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 1999年第6期
编号:10211997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防治近况
http://www.100md.com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1999年第6期
     作者:王大成

    单位:广西北海市人民医院 北海 536000

    关键词: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9906129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急症,世界范围内卒中的发病率为150~200/10万人,其中缺血性脑卒中高达85%[1],且近年来其发病又有年轻化趋势,因此寻求对该病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降低病死率,尤其是致残率,对提高整个人类的健康水平及生活质量有着巨大的变化。现将近年来缺血性脑卒中预防及治疗方面的发展状况综述如下:

    1 缺血性卒中的预防

    1.1 一级预防 一级预防主要针对未发生过卒中者,查明及合理治疗引起卒中的危险因素,以降低卒中发生的可能性。研究证实吸烟是一个能独立诱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吸烟及大量饮酒可增加血液粘滞性。而饮食可通过对血压、血清胆固醇等影响而左右卒中发生[2]。规律适量的体力活动则能显著减少卒中发作的危险度。因此一级预防措施因人而异,对健康者可劝其停止吸烟及大量饮酒,低盐、低脂饮食,作适当的体育锻炼,而不需服用抗血栓药。但对有危险因素者则需予以针对性治疗,如对高血压病人降血压治疗可降低危险性。对高血压病人干扰试验资料表明,将平均舒张压降低仅0.67~0.80kPa,并持续5年,其间卒中危险性下降42%[3]
, 百拇医药
    1.2 二级预防 二级预防旨在预防有过短暂脑缺血发作、小卒中、完全性卒中以及视网膜缺血病人的再卒中。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10多年来已发表了许多关于阿斯匹林的研究,但结果不一,尤其是最适剂量的选择意见不同。研究结果显示中等剂量(75~325mg/d)的阿斯匹林是有效剂量[4]。抗血小板试验协作组对阿斯匹林和其它抗血小板药物研究,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这些药物可降低卒中危险性最高达20%~25%[3]。对近期有短暂或持续性脑缺血病人的随机试验表明,苯磺唑酮、潘生丁、Suloctidil无效或前景不佳,阿斯匹林加潘生丁组与阿斯匹林组差别亦不明显,噻氯匹啶(ticlopidine)为新型抗血小板药,并且对女性预防短暂脑缺血发作及缺血性卒中也有效,但此药有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可能。噻氯匹啶和阿斯匹林比较,噻氯匹啶能减少10%血管意外危险,但这些差异无显著性[5]。有报道一种新的thienopyridine衍生物clopidogrel在降低缺血性脑梗死、心肌梗死和血管性死亡的总体发生率上优于阿斯匹林,而其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低于噻氯匹啶[6]。在二级预防中,降血压治疗以及戒烟戒酒等可能与一级预防同等重要,两项大宗病例研究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对缺血性卒中、短暂脑缺血发作及视网膜梗塞病人二级预防的作用,与药物治疗相比,手术治疗对严重颈动脉狭窄(70%~99%)者远期效果较好,抵消了手术危险性的影响;对轻度狭窄(0~29%)者观察3年,未见优越性;而对中度狭窄(30%~69%)者的作用尚不肯定[7]
, 百拇医药
    1.3 三级预防 三级预防的目的在于减轻疾病进一步发展或减少并发症,它是卒中治疗和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措施有:减轻卒中带来的有害影响,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对长期残废的适应能力。三级措施可使个体的健康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8]

    2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治疗

    一般认为,有效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抢救措施的关键在于:能否在卒中症状出现后数小时进行有效的神经保护和缺血脑再灌流等治疗,即在发病6~12h内治疗,但目前仅有少数病人能得到早期治疗。

    2.1 亚低温疗法 1987年Busto等首先提出了全身亚低温脑保护的概念,即用物理手段将体温降至32~35℃而保护神经元避免缺血损害。亚低温脑保护的机理主要包括几个方面:①降低氧耗,恢复能量供给,减少乳酸蓄积;②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③抑制内源性毒性产物对脑组织的损害;④减少脑组织结构蛋白的破坏,促进蛋白合成的恢复[9~13]。目前对亚低温治疗时窗尚无明确定论,大多数研究认为在缺血后实施亚低温越早越好,具体时窗需根据缺血严重程度而定,但一般认为再灌前及中实施为佳[14]。全脑缺血与局灶性缺血不同,在全脑缺血中其亚低温实施时间在13~24h之间。而目前局灶性脑缺血的亚低温研究,由于普遍采用短时程(1~3h)及不同程度的缺血模型,因而结果不一,因此在临床运用之前,尚需进一步明确亚低温的治疗时窗与实施时间。
, 百拇医药
    2.2 脑保护剂 兴奋性氨基酸(EAAs)的兴奋毒性和细胞内Ca2+超载在脑缺血性损伤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人们也在缺血过程的各阶段通过限制神经细胞膜的去极化和(或)阻断神经元毒性、Ca2+超载等途径如EAAs拮抗剂、Ca2+通道阻断剂、递质释放的突触前调节剂等治疗脑缺血。

    2.2.1 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剂 兴奋性氨基酸如甘氨酸、谷氨酸等在缺血性神经元损害的进展中起重要作用,其主要通过海人藻酸盐(Kainate)、AMPA(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丙酸)以及NMDA(N-甲基-D-天冬氨酸)三种受体介导的通道致钙内流增加而引起神经元坏死。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剂可妨碍兴奋性氨基酸与突触后膜受体相结合,阻断了Ca2+内流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目前对兴奋性氨基酸与突触酸受体拮抗剂MK-801神经保护作用认识还存在着分岐,一些研究表明仅单剂量的MK-801有神经保护作用;也有认为只有缺血前和缺血后同时应用才可减少梗塞体积。NBQX为AMPA受体拮抗剂,在全脑缺血动物实践中证明有减少神经元死亡的效果。由于脑缺血后兴奋毒性损伤可持续一段时间,故主张持续应用NDMA受体拮抗剂的以强化其保护作用,扩大神经保护效应的治疗窗[15]。但这类药物有一定副作用,如腹泻、粒细胞减少、精神失常、心血管及呼吸调节功能紊乱、共济失调,且具有治疗时窗窄、治疗指数少的特点,因而限制了它的临床应用。
, 百拇医药
    2.2.2 γ-氨基丁酸受体激动剂 采用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治疗缺血,可能基于大量γ-氨基酸可抵消部分兴奋性氨基酸的神经毒性作用原理。muscimol为γ-氨基丁酸-A受体激动剂,易通过血脑屏障,可直接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降低脑的代谢需求。研究表明,muscimol可显著减轻神经细胞的缺血性损伤,γ-氨基丁酸-A受体激动剂的副反应率低,为人类急性脑缺血的神经保护性治疗提供了另一途径[15]

    2.2.3 Ca2+通道阻断剂 这类药具有阻滞钙内细胞内移的效应,理论上Ca2+通道阻断剂应至少具备3个条件才有明确的神经保护作用:①亲脂性,即易通过血脑屏障;②广谱性,即能阻断各型的Ca2+通道;③高度选择性,即选择阻断神经元Ca2+通道[15]。迄今研究最多的是尼莫地平,此药为亲脂性,易透过血脑屏障,主要作用于脑血管,具有钙通道阻滞作用及脑动脉扩张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20mg/d对发病18h内卒中患者有明显疗效。但亦有人报道尼莫地平对卒中治疗效果不佳。目前资料表明尼莫地平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血管痉挛防治作用颇为肯定。
, 百拇医药
    2.3 溶栓治疗 1981年Astrup等首先提出了脑梗塞周围存在可逆性缺血半暗带理论,为溶栓治疗提供了科学基础。正常体内存在纤维蛋白分解系统,溶栓药物通过激活这一系统将血栓溶解。临床上常用的溶栓药为链激酶(SK)、尿激酶(UK)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SK和UK不具有纤溶特异性,而t-PA与血栓中的纤维蛋白形成复合体后,大大增强了与纤溶酶亲和力,因而纤溶作用的主要作用局限于血栓形成部位,具有纤溶特异性,诱发出血的潜能较SK和UK低,但t-PA价格昂贵,限制了其使用。UK和t-PA没有抗原性,一般不出现过敏反应,SK有抗原性,主要表现为低热、皮疹等轻度过敏反应,发生率约4.4%,在溶解血栓的同时也易引起高纤溶血症,近年少用。但UK由于无抗原性和价廉,目前仍广泛用于临床。近年来美国国家卫生部[16,17]进行不同剂量t-PA的安全性研究,结果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90min以内及发病91~180min,静脉给予t-PA<0.95mg/kg持续1h,并发严重脑出血的危险性较低。最近部分随机、双盲、潘生丁对照研究已完成,初步结果表明,即使对严重临床神经功能缺损患者,缺血脑组织早期再灌注,也可出现梗塞体积缩小,临床症状迅速改善;且大灶缺血区的再灌也不导致严重脑水肿而出现脑疝,似乎并发严重脑出血的危险也没有明显增加,虽然目前研究的例数太少,尚不能下结论,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亦可能要冒脑出血的危险,但现有的研究结果足以鼓励进一步大系列的临床研究。
, 百拇医药
    Thomas报告了一种新的t-PA衍生物(T103N,N117Q,KHRR296-299AAAA),其半衰期长,纤溶特异性高,在兔的试验中有较强的溶栓作用而无外周出血的副作用。认为生产出一种较现有的t-PA更方便、更有效、更安全的溶栓剂是有希望的[18]。Overgaard等在动物试验中发现有脑保护作用的兴奋性氨基酸拮抗剂合并溶栓治疗可增强溶栓效果,减轻脑梗塞,特别是对深部脑组织(末梢动脉供血)缺血时,效果更明显[18]

    总之,在缺血性卒中的一级预防中,对健康者可采取一般的健康措施如戒烟酒,低盐、低脂饮食,适当体育锻炼,对高危病人主要控制危险因素,可降低卒中的危险性,而阿斯匹林及噻氯匹啶对二级预防有一定作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对有症状的严重颈动脉狭窄者有帮助。缺血性卒中的急性治疗尚待有重大突破性进展。而目前的早期溶栓和脑保护剂、亚低温疗法可能是将来最有希望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 百拇医药
    1 张苏明.国外脑缺血急诊研究现状.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6;16(5):302

    2 Bornstein NM(刘应万译).生活习惯的改变:吸烟、饮酒、饮食和运动.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5;3(3):120

    3 张颖冬.缺血性脑卒中的现代预防及治疗.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4;2(2):101

    4 谭言敏.阿斯匹林预防缺血性卒中.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5;3(3):132

    5 Easton JD(叶自林译).抗血小板制剂预防卒中.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5;3(3):129

    6 包仕尧,李文,刘春风.脑梗死治疗新进展.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8;6(4):195
, http://www.100md.com
    7 袁思庆,吴宣富,田时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进展.新医学,1996;27(9):495

    8 Bonita R(董瑞国译).卒中的流行病学研究和预防.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5;3(3):115

    9 Drummond JC. Brain protection during anesthesia. Areaders guide. Anesthesiology,1993;79(5):877

    10 Sutton LN, Clark BJ, Norwood CR, et al. Global cerebral ischemia in piglets under conditions of mild and deep hypothermia. Stroke,1991;22(12):1567

    11 Karibe H, Zarow GJ, Graham SH, et al. Mild intraischemic hypothermia reduces postischemic hyperperfusion blood-brain barrier disruption, brain edema, and neuronal damage volume after temporary focal cerebral ischemia in rats. J Cereb Blood Flow Metab,1994;14(4):620
, 百拇医药
    12 Matsumoto M, Scheller MS, Zornow MH, et al. Effect of S-emopamil, nimodipine, and mild hypothermia on hippocampal glutamate concentrations after repeated cerebral ischemia in rabbits. Stroke,1993;24(8):1228

    13 Widmann R, Miyazaxwa T, Hossmarm HA. Protective effect of hypothermia on hippppcampal injury after 30 minutes of forebrain ischemia in rats is mediated by postis chemic recovery of protein synthesis. JN-eurochem,1993;61(1):200
, http://www.100md.com
    14 Ridenoru TR, Warner DS, Todd MM, et al. Mild hypothermia reduces infarct size resulting from temporary but not permanent focal ischemia in rats. Stroke,1992;23(5);733

    15 何育生.神经保护剂在急性脑缺血中的应用.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7;5(2):105

    16 Brott TG, Haley EC Jr, Levy DE, et al. Urgent therapy for stroke. patr I. Pilot study of tissue plasmiogen activator administered within 90 minutes. Stroke,1992;23(5):623

    17 Haley EC Jr, Levy DE, Brott TG, et al. Urgent therapy for stroke. Part Ⅱ. Pilot study of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administered 91~180 minutes from onset. Stroke,1992;23(5):641

    18 刘鸣,袁兴固.第三届国际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会议简介.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4;2(4):236

    (1999-01-06收稿),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