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现代康复》 > 1999年第5期
编号:10247012
恶性血管外皮细胞瘤8例分析
http://www.100md.com 《现代康复》 1999年第5期
     作者:梁庆威 金成壁 吕 刚

    单位:梁庆威(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沈阳 110001);金成壁(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沈阳 110001);吕 刚(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沈阳 110001)

    关键词:

    现代康复990570 恶性血管外皮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软组织肿瘤,发生骨内的仅有少数病例报告〔1〕。现将我 们1979年以来诊治的8例恶性血管外皮细胞瘤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5例,女3例,年龄:最大68岁,最小16岁,平均39.8岁,部位:下肢软组织6例,颈部软组织1例,骶11例。

    症状体征:发生于下肢的均以无痛性肿块就诊,发生于颈部多伴有局部疼痛及同侧上肢麻木,发生于骶1伴有双下肢麻木,无力及大小便功能障碍。初诊时肿块处皮温、皮色正常。肿块最小1cm×1cm×1cm大小,最大20cm×15cm×20cm大小,表面光滑,Ⅰ°~Ⅲ°硬,边界不清,无压缩性,活动度差,无血管鸣,2例术前穿刺抽出暗红色血性液体。余正常。
, http://www.100md.com
    X线表现:病损区主要表现为透光灶,局部皮质骨破坏。发生于骶1者见骨质密度不均匀,结构紊乱,有溶骨性改变。1例小腿肿瘤见胫腓骨皮质增厚,无明显骨质破坏。

    病理:肿瘤剖开后剖面是灰白色或暗紫色,有的有鱼肉样物,有的有中央坏死,中心有陈旧性血性液体,显微镜下表现:瘤细胞呈短梭形,椭园形、胞界不清,瘤组织内血管丰富,大小形态不一,内腔衬以扁平内皮细胞,瘤细胞围绕小血管排列,核园,椭园形染色质粗糙,有时可见核分裂,核仁大小不等,染色深。病理诊断为恶性血管外皮瘤。

    治疗:该肿瘤局部浸润,局部复发率高,转移时间不一。我们一般多采用局部广泛切除,术后复发者可截肢。本组1例曾行4次局部切除术,1例3次局部切除,3例2次局部切除,1例复发行截肢,发生于骶1者因周身状态差,未手术,但在当地医院曾误诊为腰间盘脱出,而行手术探查,并取病理证实为恶性血管外皮细胞瘤,1例经局部4次手术,并于术后行放疗及化疗,仍于发病5a发现肺转移,1.5a后死亡。1例发病已20a,曾反复3次因肿瘤复发行局部切除,但再次局部复发,范围20cm×25cm×20cm大小,患者拒绝进一步手术治疗,目前患者仍健在,无其它部位转移。
, 百拇医药
    2 讨论

    血管外皮细胞瘤来源于血管外皮细胞,良性的称为血管外皮瘤,恶性的称为血管外皮肉瘤,由于血管外皮瘤与血管外皮肉瘤在病理形态上有时难以区别,也有统称为血管肉瘤〔2〕。1942年Stout和Murrag首先描述和命名,但到目前对其临床,病理及生物学特征还有待于进一步认识,它在软组织肿瘤中较少见,原发在骨的血管外皮瘤更属罕见,有人统计仅占原发骨肿瘤的0.1%〔1〕

    年龄及部位:软组织的血管外皮瘤主要发生在成年人,本组发病年龄平均为39.8岁,而原发于骨的血管外皮瘤可见于任何年龄,青少年略多,本组1例年龄为40岁。血管外皮瘤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以下肢最为多见,本组报道的8例有6例位于下肢。而原发于骨的血管外皮瘤的发生部位有锁骨、肋骨、椎骨、髂骨、坐骨、颌骨、肱骨、胸骨和股骨〔3〕,本组1例发生于骶1并伴有双下肢感觉,运动障碍及括约肌功能障碍。
, http://www.100md.com
    症状的体征:病初患处有一肿块,逐渐增大,本皮色,或有或无功能受限及疼痛。本组6例发生于下肢软组织肿瘤均以无痛性肿块就诊,1例发生于左颈部软组织中,因伴有上肢神经刺激症状,故术前曾诊断为神经鞘瘤,术中见肿瘤与臂丛神经干紧密相连,因第一次手术切除不彻底,虽然术后神经刺激症状消失,但术后仅一个月再次出现同侧上肢麻木,距第一次手术5个月行再次局部切除。另一例发生于骶1患者,无明显诱因自觉右腿麻木,逐渐出现右腿疼痛,剧烈难以忍受,曾按坐骨神经痛治疗,症状无缓解,4个月后逐渐出现大小便失禁,左腿麻木,在当地医院误诊为腰间盘脱出症。文献报道肿瘤体积不大〔2〕,本组两例术后复发肿瘤分别为20cm×25cm×20cm及20cm×10cm×10cm大小,因此肿瘤大小与病程及局部浸润情况有关。

    X线表现:原发于骨的血管外皮瘤显示溶骨性破坏,随着病程进展,可穿破骨皮质形成软组织肿块,有的报道位于股骨下端的有骨膜反应。本组发生于骶1的见椎体中间部密度不均匀,结构紊乱,未见明显软组织影,术中骶1右侧椎板轻度破坏,棘突根部有轻度破坏,骨质变脆,右侧软组织呈现灰褐色改变,有小血窦,出血较多。
, 百拇医药
    病理检查:一些学者认为,本瘤的良恶性常难依据其组织形态判定。本组1例见瘤细胞有明显异形性,但未见核分裂象,术后虽复发3次,目前仍未发现远膈转移,病程已20a。另1例瘤细胞即有异形性,又有明显核分裂象,该患者发病后5a即出现肺转移,1.5a后死亡,因此说两者的恶性程度是不一样的。此肿瘤缺乏典型临床表现,给临床诊断带来一定困难,因此,诊断应临床检查与病理组织学检查相结合,在临床上发生于软组织特别是下肢,较硬韧,边界不清的无痛性肿块,且局部切除术后易复发特点,应考虑到此病,并结合病理检查加以证实。本组病例前均未诊断此病,确诊依赖于病理组织学检查。

    治疗及予后:血管外皮瘤的良恶性与肿瘤体积和解剖部位有关,体积较大,位于深部组织及发生于大腿者常为恶性。本瘤术后常局部复发,发展较难估计,使治疗发生困难。我们认为多采用局部广泛切除,尽可能彻底。肿瘤复发原因可能与肿瘤局部侵润生长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第一次手术治疗切除不彻底有关,术后应定期复查,及时了解是否有复发可能,对此,患者自身要有高度警觉性。如肿瘤复发并且范围较大可行截肢术治疗。虽然此瘤对射线不敏感,但对于难以手术切除的病例可考虑行放疗。本组1例虽然术后放疗及化疗仍出现肺转移而死亡,因此关于此肿瘤治疗方法的选择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李世民,党耕町.临床骨科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912

    2 张天泽,徐光炜.肿瘤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2:2077

    3 刘子君.骨肿瘤及瘤样病变12404例病理统计分析.中华骨科杂志,1986,3:162~169

    (收稿日期:1999-02-10),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