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 1999年第5期
编号:10221314
鼻咽癌的CT诊断(附500例分析)
http://www.100md.com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1999年第5期
     作者:覃 求

    单位:广西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 梧州 543002

    关键词: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990573

    鼻咽癌(NPC)是我国南方常见的恶性肿瘤,CT检查可以显示鼻咽腔的形态和邻近组织结构,显示病变向深部侵犯的范围,颅底骨质破坏及颅内受侵的情况,为放射治疗设计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本文对NPC的CT表现、病灶范围及侵犯方向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996年9月至1997年7月间经我院CT检查诊断的NPC 500例,全部病例均经病理证实,其中男性368例,女性132例,年龄11~87岁,平均年龄46.4岁。仪器为GE 9000和SYNERGY CT,以OM线为基线,从硬腭水平至眼球中部,以5mm层厚、层距连续扫描10至12层,所有病例均作了横断扫描,其中72例还作了增强扫描,26例作了冠状扫描。
, 百拇医药
    1.2 CT表现

    1.2.1 鼻咽局部表现为咽壁软组织不规则增厚隆起,形成软组织结节或肿块,咽隐窝、咽鼓管咽口变浅或消失,92例仅累及一个壁,占18.4%,408例侵犯两壁以上,占81.6%。

    1.2.2 邻近软组织受侵最多见于咽旁间隙及颈动脉鞘区,分别为404例和386例,占80.8%和77.2%。咽旁间隙受侵表现为咽旁间隙移位、变形、狭窄甚至消失,密度增高。颈动脉鞘区受侵的标准是颈动脉鞘区厚度超过12mm,并连续见于2个层面以上,或病变直接蔓延至颈动脉鞘区,其间脂肪间隙消失[1]

    1.2.3 口咽部侵犯167例,占33.4%,表现为口咽壁软组织增厚或(和)颈动脉鞘区丰满。

    1.2.4 颅骨侵犯包括骨质破坏或(和)骨质硬化,本组共198处,142例,占28.4%。破坏部位包括破裂孔和颈动脉管68例,蝶骨大翼23例,斜坡43例,翼突21例,眶内壁7例,视神经管9例,乳突3例,翼突硬化18例,此外还发现4例环椎和2例枢椎破坏。
, 百拇医药
    1.2.5 颅内侵犯包括中颅窝42例,后颅窝15例,前颅窝2例。其中10例同时累及中、后颅窝。中颅窝受侵主要表现为海绵窦密度增高,外缘膨隆,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但其中可有稍低密度区,其中3例还可见颞叶内的结节状强化及周围水肿,冠状扫描可见强化灶与肿瘤相连。后颅窝侵犯表现为斜坡、岩骨破坏,肿物突入桥脑前池、桥小脑角池,其中3例肿块较大,脑干受压后移。2例前颅窝受侵均为肿物穿破筛板向颅内突出,冠状扫描可清楚地显示其范围。

    1.2.6 颞下窝、翼腭窝受侵分别为66例和42例,占13.2%和8.4%,表现为病变蔓延累及翼内、外肌,其周围脂肪间隙消失,翼腭窝增宽,密度增高。

    1.2.7 副鼻窦侵犯126例154处,占25.2%,表现为肿瘤组织从窦口或破坏窦壁侵入窦腔,以蝶窦最易受侵,共87例,其次是筛窦,48例,上颔窦19例。

    1.2.8 鼻腔侵犯72例,占14.4%,表现为肿物向前生长,超越后鼻孔,并可推移、破坏鼻中隔。
, 百拇医药
    2 讨 论

    CT能清楚地显示鼻咽腔及咽部软组织间隙,了解病灶的范围,为放射治疗提供了传统方法所不能提供的直观的影像学依据[2]。由于CT具有良好的密度分辨率和无组织影像重叠的特点,在NPC早期即能显示微小的病变,如咽隐窝变浅,咽壁软组织局限性增厚隆起等。本组有1例仅见一侧圆枕稍粗,密度稍高,CT怀疑为NPC ,但临床未予重视,一年后复查,已可见鼻咽腔有明显的肿物,且咽旁间隙受侵犯,病理证实为NPC。咽隐窝变浅,闭塞是早期NPC的常见CT征象,但应注意与咽隐窝未张开鉴别。

    NPC引起鼻咽壁的不规则增厚,多同时累及两个壁以上,本组占81.6%。NPC具有膨胀性和浸润性两种生长方式,因此既可直接浸润、破坏邻近组织,又有向阻力小的部位扩展的趋向。故鼻咽部周围的咽旁间隙、颈动脉鞘区等成为其扩散的主要途径。郑国梁报道一组病例咽旁间隙受累占40%,颈动脉鞘区受累占65%[2]。本组病例可见肿瘤向后外侧蔓延累及咽旁间隙及颈动脉鞘区,分别占86.8%和79.2%。还可见肿瘤向前侵犯鼻腔、上颔窦;向外累及翼腭窝、颞下窝;向下累及口咽;向上累及筛窦、蝶窦,破坏颅底骨质,进而侵入颅内。
, 百拇医药
    NPC常侵犯颅底和邻近骨质,引起骨质吸收破坏,但也可形成骨质硬化。颅骨受侵犯还为肿瘤侵入颅内提供了途径。本组有颅内侵犯的49个病例中,有44例在局部可见明确的骨质破坏或硬化,但有5例骨质侵犯不明显。颅内侵犯可分为硬膜外、硬膜和脑内侵犯。前者表现为海绵窦受侵或邻近颅底骨破坏的肿块影,增强时可有明显的强化,但周围脑组织无水肿;后者则可见肿块周围水肿。本组中有3例属脑内侵犯。

    颈动脉鞘区因含有通往颈深部淋巴结的通道,肿瘤侵犯或转移到颈动脉鞘区淋巴结再向外转移到颈深部淋巴结,被认为是NPC经淋巴道转移的主要途径[3]。本组396例颈动脉鞘区受累者,颈淋巴结转移 328例,占82.8%,而颈动脉鞘区阴性的104例中,颈淋巴结转移的仅88例,占41.2%。统计学处理两者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5)。

    参考文献

    1 彭仁罗,方昆豪,刘顾岗主编.简明实用CT诊断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95

    2 郑国梁.新影像诊断(CT和MRI)在鼻咽癌诊疗中的作用.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1992,1(1):7

    3 胡景钤.鼻咽区的CT解剖.中华放射学杂志,1987,21(5):267

    收稿日期:1998-11-30,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