普利致药疹1例
http://www.100md.com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1999年第5期
     作者:孙志君 朱敬先 李艳华

    单位:孙志君:河北医科大学第五医院皮肤科石家庄050031;朱敬先、李艳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皮肤科

    关键词:药物/副作用;药疹;药物过敏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990529

    中图号 R758.25

    患者,女性,45岁。因全身皮肤瘙痒伴皮疹3 d就诊。患者于6 d前因血压高(21/13 kPa)口服依那普利,每次2粒,2次/d,3 d前胸部皮肤出现粟粒样红色皮疹,逐渐扩大,自觉剧烈瘙痒。外院给予克敏胶囊、维生素C治疗,疗效欠佳。既往有橡皮膏过敏史,发疹前无服用其它药物及接触异常物质史。查体:T 36℃ ,P 84,R 21,Bp 17.3/12 kPa。全身各系统检查未见阳性体征。皮肤科情况:面部、颈部和躯干皮肤弥漫性潮红肿胀,对称分布,红斑融合成片,压之褪色,疹间无正常皮肤。四肢可见指甲大小红斑、斑丘疹,融合或散在分布。斑贴试验:取依那普利(5 mg/片)1/10片于生理盐水2 ml中溶解,置于患者左前臂屈侧,用塑料布包扎及绷带固定,对照处给予生理盐水2 ml,方法同上。48 h后取下贴敷试剂,观察结果:对照处无任何皮损,左前臂屈侧有米粒大小淡红色丘疹,伴有轻度瘙痒,证明斑贴试验阳性。临床诊断:麻疹猩红热型药疹。治疗:立即停服依那普利。甲强龙40 mg、维生素C 3 g加入5 %葡萄糖500 ml内静脉滴注,1次/d。口服特非那丁60 mg,维生素C 0.2 g,3次/d。外用酚洗剂及维肤膏交替使用,第2 d症状有所缓解,全身皮疹颜色变浅,数目减少(尤以背部及双下肢),至第8天面部、颈部和躯干部红斑及斑丘疹消退,留有小片色素沉着及细薄糠秕状鳞屑。

    讨论 斑丘疹型药疹属于Ⅳ型变态反应(迟发型),依那普利斑贴实验结果阳性,证实了本例药疹确属依那普利所致。提示今后在治疗高血压时遇到类似情况,应予以及时停药,并及早应用类固醇皮质激素和抗过敏治疗,以免进一步发展为剥脱性皮炎。

    收稿日期:1999-01-07,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