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黑龙江医学》 > 1999年第5期
编号:10223613
麻醉药类过敏反应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黑龙江医学》 1999年第5期
     作者:严伟丽 邹玉梅 王欣 袁枫

    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关键词:

    黑龙江医学990554 1994~1995年,我院施行7000余例全麻手术,在麻醉诱导期中曾有8例出现类过敏反应,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结果

    1.1 一般资料。

    患者共8例,其中男3例,女5例。普外科3例,胸外科2例,口腔科2例,眼科1例。年龄2~45岁,体重13~70kg。麻醉均采用静吸复合气管内麻醉,麻醉诱导期静脉分次注射安定0.2mg/kg,氟芬合剂2~4ml,2.5%硫贲妥钠4~5mg/kg,琥珀胆碱1~2mg/kg,其中1例2岁小儿肌注氯胺酮入睡后,再静脉注射琥珀胆碱20mg,插入气管导管。

    1.2 结果。

    8例病人给药后即刻在胸部或颜面同时出现散在红斑,不突出皮肤,数分钟消失,1例小儿出现眼睑轻度水肿,直至术后2h才逐渐消失,各例出现红斑后血压、脉搏均无明显变化,该反应发生率0.11%。上述8例均未做特殊处理自行恢复常态。

    2 讨论

    本组类过敏反应所涉及的药物包括安定、氟哌啶、芬太尼、氯胺酮、硫贲妥钠、琥珀胆碱等,文献报告这些药物都可发生类过敏反应。麻醉药物类过敏反应即是Ⅰ型变态反应病,其机制主要为许多麻醉药物作用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而释放该反应的主要介质是组胺;旁路途径补体激活过敏毒素释放血管活性物质和给药不适当与某些免疫球蛋白发生沉淀等。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红斑反应,由于应用麻醉诱导药物为持续时间短,严格控制用量,缓慢注射等一般反应较轻,并没有出现低血压、脉快、支气管痉挛、喉水肿等严重反应。一般给氧,无需使用抗过敏药物治疗,很快局部红斑即消失。但个别也可出现较严重反应,需按抗过敏方法治疗。法国严重反应发生率为1∶1500,死亡率为6%。目前,由于新静脉诱导药物的增加,其发生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应引起关注。虽然该反应杜绝很难,但预防严重发生率还是可能的,应注意:提高对该反应的认识和警惕;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及注射速度;准备必要抢救设备及药品;加强术前、术后随访。

    我国目前就麻醉药物类过敏反应报道尚少,但随之目前临床各种新型药品广泛、大量、反复应用,而药物引起过敏部分可能仅是其化学结构中某一片段,药物过敏发生率也一定增加,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和进一步探讨。

    (收稿日期:1998-12-02),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