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 1999年第5期
编号:10252667
《内经》的法时观与时间针灸学
http://www.100md.com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1999年第5期
     作者:张 岚 陈志强

    单位:张 岚(北京市第六医院针灸科 北京 100083);陈志强(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国际培训部 北京 100015)

    关键词: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990523 中国图书分类号:R221;R245.0

    1937年在瑞士召开了国际生物周期节律科学研究会,自此各国生物学家完成了大量的科研工作,创立了时间生物学(Chronobiology)。近年来,时间生物学被广泛引入医学之中,用于人类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从而发展成为一门新兴临床学科——时间治疗学(Chronothapeutics)。伴随着对于时间治疗学不断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医务工作者注意到药物的疗效与投药时间、人体生理节律紧密相关,进而又考虑到中医学的论述。同时认识到针灸的疗效亦同施治时间、人体生理节律密切关联,就此提出了时间针灸学(Chrono-Acupuncture & Moxibustion)这一全新课题。
, 百拇医药
    有关时间治疗的问题,中医学早就认识到人体内部生理、病理的规律性变化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紧密相连,提出“天地相应,与四时相符,人参天地。”的观点,并在古代医籍《黄帝内经》中有大量的记载,论述了时间与针剌治疗的有关问题,指出“以四时为宜,补泻勿失”;“凡剌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可剌之”的法时而剌之法。本文即从以下两方面,初步对《内经》的法时观与时间针灸学的关系进行探究。

    1 适时施剌

    《素问.宝命全形论》记载:“凡剌之道,必先治神……至其当发,间不容。”《灵枢.九针十二原》亦曰:“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叩之不发,知其往来,要之与期……。”都说明了正确的针刺施治应该注意把握时机,适时而剌方可收到最佳疗效。而“谨候其时,病可与期,失时反候者,百病不治”,则从反面强调了把握恰当时机而施针的重要性。
, 百拇医药
    把握针剌的时机适时而剌,需要根据经气盛衰和病邪性状两方面因素制定适当的针剌时间和剌法。

    1.1 根据经气盛衰把握时间

    中医学早已认识到,气血在人体经脉的运行“与天同度,与地合纪”,随着时间的先后不同,阴阳各经气血盛衰也呈节律性变化。《灵枢.经脉》详尽地描述了十二经脉气血的流注循环线及次序,自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肝经→肺经……,依次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并且阐明气血的这种顺次流注是依平旦寅时至丑时的十二时辰进行的,所注之经气血旺盛如潮之涨,称之为“开”,所去之经气血如潮之落,称之为“阖”。《内经》十分注重针剌时的“开阖”,因为经脉脏腑病变时,正气常借该脏腑气血旺盛之时与邪交争,正邪交争而病作,故于患病经络气血运行之适当时机进行针刺,助其正而衰其邪,正胜邪退,即可获病情好转或痊愈之效。《内经》关于这一点的论述对现代针灸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如运用针剌补泻时,要与经气“开阖相合”。对虚证行补法,应在经气刚刚流过该经时下针,所谓“剌虚者,剌其去也”;对实证行泻法,应在经气刚好流注该经时进针,所谓“剌实者,剌其来也”。原因即在于气血流过之后,经脉空虚宜补;气血流注时,经脉充满宜泻,这样才能使虚者受补、实者受泻。
, http://www.100md.com
    《内经》中所记载的人体节律周期,包括年、季、月、日、时辰等几种。以年为周期者多体现在五运六气学说之中,该学说认为历法气象存在着5年、6年、10年、12年、60年的节律周期,通过推演气候变化规律可预测和认识各年的多发病及其特点,并可根据运气时间而行针施治。此外,随着月份的不同,人体正气与脏腑的关系也进行周期变化。“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脾;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九月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素问.诊要经络论》)论述了人体气血随月份不同而以岁度为周期进行的规律性变化。《素问.四时剌逆从论》中还载有关于四时季节对人体生命节律影响的论述:“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人身气血随月份季节时间之不同,其重点分布部位有节律周期的变化。以此指导针剌治疗,即如“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剌之道,得气穴为定。故春取经血分肉之间,甚者深剌之,间者浅剌之。夏取盛经孙络,取分间决皮肤。秋取经腧,邪在府取之合。冬取井荥,必深以留之。”说明春夏阳气在外,人体之气亦行于浅表,故宜浅剌肌肉浅薄之部位;秋冬阳气在里,人体之气亦伏于内,宜深剌肌肉深层之腧穴。针剌要随气血所在方位而行,才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 百拇医药
    《内经》还提出了月周期节律与人体生理节律的关系,认为明月的生盈亏空对人体经脉脏腑气血功能活动有一定的影响。《灵枢.岁露论》载:“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故月满则海水西盛,人气血积……至其月郭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血虚,其卫气去,形独居……。”说明月球的引力不但使海水潮汐,同样影响着人体经脉之气血盛衰消长,而其节律的变化是以月为周期的。进而《素问.八正神明论》又提出了“因天时而调气血”的治疗法则,要求用针手法在月生时多补少泻,以应此期人体气血渐生;在月满时多泻少补,以应此期人体气血充溢。且针剌穴数及次数亦当“以月死生为”,月圆时气血充盈,针剌穴数及次数可以适当增加,否则达不到泻邪的目的;月生、月空时人体气血相应亏少或正处于渐生之时,针剌穴位及针治数目可适当减少,否则会使正气受扰。即《素问.缪剌论》所谓:“月生一日一”,二日二,渐多之,十五日十五,十六日十四,渐少之。”突出了调理气血必须顺于天时,“月生勿泻,月满勿补,月郭空勿治,是谓得时而调之”,“顺天之时,而病可与期”。
, 百拇医药
    中医学认为,一日之中还有阴阳周期的变化,卫气之行遵循这一规律。《灵枢.卫气化》云:“阳主昼,阴主夜。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灵枢.大惑论》亦载:“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说明了人体的生理节律因昼夜而产生醒睡变化。进一步以一日分阴阳为基础,发展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观点。《素问.金匮真言论》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阳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阴也,故人亦应之。”随着这种阴阳节律的变化,人体之阳气亦参之变化。《素问.生气通天论》曰:“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在施治上,提“病在于三阳,必候其气在阳分而剌之。病在阴分,必候其气在阴分而剌之。”(《灵枢.寒热病》)用以求助正气,达到驱邪愈病之目的。
, http://www.100md.com
    1.2 根据病邪性状把握时机

    《内经》指出,昼夜节律对不同疾病的影响有其特殊规律性,《素问.藏气法时论》对五脏病一日中的“慧”、“甚”、“静”变化进行了概括:“肝病者,平旦慧,下哺甚,夜半静”;“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脾病者,日慧,日出甚,下哺静”;“肺病者,下哺慧,日中甚,夜半静”;“肾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哺静。”这就要求我们针灸施治须依病邪之因时而变来把握时机,或截其未病,或攻其已病,均应详审病情而择时。针对某些病的发病具有其时间节律这一特点,《素问.剌疟》篇列举截疟之法为例,“凡治疟,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意思是对疟疾的针剌治疗,必须在其症状发作之前约一顿饭的时间施治,才能获得疗效,若错过这一时间就会失去治疗机会。这种治法已被现代医学所证实,如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观察在疟疾发作前约2小时进行针剌,疗效确实有所提高。《素问.玉机真藏论》所谓“治之无后其时”强调治病宜在病情发作前或正在发作时治之,否则错过最有效的时机而延误至发作之后施治,终将不效。这种因病之宜、适时针剌的思想和方法,在目前针灸临床已被倡导推广着。例如治疗痛经、气郁型往往在行经前数日施治,血瘀型多于行经初期施针,而气血虚弱者则治在平时。
, http://www.100md.com
    2 按时取穴

    《内经》认为,针剌选穴既要达到祛邪扶正、调整机体的机能活动之目的,又要考虑顺应人体生命活动的节律之问题。《素问.诊要经络论》所谓:“春剌散俞及与分理……夏剌络俞……秋剌皮肤……冬剌窍于分理。春夏秋冬,各有所剌,法其所在。”其宗旨即强调依四时气血之所在部位而定穴施针。《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篇中还列举出五输穴针剌,应“春取荥穴,夏取输穴,长夏取经穴,秋取合穴,冬取井穴。”明确指出,由于“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灵枢.四时气》),所以针剌穴位也就应循其四时节气而调整。

    《灵枢.本输》云:“凡剌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络脉之所别处,五俞之所留处,六腑之所与合,四时之所出入,五脏之所留处。”侧面阐释了人体经脉气血的运行在一日各有的时辰变化中,各有其定期主时的特点,后世在《内经》辨证逢时循经取穴的原则指导下,创立了子午流注、灵龟八法等时间针灸方法,其关键就是选穴与择时的关系。以子午流注为例,其理论依据就是《素问.针解》所谓:“补泻之时者,与气开阖相合也。”的气血开阖相合观点,据此子午流注以天干地支为符号,将人的十二经络各重要穴位配在阴阳五行、天干地支上,由手不过肘、足不过膝的六十穴,再凭五输五行、五运六气的错综变化中推算出十二经脉气血循环盛衰而开阖的时间(时辰),选择出适宜的对应腧穴进行恰当的针剌治疗。
, http://www.100md.com
    近年来,人们对子午流注学说的研究除了古籍挖掘之外,又在临床验证、实验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据报道,运用子午流注纳甲法、电子计算机辨证取穴法和传统经验取穴法等,分别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22例,收到了满意疗效,初步验证了子午流注纳甲法具有取穴少、痛苦小、疗程短、疗效高之优点。可见子午流注确有临床实用价值,值得深入研究推广。实验的研究工作,大体在皮肤电生理特性、心电、肌电、光电子发射量、血液变化等诸多方面进行观察,发现子午流注主时经与非主时经均有显著差别。为观察人体气血是否同子午流注学说中依一定时辰顺次流注各经,用经络测定仪观测了2名健康人在24h内各经所有腧穴的导电量,发现各经在气血流注时,其导电量数值均高于气血未流注状态,与子午流注理论相合。再如上海中医研究所采用光子数量测定仪,观察了经络气血在24h内之运行状态,发现气血运行至某经的相应时辰,该经双侧光子发射量测定值是对称的,而在其它时辰则不对称,并且出现了类似子午流注周期的规律性反应。

    综上所述,《内经》的法时观是时间针灸学的理论基础,并为时间针灸学的深化应用与研究起到重大的指导意义。无论是适时而剌,还是按时取穴,都说明了针剌治疗与时间之间密不可分地关联着。在继承祖国传统医学的同时,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来协助探究人体、时间、疗效三者间的本质联系,用以寻求最佳时机,选择最适当腧穴,施以针剌治疗,从而提高针灸治疗效果,这一切将是时间针灸学的研究目的。

    (收稿日期 1999—01—05 修回日期 1999—03—15),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