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眼科杂志》 > 1999年第5期
编号:10245250
新中国眼科50年
http://www.100md.com 《中华眼科杂志》 1999年第5期
     作者:张士元

    单位:100005 北京市眼科研究所

    关键词:

    中华眼科杂志990501 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壮大,为我国眼科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建国之初的1950年,全国仅有眼科学会会员101人,而今全国有眼科医生22 000余人。各地眼科(院、所、中心)的医疗设备日益完善,医疗技术及科研水平逐年提高。1950年中华眼科杂志创刊,在这之前我国尚无一种眼科专业期刊,而至1998年,我国已有16种眼科专业期刊定期出版。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有计划定期召开全国眼科学术交流大会及各专业学组(青光眼、白内障、眼底病等)的学术研讨会及专题讲座,同时,重视眼科领域的国际交往,多次举办国际眼科学术会议,积极出席国外学术会议等,这些均有力地促进了国内眼科事业的发展,使我国眼科领域学术水平迅速提高,在新的医疗技术和基础理论研究等方面与国际水平几乎同步发展。这是全国眼科同道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体现。
, http://www.100md.com
    一、防盲治盲

    建国伊始,眼科学界即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积极开展了眼病的调查和防治。1955年我国首次分离沙眼衣原体取得成功,这是划时代的成就。之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沙眼防治工作,“消灭沙眼”列入了国家农业发展纲要。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成立了沙眼防治学组,几次全国性的沙眼防治会议大大促进了沙眼防治工作,普及了眼病防治知识。在卫生部的领导下,于1984年建立了全国防盲指导组,制定了全国防盲规划,各省市也相继设立了相应的防盲指导组织,积极进行了以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盲及低视力为标准的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治工作。为了促进防盲治盲工作的开展,制定了防盲先进县的标准:建立健全了防盲治盲机构,完成了致残眼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可治盲人的60%或白内障患者的70%经治疗脱盲。达到此标准者则由卫生部授予防盲先进县的光荣称号并给予奖励。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防盲先进县、市87个。

    1987年,全国盲与低视力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盲的患病率为0.43%,低视力患病率为0.58%;致盲和致低视力眼病依次为白内障(46.07%)、角膜病(11.44%)、沙眼(10.12%)、屈光不正/弱视(9.73%)、眼底病(5.8%)、青光眼(5.11%)等。如按12亿人口推算,我国有双眼视力<0.3的白内障患者约500万人。白内障是我国第一位的致残眼病,也是我国防盲治盲的重点。随着人口的老龄化,新生的白内障患者也将逐年增加。据目前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完成白内障复明手术约30万例,但相对于现有约500万例白内障的状况,我国防盲治盲的任务仍十分艰巨。全国的眼科工作者尚须努力!
, 百拇医药
    二、角膜及外眼病的研究

    角膜病专业学组成立于1984年。曾多次召开专业学术交流会,以促进角膜病及外眼病的医疗和科研。单疱病毒性角膜炎患者日益增多且难以治愈。经临床基础研究证实,单疱病毒不仅潜伏于三叉神经节,且也存在于角膜组织内。如全身抵抗力降低,病毒即活动,病变则复发。以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可快速检测单疱病毒感染。另外,因配戴角膜接触镜处理不当引起的棘阿米巴性角膜炎,已成为配戴隐型眼镜者所患严重并发症之一。在棘阿米巴的分离和培养及其角膜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方面,目前已有成功的经验且为更多的眼科工作者所认识。未戴角膜接触镜者亦可感染本病。

    角膜移植是角膜病变致盲患者复明的有效手术。但其术后免疫排斥反应仍是手术成功与否的关键。有关排斥反应的免疫学研究正在深入开展。研究表明环胞素A及FK506有抑制排斥反应的较好治疗效果。尽管国内有多个眼库成立,供体角膜材料的来源仍远不能满足临床需求,极大的限制了角膜移植手术的开展。根据病情不同,国内开展了板层、全层角膜移植手术及晶体切除、玻璃体切除及角膜移植的联合手术,带环形板层巩膜重建眼前节的全角膜移植术及促进病变角膜上皮修复的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均已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 http://www.100md.com
    屈光性角膜手术近年来发展迅速。放射状角膜切开术自80年代中期引进我国,已有大量手术成功的病例,但也有多例严重并发症的报道。90年代初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眼技术引进我国后,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及自动板层角膜切削术治疗近视眼等手术迅速开展。至今全国已有准分子激光机约200台,手术病例数约20万例,是全世界拥有准分子激光机最多、手术病例数最多的国家。大多数病例手术效果满意,但也有少数病例发生角膜混浊或感染等严重并发症。

    国内文献报道应用冷冻车床切削的角膜板层材料移植于受体角膜的角膜表面镜片术可用以矫正无晶体眼或其它屈光不正,也有将猴眼角膜材料移植于人眼的角膜表面镜片术,镜片清亮而透明。同时亦开展了对角膜移植及角膜表面镜片术的组织相容性及组织病理形态学的研究。

    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在我国已有数次大流行,且每年都有散发病例发生。对其病毒的分离、理化特性的测定及血清学中和试验的研究表明,我国的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病毒有微小RNA病毒、肠道病毒70型及柯萨奇病毒A24型。
, 百拇医药
    三、白内障及人工晶体

    根据全国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结果推算,我国约有500万双眼视力低于0.3的白内障患者。在高海拔及阳光照射量大的地区,白内障患病率明显增高。研究表明紫外线辐射是白内障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晶体上皮细胞培养及其凋亡的研究表明,晶体中的蛋白、房水及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脂质过氧化物及氧自由基的含量均与白内障的发生、发展相关。同时国内亦有筛选干预早期白内障发生和发展的药物实验研究报道。

    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仍是目前白内障患者复明的惟一有效方法。现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在我国已相当普及,且正向小切口、不缝线及折叠型人工晶体的方向发展,患者术后视力恢复更佳。目前已有激光乳化白内障手术问世,但在我国尚未应用于临床。

    人工晶体材料除由国外进口外,国内已有厂家生产,质量已达国际标准。人工晶体的类型也有更新,如一次成型的襻与光学部分为一体的一体式晶体,光学部分纵横径不同的椭圆形晶体,非球面人工晶体,为减少反应其表面涂有肝素的人工晶体及软性可折叠的多焦点人工晶体等。
, http://www.100md.com
    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方法亦有较多改进。为保证切口密闭及减少术后散光发生,手术切口有半月状巩膜隧道切口、不加缝线的2.8~6.0mm小切口及透明部角膜切口等方式;囊袋内植入人工晶体而开放晶体前囊的方式有开罐式、信封式,进而以撕囊镊及自动环形撕囊器环形撕开晶体前囊;以超声乳化或机械非超声乳化法切除晶体核,并清除其残余物质,将人工晶体植入囊袋内;如后囊破裂时,则将人工晶体植入睫状沟,以缝线将其襻加以固定;为减少术后并发后囊混浊,将后囊打孔并切除前部玻璃体,此法尤其适合儿童植入人工晶体,可明显减少后囊混浊并发症的发生;术中应用粘弹性物质,如甲基纤维素和透明质酸钠等,以保护角膜内皮细胞,有利于维持前房并避免术后角膜水肿等并发症的发生。

    四、青光眼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青光眼专业学组制订了以前房角检查结果为基础,结合病因分析的青光眼分类标准,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施行。局部地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患病率蒙古族为1.35%,汉族为0.52%,二者差异有显著性。传统的青光眼早期诊断激发试验如暗室试验、饮水试验等,已逐渐被现代的检查手段所取代,如测定眼底视盘形态改变、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损程度及视野改变等,对诊断青光眼更有意义;应用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检测视盘形态(杯盘比值、盘沿面积),并定期随访观察;以视神经纤维分析仪测量视乳头附近的视神经纤维层厚度;用偏振图显示双峰状态以检测视神经纤维层缺损,有助于青光眼的早期诊断;超声生物显微镜可在活体状态下观察眼前节结构,了解房角、虹膜、睫状体、晶体等之间的相关结构形态,有助于探讨青光眼的发病机理,确定睫状环与晶体赤道部的相关关系,了解前部玻璃体状态,以利于诊断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恶性青光眼)。在有关青光眼视野损害的研究中,动态定量视野测定方法已逐渐被计算机静态自动视野计检测所替代。静态阈值视野测定、旁中心阈值、阈上值视野检查及黄斑阈值的测定等为青光眼的诊断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在青光眼发病及其视神经损害的发生机理方面,有血液流变学及血粘度的测定、小梁细胞传代培养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筛板的超微结构及其分布、筛孔周围结缔组织变化等研究。结果显示眼压升高致筛孔变形的剪切力造成视神经纤维损伤,轴浆运输阻断,继而出现视功能损害。随访观察发现眼压升高可致视杯扩大,眼压下降则筛板回弹及视杯缩小。以此可评价筛板的承受力及视神经受压的可逆性。
, http://www.100md.com
    青光眼的药物治疗除了传统而有效的毛果芸香碱及碳酸酐酶抑制剂外,已有适用于不同病情的多种抗青光眼新药,如β-受体阻滞剂噻吗心安、美多心安、青光定、可乐定及地匹福林等。

    手术治疗方法除传统的滤过手术如小梁切除术外,激光手术亦在较多医疗单位应用。如虹膜打孔、小梁成形、睫状体光凝、睫状体冷冻、巩膜激光打孔等方法。为提高滤过手术的成功率防止滤过泡瘢痕化,局部应用丝裂霉素C、5-氟尿嘧啶、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及高三尖杉脂碱等,以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应用带有阀门的移植管植入前房,通过可控性的房水引流,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五、眼底病及眼内肿瘤研究

    1996年全国第六届眼科学会常委会决定将原眼底病学组与玻璃体视网膜脱离学组合并为眼底病学组。先后制定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标准”及“老年性黄斑病变临床诊断标准”,统一了全国相关研究标准,有利于学术交流。1985年创刊的《眼底病》杂志也更名为《中华眼底病杂志》,成为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之一。
, 百拇医药
    随着我国糖尿病患病率的增高,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也日益多见,成为重要的致盲眼病之一。高浓度血糖激活山梨醇代谢途径,降低细胞的肌醇含量,使肌醇磷脂代谢异常,继而导致毛细血管周细胞异常,造成糖尿病眼底血管病变,进而出现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一系列表现,如出血、渗出、新生血管增生及结缔组织增殖等。研究证实此病变过程中,某些细胞生长因子,如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等,对增殖病变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根据眼底出血、渗出及纤维新生血管增生等病变情况,进行局部或全视网膜氩激光光凝或玻璃体切除手术,可挽救患者的部分视力。

    老年黄斑变性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视功能。某些省市的局部地区调查表明,其患病率为4.9%~8.4%。老年性黄斑部玻璃疣已被公认为是老年黄斑变性的早期征象。依据病变的“干性”、“湿性”二型情况及荧光血管造影所见,可选择激光光凝或黄斑下新生血管膜切除术等治疗方法。

    在对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研究方面,我国已首次报道了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先天静止型夜盲的一个大家系,对其血型连锁基因的定位研究表明,其病变基因定位于人类第1号染色体的短臂上。此结论得到了人类基因定位委员会认可,并命名为“RP1”基因。近年来同时进行了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培养及其生物学行为的大量实验研究,并对培养的色素上皮细胞进行移植实验。人胚视网膜感光细胞层移植于兔视网膜下,其成活率较高,但细胞分化发育不成熟;鼠-鼠视网膜移植后,组织学观察可见视网膜组织有花环状结构形成,无炎症细胞,表明存在一定程度的免疫赦免;人胚视网膜感光细胞移植于晚期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的视网膜下,眼底状态良好,未见不良反应,部分患者视功能略有改善。这些色素上皮移植的实验研究方法,在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及其它变性疾病方面显示出广阔的前景。
, 百拇医药
    比较常见且严重丧失视力的视网膜脱离,其手术复位的成功率已明显提高,尤其是复杂的大裂孔并伴有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视网膜脱离,通过视网膜复位及玻璃体切除术,包括巩膜外加压、巩膜环扎及SF6、C3F8、过氟化碳重水及硅油等的玻璃体腔内填充,冷冻封闭裂孔等治疗措施,使视网膜脱离复位成功率达90%以上。

    眼底血管性病变、玻璃体积血、眼球穿通伤及眼内异物等,均易导致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此病变多发生于前部玻璃体及玻璃体基底部,并可导致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实验研究表明其增殖性病变的细胞成分主要为迁移化生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血管外壁来源的成纤维细胞、神经胶质细胞及巨噬细胞。由于损伤及缺血导致细胞生长因子分泌、释放及血-视网膜屏障的破坏等因素,促进了增殖性病变的发生。而维甲酸则能诱发色素上皮细胞凋亡,且抑制其增殖;去炎松、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及其它抗代谢药物均有抑制或清除增殖性病变的作用。

    玻璃体手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完善,为治疗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提供了有效的手段。玻璃体病变切除、纤维索条剪切、视网膜前膜或黄斑前膜剥除与视网膜下血管膜切除等技术,可解除视网膜的牵拉皱缩,使复杂的视网膜脱离复位,对患者视功能的提高有明显效果。
, 百拇医药
    长期在高亮度光源下操作,如手术显微镜、间接眼底镜及裂隙灯等均可致视网膜光损伤。细胞培养、组织化学及超微结构观察、酶学分析等实验研究表明,在视网膜光化学损伤中,自由基参与了损害过程,导致过氧化物歧化酶、细胞色素氧化酶、镁激活三磷酸腺苷酶及蛋白激酶等酶的活性均下降,花生四烯酸代谢明显增加,通过自由基或其衍生物诱发并加重了视网膜的光化学损伤,导致视网膜光感受细胞和色素上皮细胞变性或死亡。研究发现维生素E、B及胡萝卜素等均有抗脂质过氧化及保护视网膜的作用。

    包括视网膜功能在内的视觉电生理学研究有了很大进展。视网膜电图、眼电图及视诱发电位等检测及分析技术的提高,可以对视觉系统层次结构及视网膜细胞水平的视功能作出客观的评价。光强度-视反应函数、对比敏感度电位阈值、生物电活动的计算模式及波形频谱分析等新技术的建立和发展,为某些眼病的性质和病因探讨提供了重要依据。例如应用视诱发电位地形图研究弱视及视神经炎;以动态随机点视诱发电位客观检测幼儿立体视觉;利用氦氖激光不同夹角产生不同宽度的干涉条纹,投射于视网膜上,以测定视力,白内障患者经此项检查可估价其术后视力恢复状况。
, 百拇医药
    视网膜母细胞瘤是导致婴幼儿死亡的恶性眼部肿瘤。国内已建立了2株该肿瘤细胞株,且已传至数百代,目前已用此瘤细胞进行了多种生物学研究。对视网膜母细胞瘤已有分子水平的遗传学研究,通过了解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的结构与功能,制备单克隆抗体。建立了裸鼠皮下、眼前房及玻璃体腔的人视网膜母细胞瘤移植瘤模型,并应用于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介导的体内基因治疗试验。临床治疗视网膜母细胞瘤除施行眼球摘除术外,亦进行了放射、激光光凝、冷冻等多种治疗,取得了一定效果。

    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应注意与良性黑色素细胞瘤相鉴别。较小的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可采用局部切除、激光光凝或冷冻治疗,必要时仍可行眼球摘除术。

    其它眼内及眼底病变如葡萄膜炎、视网膜血管性疾患、视网膜脉络膜变性疾病、视神经病变等也均进行了较深入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对视网膜脉络膜血管构筑铸型、眼的微循环及其相关疾患亦有创造性的研究成果。

    六、影像学在眼科的发展及应用
, 百拇医药
    CT、MRI在鉴别诊断眼部病变尤其眶内肿物的性质方面,为眼科医师提供了有效的手段;A超测定眼组织的生理数据为屈光性角膜手术、人工晶体植入术等提供了保证;B超扫描图像为眼病的诊断,尤其是屈光间质混浊及眶内病变的诊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眼底血管荧光素造影及靛青绿造影为了解和解释眼底病变、视网膜血管及脉络膜血管状态,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并用以指导临床治疗;激光扫描眼底镜监视器实时显示眼底状态,超声生物显微镜显示眼前节组织结构的活体状态,共焦生物显微镜显示活体角膜组织各层结构状态及其病变(如真菌菌丝和棘阿米巴原虫感染等),彩色超声多普勒对活体眼部血管、血流的显示,角膜地形图对角膜表面及屈光状态的显示,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定量分析白内障混浊程度,眼底病变的随访观察等,诸多现代化的影像诊断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眼科诊断学的发展。

    七、有关近视眼、斜视弱视及立体视觉的基础研究及临床治疗,盲与低视力的防治与康复,视光学及隐形眼镜等项研究均有很大发展。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全国眼科学界的努力,我国眼科的医疗诊断技术与基础理论研究发展迅速,与国际发展水平同步。但在即将进入21世纪之际,我国防盲治盲的任务仍很艰巨,需要全国眼科医师携手共进,为完成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而努力奋斗!

    (收稿日期:1999-05-13),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