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重庆医学》 > 1999年第6期
编号:10211541
小儿肠套叠手术治疗68例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重庆医学》 1999年第6期
     作者:张庭澍

    单位:四川蓬安县人民医院(638250)

    关键词:

    重庆医学990648 肠套叠是婴幼儿常见急腹症。近13年我院对失去灌肠整复或灌肠整复失败的68例,施行手术治疗,现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68例中,男53例,女15例,男∶女为3.5∶1。年龄:2~12月57例,1~3岁8例,4~6岁3例。发病时间:2~8天,平均73小时。

    1.2 临床表现:阵发性哭吵61例,呕吐63例,血便67例,腹块68例,肛检触及套头3例。出现血便时间:最短5小时,最长106小时,平均18小时。首发症:腹泻49例,发烧23例,饮食改变3例。合并过敏性紫癜2例。发现膈下游离气体3例。明显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者53例。
, http://www.100md.com
    1.3 治疗:术中单纯手法整复23例,行肠切除后肠吻合45例。治愈59例,死亡9例。

    1.4 肠套叠类型:回回结型43例,回结型22例,回回型3例。肠坏死45例中,回回结 型复套35例,回结型9例,回回型1例。并发肠穿孔9例。发现美克耳憩室3例。套头达直肠3例肠管均坏死。

    2 讨 论

    2.1 病因:婴幼儿肠套叠病原因目前尚不完全明了,饮食改变,腺病毒感染,腹泻、解剖变异等能促使肠蠕动节律改变导致肠套叠。本组3例有明显饮食异常史,49例有腹泻史,其余病史不详。本组83.3%病例集中于2~12月婴幼儿,均是添加辅食之时,可能系饮食质与量的改变,引起肠蠕动功能紊乱,而致肠套叠。本组23例有上感史,揭示肠套叠发生同腺病毒感有关。总之病因仍待深入研究。

    2.2 诊断
, 百拇医药
    2.2.1 根据婴幼儿阵发性哭吵、呕吐、血便、腹部扪及蜡肠样包块,结合B超及灌肠确诊不难。因本组病例就诊平均73小时,均非早期病例,故肠坏死发生率高。早期诊治则非常重要。阵发哭吵、呕吐、腹块是肠套叠早期3个主要表现。血便多属中晚期诊断依据,凡怀凝肠套叠的病例,不应等待血便出现再行诊治性灌肠,而应尽早进行。目前B超的广泛应用,对肠套叠的确诊很有价值,本组病例均经B超检查发现了腹块及套头。提请同道推广应用,以提高早确诊率。

    2.2.2 复型肠套叠层次较多,套鞘紧,灌肠不易复位,凡X线下发现套头大,呈分叶状且有回缩表现者,应考虑复型肠套叠,宜早手术治疗。

    2.2.3 新生儿和学龄儿童肠套叠误诊率高。新生儿出现呕吐、血便时,排除肠扭转和出血疾病后,应考虑肠套叠之可能。学龄儿童肠套叠病程长短不一,阵发性腹痛无规律,呕吐不明显,很少出现血便,而腹块体征突出,排除肠蛔虫梗阻及其它腹部疾病之腹块后,应行诊治性灌肠检查。
, http://www.100md.com
    2.2.4 本组45例肠坏死病例分析发现:血便出现较早,腹块超过中线达左侧腹部,肠坏死率高,且常伴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诊断容易,治疗较难。

    2.3 治疗

    2.3.1 本组大多数病例有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甚至休克,故围手术期治疗尤为重要。一则提高手术耐受性,二则使患儿度过手术关,三利术后康复,达到提高治愈率目的。

    2.3.2 手术切口选择应根据腹胀程度,腹块部位而定。腹胀不明显,腹块位于右侧,且活动无压痛,估计手法整复可能者,选用右侧腹部不超中线脐平面1~2cm横行4~6cm切口,此切口利于术中整复套叠肠管,若整复失败则向左延长,切口裂开机会也少。术中切忌暴力强拉,扣挖套入部,用食中两指夹挤套头,持续向右侧挤压,逐渐使其复位。疑有肠坏死者,则不必将其它全复位,防止污染腹腔,选择合适部位行坏死肠段切除后行肠吻合术,并适量输血。术后合理选用抗生素,加强术后治疗和护理,促进康复。,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