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广西中医药》 > 1999年第5期
编号:10231579
牵引理疗并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99例
http://www.100md.com 《广西中医药》 1999年第5期
     作者:张九江

    单位:北海市中医院 536000 广西北海市新建路1号

    关键词:椎动脉型颈椎病;牵引;手法

    广西中医药990504 1993~1999年笔者采用颈椎牵引理疗并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99例,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99例中,门诊55例,住院44例;男61例,女38例;年龄28~65岁,以35~55岁居多,占72例;病程最短32天,最长6年半,平均9个月,<1年45例,1年~24例,2年~16例,5年~14例。

    1.2 症状及体征 99例均有眩晕,均于颈椎旋转或后伸时出现并加重,颈椎停止旋转或后伸眩晕消失,可伴有头痛、颈肩痛、耳鸣、胸闷心悸、恶心、猝倒、血压改变等。其中伴颈肩痛27例,伴单侧或双侧上肢麻木24例,伴心悸、胸闷9例。99例触诊检查,颈椎生理弧度有不同程度改变,78例见C2棘突偏歪、上颈段压痛。
, 百拇医药
    1.3 颈椎影像学检查 99例均行颈椎开口、正、侧、斜位X线摄片,其中颈椎生理弧度变直75例,反张15例,向前成角9例;颈椎向左偏歪26例,向右偏歪73例;齿状突左偏24例,右偏71例;椎间隙变窄87例,寰椎后结节上翘25例,钩椎关节增生57例,颈椎唇样增生68例;横突间距变窄:C1~217例,C2~332例;C1横突左后旋18例,右后旋29例,C2横突左后旋15例,右后旋26例。25例行多普勒检查,示:椎—基底动脉血流量减少22例,正常3例。5例行颈椎CT扫描示颈椎间盘后突:C3~42例,C4~51例,C5~61例。颈椎造影2例,显示C2~3椎动脉受压1例。

    2 治疗方法

    2.1 颈椎牵引 本组患者均采用石家庄市华行医疗器械厂生产的JQY-I型多功能颈椎牵引治疗仪进行颈椎牵引同时行具有按摩、针灸效果的颈后电疗及场效应热疗。牵引重量2~9Kg,每天1次,每次15~20min,连续10天为1疗程。
, 百拇医药
    2.2 手法治疗 本组患者均每2天进行1次手法治疗,连续5次为1疗程。先点揉提捏风池、天柱、大椎、肩井等穴,继续颈椎肌群法。再施以颈椎顶偏旋转复位及颈椎生理弧度变直或反张的整复法。

    2.2.1 颈椎顶偏旋转复位法[1] 医者以双手分别托起患者下颌及后枕部向上牵引,并向左右小范围轻度旋转。如枢椎棘突右偏,以左拇指指腹顶向患者偏歪之棘突,令颈椎向左侧偏下,屈颈,右手掌托起下颌向斜上方45°处轻巧端提,即可听见清脆的“咔嗒”声,表示偏歪的枢椎棘突已复位。如枢椎棘突左偏,则反向施术。

    2.2.2 颈椎生理弧度变直或反张的整复法 以变直颈椎中点(通常为C4)棘突为定位点,以左拇指指腹压C4棘突向前,右手托起下颌,在往上牵提的同时,左拇指指腹用力顶C4棘突,可反复进行3~5次,有时可听闻一声清脆的关节摩擦声,提示变直或反张的颈椎生理弧度已得纠正。
, http://www.100md.com
    3 治疗结果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治愈79例,好转16例,未愈4例,总有效率95.96%.

    4 体会

    4.1 发病机制 椎动脉型颈椎病以长期伏案或低头工作时间长者居多。本组99例中机关干部、财务人员、教师、编辑占60例,故亦称“机关综合征”。其以眩晕为主要表现,又可伴各型颈椎病的特点一并出现,故又称该类型为混合型。但眩晕为本组病例的共同症状,盖因其好发部位为上颈段,且为X线片所确定。过去认为伏案低头工作日久,会逐渐造成颈后肌群、韧带劳损或退变;颈椎内外平衡失调,生物力学改变,使颈椎单个或多个椎体位移[1],导致颈椎动脉受压而患病。近年研究表明,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的认识更加深刻:其一是寰枢椎解剖结构改变即齿状突偏歪或寰椎后关节上翘或钩突骨赘形成刺激或压迫外侧椎动脉丛[3];其二是上颈段椎动脉 有多个弯曲,易受外部环境刺激而痉挛[4];其三是椎动脉硬化,弹性下降,长度增加,易发生扭曲[5];其四是颈椎间盘内压升高,促使颈椎间盘退变后突,产生高压力及高扭转力[6]
, 百拇医药
    4.2 治疗特点

    4.2.1 牵引理疗同步 颈椎牵引为治疗颈椎病的准备阶段。笔者采用坐式颈椎牵引治疗仪进行颈椎牵引,同时用该仪颈后理疗机行颈后类针灸、推拿、热敷的电疗、热疗等理疗,达到分离狭窄的颈椎间隙、扩大椎间孔、减轻颈肌痉挛、消除炎症水肿、恢复颈椎正常生理弧度、松解受压的颈椎动脉的目的,从而为下一步手法整复寰枢椎椎体位移、恢复正常颈椎活动度创造有利条件。

    4.2.2 点穴提颈旋颈 取与颈部疾患有密切关系的腧穴行点揉轻捏,起舒筋活络、行气活血之效。端提患颈轻度旋转可加大颈椎间隙,进一步解除颈肌痉挛,促进颈椎动脉微循环,利于施行下面的整复法。

    4.2.3 顶偏旋转复位 顶压偏歪枢椎棘突,并通过旋转作用,最终使偏歪棘突复正,枢椎齿状突居中,或恢复到代偿位置,使颈椎动脉、交感神经丛的刺激、压迫、牵扯均得以解除,改善椎动脉供血状态,患者的眩晕症状可消除或减轻。
, 百拇医药
    4.2.4 整复变直反张 整复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反张手法为笔者的临床经验。颈椎变直或反张,是因为正常的颈椎应力应变改变,导致颈椎退变骨质增生,使其成为应力集中作用点而致[7]。手法整复颈椎变直或反张,即取变直中点(应力集中点),通过牵引加大间隙,拇指顶压抵消使颈椎变直的应变应力(即反作用力),从而恢复颈椎原有的正常生理弧度或回复代偿状态,重新建立正常的应力应变分布。施法后颈椎侧位片示,约60%患者颈椎生理弧度恢复正常或好转,寰椎后结节上翘程度减少。此法可作为椎动脉型颈椎病顶偏旋转复位法的补充治疗手法。

    参考文献

    1 冯天有.中西医结合治疗软组织损伤.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7.28~36.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3 韦良渠,刘世杰.颈性眩晕150例临床分析.中国骨伤,1999,12(1):42.

    4 倪文才,沈志祥,范 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手法治疗和发病机理的研究.中华骨科杂志,1985,5(3):144.

    5 余家阔,吴毅文.椎动脉型颈椎病及其研究进展.安徽医科大学学报,1990,25(1):71.

    6 赵定麟,张文明,李国栋.颈椎病.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35.

    7 余家阔,吴毅文,汪发青.实验性应力应变分布改变对颈椎组织结构的影响.中华骨科杂志,1993,31(8):456.

    收稿日期:1999-06-25,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