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 1999年第5期
编号:10253424
第18届美国器官移植学会年会概况
http://www.100md.com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1999年第5期
     作者:徐 达 刘 永 周佩军 张善中

    单位:上海第一人民医院肾脏移植中心(上海,200080)

    关键词:器官移植;学会年会;信息报道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值杂志990528

    第18届美国器官移植学会年会于1999年5月15~19日在芝加哥召开。今年年会扩大了学科范围,使参加会议的论文和人数比1998年第17届年会增加26%。与会代表约3000人;大会交流论文1065篇。现将年会有关肾脏移植方面的主要论述综述如下:

    1 缺血再灌注损伤

    缺血再灌注损伤可导致白细胞粘附血管内皮,引发间质浸润和炎症反应。Dragun等在大鼠肾移植实验中发现,术后2天内肾实质的血管内皮细胞次序表达多种粘附分子(P-selectin,ICAM-1,VCAM-1,PECAM-1等等),同时周围的肾实质次序出现多种炎症细胞浸润,它们的强度受冷缺血时间影响。因此粘附分子参与了缺血再灌注损伤。Chen等在灌洗液中加入ICAM-1抗敏的寡脱氧核苷酸序列IP-9125,它可识别ICAM-1的mRNA 3′端序列,阻断翻译过程,减少ICAM-1表达。在大鼠肾移植实验中发现,IP-9125(2.5 g/L)可减少内皮细胞ICAM-1表达,提高术后GFR,降低Cr水平。Chen等认为,IP-9125可用于保护移植肾,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预防移植肾术后原发无功能发生。
, 百拇医药
    Yun等发现,缺血再灌注损伤可导致巨噬细胞炎症蛋白-2(MIP-2)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JE(MCP-1/JE)表达,引发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间质浸润。这两种蛋白都属于CC因子家族。Pratschke等发现,缺血再灌注损伤时,CCR1(CC因子受体)阳性的中性粒细胞聚集在肾小管管周血管丛中,并有粘附血管内皮和浸润间质现象。若洗脱此种细胞,则可减轻再灌注损伤,保护移植肾。因此CC因子及其受体参与了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趋化过程。

    缺血再灌注损伤不仅可导致移植肾原发无功能,也可增加移植肾急性和慢性排斥发生的机率。有报道,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抗原呈递细胞表面MHC-Ⅱ类分子的抗原结合沟中可提取到HSP70。Samaniego等发现,缺血损伤可导致HSP70特异性抗体的产生和淋巴增殖反应的发生。他们认为:应激、感染、排斥和药物毒性均能导致HSP表达,对HSP致敏可能是导致移植脏器免疫损伤的原因。

    Asderakis等分析IFN-γ基因变异发现,具有allele#2的肾移植患者不易发生原发无功能。此类患者的细胞体外培养时,能合成更多IFN-γ。他们认为:IFN-γ可激活NO合成酶,NO信使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 百拇医药
    2 化学趋化因子

    Fractalkine属CX3C因子家族,于1997年发现。它是一种跨膜分子,由内皮细胞和上皮细胞表达,参于炎症细胞趋化、粘附和激活。Robinson等报道,发生急性排斥时,移植肾血管内皮细胞和小管上皮细胞Fractalkine表达上调,这使CX3C因子受体阳性的细胞与这类组织亲合力增加。Cockwell等发现,Fractalkine的表达可受IL-1β和TNF-α调控。

    Koga等发现,发生急性排斥时,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和γ干扰素诱导单核因子(Mig)表达增加,应用Mig抗血清后,中性粒细胞间质浸润受到完全抑制,移植物的存活得到改善。这两种蛋白都属于CXC因子家族,参与中性粒细胞趋化过程,它们的表达受IFN-γ调控。

    CX3C因子、CXC因子和前面提到的CC因子均属化学趋化因子(chemokine)一类,同类的还有C因子。化学趋化因子和选择素、整合素、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等同属粘附分子一族。绝大多数化学趋化因子是小分子分泌蛋白,与化学趋化因子受体结合,参与免疫活动,完成信息传递。这些受体是跨膜的,G蛋白偶联的,但特异性不高,存在交叉。化学趋化因子的分类是依据半胱氨酸残基的数量和排列:C因子只有一个半胱氨酸残基,CC因子则有串联的两个,CXC因子则在两个半胱氨酸残基间可有任意一个氨基酸残基,CX3C因子则间隔有任意三个残基。CC因子和CXC因子是目前成员数最多,研究也最广泛的。其中CC因子不受IFN-γ调控,而CXC因子则相反;CC因子主要参与单核细胞趋化,而CXC因子主要参与中性粒细胞趋化。但这两点可能并不能涵盖化学趋化因子的方方面面。免疫系统是一个网络,还有很多复杂的调控关系等待着被认识。
, http://www.100md.com
    3 供 肾

    高龄(>55岁)供肾可增加肾源。但Humar等指出,高龄供肾,术后原发无功能和急性排斥发生率升高,移植肾远期存活率下降。供体死于心脑血管意外,供体肾功能不佳,均是高危因素。因此高龄供肾,供体应有所选择。Crystine等分析年龄对供受体选择的影响后指出,高龄供肾宜选择高龄患者,反之高龄患者宜选择高龄供肾,如此的预后较好。因此高龄供肾,受体也应有所选择。

    国外活体供肾较多。有报道,腹腔镜取肾,移植肾的损伤较剖腹取肾大,术后移植肾功能恢复也较慢。但Nogueira等通过2年的随访发现,这不影响肾移植的远期预后。腹腔镜取肾技术的改进将有助于保护移植肾,改善患者的早期预后。

    Schnuelle等发现,尸体供肾,体循环停止前注射儿茶酚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可改善远期预后。他们认为:这与肾小腺能物质可使移植肾血管壁粘附分子表达下调有关。
, http://www.100md.com
    Garcia等报道,他们利用低温动脉灌注装置保存移植肾,等待边远地区患者赶赴移植中心。虽然设备昂贵,但是较普通冷藏取得较好预后。Kozaki也指出,缺血时间是影响近期预后的重要因素,而低温持续灌注保存有助改善术后肾功能。

    4 病毒感染

    由于免疫抑制治疗,移植患者容易罹患病毒感染,也可使原有病毒感染加重,且其治疗难度较大。

    Sharma等报道,HCV感染患者肾移植后,肝病恶化,移植肾存活率受到影响,尤其伴有HBV感染时。但Roth等的前瞻性研究发现,HCV感染的终末期肾病患者,选择肾移植或维持透析,对肝病进展的影响差异不大,若考虑生活质量等因素,肾移植还较维持透析优越。因此HCV感染影响移植预后,但不是移植的绝对禁忌。

    30%~50%的患者移植术后发生CMV感染。CMV感染,急性排斥,慢性排斥,三者关系密切。但Humar等发现,只有存在急性排斥时,CMV感染才成为慢性排斥发生的高危因素。他们认为:CMV感染限制了抗排斥药物应用,使急性排斥不能有效治疗,因此慢性排斥发生率上升。所以CMV感染与慢性排斥及远期预后有一定联系,CMV感染应受到重视。ganciclovir是防治CMV感染的常用药物。Turgeon等联合应用ganciclovir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GSF)治疗CMV感染发现,G-GSF可增强ganciclovir疗效,并可纠治CMV感染及应用ganciclovir所致白细胞减少症。CMV感染预空(pre-emptive)治疗指:只对病毒活动指标阳性的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而预防性(prophylaxis)治疗指:对所有高危人群进行抗病毒治疗。因此进行预空治疗,需提供CMV活动的早期证据,此时病毒负荷量最少,疗效最好。Bakran等指出,目前没有一种指标是绝对可靠的,但多聚酶链反应(PCR)相对优越一些。
, http://www.100md.com
    5 近期急性排斥(AR)诊断和治疗的认识

    快速、早期、无创及可重复性监测手段在临床工作中广泛展开,通过对移植受者外周血、尿液标本或是移植肾影像检查可获取大量极具诊断价值的指标。

    加拿大Mintoba大学利用磁共振及红外线谱系分析尿液,可在2~30min内明确移植肾内有无炎性反应,敏感性为88%~91%,特异性为89%~95%,阳性诊断价值为89%~95%,缺点是对于AR与慢性排斥鉴别稍差。

    基于β2微球蛋白(β2M)与MHC-Ⅰ类抗原共表达于所有类型免疫细胞上,Suthanthiran对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β2M mRNA表达水平测定,提示β2M是对AR诊断有益的无创性分子测定指标。o′connor将移植后血清β2M变化趋势分为四种类型加以研究,提示血清β2M是AR早期指标,对于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者尤为有用。即使对初期移植肾功能正常者,AR时54%患者β2M仍先于血肌酐(SCr)升高,有良好的诊断价值。
, 百拇医药
    对移植受者血清标本分析,NO与AR诊断及治疗后反应相关性最强。它先于SCr0~4天升高,治疗有效时常在3~5天内降低,通常情况下SCr需6天以上才有此变化。对于激素抵抗性难治性排斥,NO持续维持于高水平,除非OKT3能够有效逆转AR。此外对谷胱甘肽S转换酶(GSST)多态性分析,对于筛选AR易感患者,针对性治疗特异性患者提供一种可探索性的方法。但对于那些移植肾功能正常的边缘性亚临床AR,序贯性活检仍占主要地位。

    目前临床试验提示针对IL-2R的单抗Zenapax,simulect与霉酚酸酯(MMF)联合应用能够有效防治AR的发生。初期试验中Zenapax 8周5剂疗法可安全地被术前、术后2周2剂替代。在高危人群中AR只有17%,低于Ⅲ期临床试验22%、28%的发生率。Cincinnati大学研究结果认为,2剂疗法时CsA和Tac(Tacrolimus)可延迟使用,直至移植物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常规药物中,CsA在术后1年内若维持于250~350 μg/L较高浓度可减少AR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且不增加其肾毒性;维持治疗中加用骁悉可减少AR发生的频度;Tac免疫抑制作用强于CsA,但高血糖发生率高。Lovastatin不仅降血脂还具有免疫调节作用,降低AR发生,减少免疫抑制剂用量。对于活体供者术前使用儿茶酚胺类药物也可减少AR,原因可能在于肾上腺素类物质能够减少移植物内粘附分子(VCAM-1,E-selectin等)的表达。
, 百拇医药
    有鉴于复发性AR和迟发性AR对移植物长期存活的影响,Matas和Nickerson分别采用大样本多变量分析,总结认为: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血管性排斥或激素抵抗性排斥及6个月内AR,易于再发AR;而迟发性AR及DGF、早期临床型或亚临床型AR与CsA浓度相关。对于上述高危人群应采取更加积极治疗措施或新型免疫组合,减少AR发生的可能性。

    6 慢性移植物失功原因及其干预

    慢性移植物失功是一个多因素作用的过程,多变量统计分析显示影响移植物长期存活的主要原因有:①供者年龄大于40岁者,RR=2.07。②急性排斥次数,≥2次时危险性显著增加,RR=5.18。③移植物功能延长恢复,RR=2.75。④环孢素浓度低下,特别是在术后3、6、12个月时对移植物长期存活影响尤为明显。

    Matas及其同事的统计认为,免疫因素和非免疫因素在移植物丢失方面作用不均衡,免疫原性似乎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表现为降低移植物急性排斥的发生率,可提高存活率,延长移植物半寿期(T1/2:9.3±0.9年→±11.2±1.7年)。Waaga实验进一步证实TCR-VβCD4+ Th1细胞在慢性移植物失功中起决定性作用,Th2细胞具有保护作用;UCLA研究也显示CD4+T细胞在慢性移植物血管病发生、发展中的核心地位。
, http://www.100md.com
    Cincinnati大学Manzoor小组研究认为:近年,由于对急性排斥早期病理诊断以及采取积极治疗措施,急性排斥发生的时机、次数和严重程度已不再是决定移植物长期存活的重要因素,相对而言,尸体供肾、每日超过2g的蛋白尿等非免疫因素对移植结果有明显影响。此外,对急性排斥后高血压的分析发现,对于长期存活者,进行性血压升高是移植物功能和人种的独立高危因素。

    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似乎有两类反应体系主导慢性移植物失功的发生、发展。一类为成纤维原性的,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细胞因子是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它可引起细胞外基质如fibronectin、collegan等增加,导致间质纤维化。二类为内皮细胞损伤及反应性增殖,这类细胞因子可以是内皮细胞或者是浸润淋巴细胞分泌,如IL-1β、TNF-α、ET-1,作用于内皮细胞引发损伤,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移行,加速内皮细胞衰老和凋亡,导致血管内膜增厚,管腔狭小、阻塞。

    由于现行Calcineurin抑制剂可产生大量TGF-β,同时促进ET-1的形成,临床使用中缓慢递减环孢素浓度可降低移植肾细胞凋亡,延缓慢性移植物失功的发展。在对移植后3年患者实施环孢素血浓度减半,同时加用骁悉的试验中证实,此举措可稳定移植肾功能,防止慢性移植物失功的发生。雷帕霉素(Rapamycin)类药物联合使用环孢素可减轻移植物间质纤维化程度,但对炎性细胞浸润作用不大。
, 百拇医药
    免疫组合中加用骁悉,可以弥补激素作用的不足,抑制粘附分子的表达和IL-1β、IL-10、TNF-α反应,抑制慢性移植物失功的发展。Pravastatin不仅可以降低血中胆固醇防止血管硬化,还可通过抑制P21ras信号通路,促使Th2类细胞因子增加,上调Hemoxynase-1(HO-1),阻止内皮细胞的损伤和慢性移植物失功。ET合成酶抑制剂phosphramidon(PA),人工合成多肽Allotrap 1258及HO-1基因的转染尚在动物实验中。总之,对慢性移植物失功治疗目前尚无有效药物治疗,加强供者筛选和处理,适度免疫抑制,遏制移植物内过度炎性再塑性仍是目前根本治疗原则。

    7 免疫抑制剂使用及其未来方向

    在常规免疫抑制剂中,对环孢素作用以及与其它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的研究进一步深入。Wisconsin大学的研究提示,TGF-β作为一个强效抗增殖分子构成了CsA、Tac、Rapamycin协同作用的分子基础,对于同种移植受者为避免Calcineurian抑制剂联合使用时毒性作用,可选用亚适剂量。Mattos比较CsA每日一次与二次用量对系统和肾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发现一次用量可获得良好血流动力学结果,与二次用量副作用(含急性排斥次数)相比较无差异,不足之处是参加者较少。荷兰的Greogoor比较CsA对MMF作用影响时发现,移植后6个月起停用CsA,MMF血浓度逐步升高,3个月后可达停药前的2倍。说明长期使用CsA可降低MMF抑制作用,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和药物相关性并发症的发生。Texas大学分析CsA+Rapamycin肾毒性机制时发现,Rapamycin不是直接对移植肾产生毒性作用,而是借助于提高CsA谷值浓度实现的。
, 百拇医药
    ERL080A是一种肠溶剂型的霉酚酸钠,口服后可达到有效血浓度,提高了胃肠道的耐受性。Schmouder研究720mg日剂量其生物利用度等价于1000mg骁悉作用,并表现为Tmax延长的趋势。VX-497则是针对于次黄嘌呤单磷酸脱氢酶(IMPDH)三维结构全新设计的一种新型免疫抑制剂,它克服以往IMPDH抑制剂需行肝肠循环的弊端,在Standford大学动物试验中可明显延长移植物存活时间,对血小板、白细胞和胃肠道无影响,证实是一种无毒、高效免疫抑制剂。

    FTY720是第一个用于器官移植临床的myriocin类衍生物,在移植肾功能稳定受者的药物动力学试验中,FTY720在0.25~3.5mg剂量下,Cmax和AUC0-∞随剂量增加呈线性变化,T1/2可达100h,个体间差异小。Marino等对FTY720与淋巴细胞效应研究认为,在一室模型下,FTY720吸收过程存在较大个体差异,对淋巴细胞影响有赖于中央室浓度,回归于基线水平受到效应室的作用。瑞士Novartis研究中心发现,体外试验FTY720并不抑制T、B细胞功能,也不影响Th1/Th2类细胞因子的产生和B细胞抗体形成,与CsA、FK506及Rapamycin无明显协同作用;体内试验中,FTY720与CsA表现显著协同作用。提示FTY720有着与CsA、FK506不同的作用机制,进一步研究证实FTY720重点在于改变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在淋巴组织中的移行,对淋巴细胞功能没有直接的作用。
, 百拇医药
    Malonontitrilamides(MNAS)是Leflunomide活性代谢产物A77 1726的衍生物。它通过抑制二氢乳清酸脱氢酶(DHODH)活性阻断嘧啶从头合成,使淋巴细胞停止于细胞周期G1/S,阻止淋巴细胞的增殖。在各类移植模型中,能够有效预防和逆转急性排斥,延长异种移植物存活。

    他莫昔芬(Tamoxifen),雌激素拮抗剂,广泛应用于乳腺癌治疗。Harvard大学Frank研究提示,他莫昔芬可抑制多药耐药基因-1(MDR-1)产物P-gp的表达,从而抑制IL-2,IL-4,IFN-α的分泌,阻断T细胞增殖,发挥免疫抑制作用。CD483,1.25二羟维生素D3类似物,可以有效减少CsA、FK506、MMF及Rapamycin用量(具体机制不清),防止毒性反应的发生。在小鼠多发性硬化等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中显示协同抑制作用。

    在生物制剂方面,除抗IL-2R单抗Zenapax/Simulect运用外,共刺激通路阻断剂(抗CD40L单抗、抗CD80单抗、抗CD86单抗)在小动物实验中显示良好苗头,显著延长移植物存活时间,甚至可以诱导免疫耐受。对抗CD3单抗人源化的处理,使得HuM291对淋巴细胞清除作用更加强烈,作用时间更长,副作用较少,避免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的发生。此外,通过转染FasL、IL-4、CTLA4-Ig等凋亡相关因子和抑制性细胞因子,调节局部免疫环境的措施尚在试验中。
, http://www.100md.com
    8 免疫耐受及其诱导策略

    通过阻断共刺激通路诱导免疫耐受依然引起重视。在小鼠动物试验中发现,以抗CD40L单抗阻断CD40/CD40L的相互作用,能显著延长胰岛细胞移植后排斥反应的发生;Newell等采用CTLA-4Ig有效地抑制心脏移植排斥反应,而不能抑制小肠移植后的排斥反应,认为是由于CTLA-4Ig不能有效抑制CD8+T细胞的免疫反应。波士顿一组研究发现,Rapamycin与移植前DST和抗CD154(CD40L)单抗能产生协同作用,防止自体及异体免疫反应,使小鼠胰岛细胞存活期延长。

    CD40与其配体CD40L相互作用,在B细胞活化和抗体表型转换中起重要作用,同时阻断CD40L和CD3信号,可诱导CD4+T细胞活化后产生凋亡。因而受者细胞表达的CD40L在调节同种异体抗原反应中起重要作用。阻断CD40/CD40L的相互作用,如通过改变CD28和CTLA-4共刺激分子的表达而发挥效应。Grittin等还发现T细胞表面抗原41BB(CD137)与APC表面的特异性配体41BBL结合,可导致T细胞活化(在缺乏B7:CD28共刺激的同时)。采用一种融合蛋白A′-h41BBIg阻断41BB/41BBL的相互作用,在体外试验中能显著降低PBMC对抗原的反应性。因而h41BBIg可在CTLA-4Ig以外起辅助的阻断共刺激信号的作用。
, 百拇医药
    Ossevoort等研究发现,以抗CD80(B7-1)、抗CD86(B7-2)和抗CD40单抗联合使用阻断共刺激信号,可使猴子移植肾存活期延长。在单抗治疗期间未发现排斥反应及副作用,并且观察到:当采用三种单抗联合应用时,产生封闭抗体的时间显著延长。这表明了CD40单抗同时对B细胞产生了显著抑制。早期在啮齿类动物进行的试验显示,同时阻断B7:CD28和CD40/CD40L共刺激信号,能产生供者抗原特异性的耐受状态。而灵长类动物进行的试验未能诱导产生持久的免疫耐受状态。但显示这一方法可在器官移植临床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新型免疫抑制方法的潜在价值。

    Lehmann等研究表明,在大鼠采用基因转染技术导入Th2细胞因子基因或Th1细胞抑制基因,并使Th2细胞因子表达,可在高反应组的心脏移植中抑制急性排斥反应。采用一种能长期发挥作用的IL-4Ig融合蛋白,在体内能有效促成TH1-Th2的免疫偏离,发现在小鼠采用清除性抗CD-4单抗诱导耐受时,需IL-4的参与。哈佛大学的一组研究显示,在金黄地鼠—大鼠异种移植发现Th2细胞在延长移植物存活中起重要作用,可能Th2细胞可诱导一些保护性基因的表达(如HO-1)。
, http://www.100md.com
    Schiller等在大鼠心脏移植模型发现,供者的肝脏内的过路白细胞,能导致供者抗原特异性免疫耐受。可能由供者MHC-Ⅰ类分子参与作用,并通过建立Th2优势而维持耐受状态。因而在其它器官移植的同时,移植供者肝细胞可能有利于诱导供者特异性免疫耐受的建立。

    Wisconsin大学的研究发现,在2例停用免疫抑制剂的肾移植受者,以其外周血分离的供者来源细胞(采用供者HLA-B特异的单抗免疫磁珠法分离),发现这些供者来源的少量细胞能抑制针对供者细胞的细胞毒性反应;但在慢性排斥反应中却不具备这种抑制作用。

    此外,器官移植后长期存活受者的免疫低反应状态亦引起重视。即移植物-受者免疫系统通过长期的相互作用,免疫反应程度不断降低,移植物被接受。这一低反应状态具有供者抗原特异性。但研究方法仍局限于免疫偏向状态,尚难以揭示其内在的发生机制。因而主动诱导产生这种供者抗原特异性低反应状态,是一个值得引起重视的研究方向。

    (1999-08-02收稿),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