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华夏医学》 > 1999年第6期
编号:10212776
改良血管盲扎法在耻骨上前列腺摘除术中的应用
http://www.100md.com 《华夏医学》 1999年第6期
     作者:王亚文 覃宏光 杨凤林

    单位:鹿寨县中医院 广西鹿寨县 545600

    关键词:前列腺增生;血管盲扎;气囊压迫

    华夏医学990651 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是老年男性患者的常见病、多发病。现在有关前列腺增生的手术方式很多,但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摘除术仍是目前最为常用的手术方式,而这种传统手术方式出血多、术中止血较困难、术后膀胱冲洗时间长的难题,一直困扰着术者。自1997年1月至1999年8月笔者应用改良血管盲扎法前列腺摘除术式为40例BPH患者做前列腺摘除术,术中、术后出血少、术后冲洗膀胱时间短,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0例,年龄55~82岁,平均69岁。30例有尿潴留史,其中以尿潴留入院者20例,其余病例均有进行性排尿困难及尿频史;病程5个月至10年;腹部B超检查残余尿均在50ml以上;直肠指检及B超均提示前列腺增生肥大,其中I度增生4例,Ⅱ度增生26例,Ⅲ度增生10例;术后均经病理检查确诊。其中伴有心血管疾病20例,呼吸道疾患11例,膀胱结石5例,尿路感染6例,轻度肾功能不全6例。
, http://www.100md.com
    1.2 手术方法 硬膜外麻醉,平卧位,取下腹部正中切口,按传统的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摘除术手术径路进入膀胱;暴露前列腺腺体,于膀胱与前列腺连接处的5点、6点、7点位置,以2~0肠线分别作膀胱下动脉分支进入前列腺解剖径路的盲扎后,再剜除前列腺体,在剜除前列腺体的同时让助手放置F22双腔带囊导尿管于尿道,取出腺体后迅速将尿管插向膀胱并向气囊内注入15~30ml 14℃的冰冻生理盐水,压迫前列腺窝15min,冲洗膀胱,观察腺窝创缘无明显搏动性出血后,留置膀胱造瘘管,缝合膀胱前壁及腹壁切口,术毕。术后行膀胱持续对流冲洗。

    2 治疗效果

    本组40例,手术时间60~120min,平均75min。术中失血量100~350m1,平均180ml,均未输血。术后膀胱冲洗液转清时间平均为3h,合并切口感染l例,睾丸炎2例,经处理后痊愈,平均住院日13d。

    3 讨论
, 百拇医药
    3.1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保健的完善,我国人口日趋老年化,BPH患者相应增多,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摘除术仍为目前我国大多数医院治疗BPH的主要手术方式。此种传统手术方式最大的难题是手术野窄,摘除前列腺腺体后,腺窝创面广泛出血,不能直视下止血,术中出血较多,术后再出血的可能性大,对这个问题历年来许多学者进行了不断研究,试用了多种方法,但这些方法都存在不足之处,难以推广。丁元峰报告采用10%福尔马林纱块止血方法,福尔马林对生物组织有强烈的固定作用,止血功能较好[2],但是,福尔马林能固定包膜内神经组织,使其失去传导功能,也可并发输尿管口和后尿道狭窄,少部分患者还可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袁孔华等报道采用自行设计的三腔二囊导尿管加输尿管支架引流术[3],虽说术后止血效果好,但术中出血仍较多,且术后患者常有膀胱刺激症状、上行感染及输尿管狭窄的并发症出现。李维灿报道的“活扣荷包缝合法”[4]同样也是术后止血效果好,术中出血多的难题没有解决。

    3.2 笔者采用改良血管盲扎法摘除前列腺,因为在剜除腺体前先结扎阻断了腺体的主要血供,那些无法线扎的腺窝壁上开放的小动脉、小静脉[5]及腺窝创面渗血,则改用比温热盐水纱布压迫更直接、更有效的装有冰冻生理盐水的气囊压迫。因此术中、术后出血均明显减少,术后膀胱冲洗时间大大缩短,方便了术后护理并节约了医疗费用,气囊导尿管在术后4~6d拔除,膀胱造瘘管多于术后7~9d拔除,减少了尿路感染的机会。且由于术中、术后出血少,术中及围手术期的危险性大大降低,使高龄、合并其它脏器疾病的高危BPH患者得以完成手术治疗,在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上有重要意义。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 欧阳乾.结扎动脉前列腺摘除术.中华泌尿外科杂志,1987,8(1):46~47

    2 丁元峰.10%福尔马林填塞腺窝止血.中华泌尿外科杂志,1988,9(4):100~102

    3 袁孔华.改良式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切除术的应用.临床泌尿外科杂志,1998,13(1):37~38

    4 李维灿.改良活扣荷包缝合止血法在耻骨上前列腺术中的应用.临床泌尿外科杂志,1987,13(6):282~283

    5 吴阶平,马永江.实用泌尿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28~29

    收稿 1999-09-14,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