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学文选》 > 1999年第6期
编号:10216699
小儿肝结核3例误诊分析
http://www.100md.com 《医学文选》 1999年第6期
     作者:包忠实

    单位:贵州黔西南州医院儿科

    关键词:

    医学文选990676

    肝结核临床少见,易误诊,现将我科收治的3例总结如下。

    1 病例介绍

    例1女,11岁。双下肢反复“疱疹”伴高热纳差3月入院。查T39.2℃,消瘦,双下肢见点、片状黄褐色色素沉着。右下肺叩诊浊音,呼吸音明显减低。肝肋下未及,剑下5cm,质硬光滑,肝区轻微叩击痛。肝功:SGPT16U,A/G=3.8/5.6(g/L);胸腹联透:双肺清晰,右膈肌升高,膈下脓肿可疑。B超示肝右叶近膈肌处有一5.2cm×4.6cm低回声区。院内外均诊断为“脓疱疮”、“肝脓肿”。先后给予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氯霉素及灭滴灵治疗2月,发热不退,三次血培养及大便阿米巴滋养体均阴性。作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便否认结核接触史。提示结核感染,换抗痨治疗5天后体温渐降至正常,1月后肝缩小至剑下3cm,3个月后复查B超肝右叶低回声区消失。最后诊断:①肝结核;②丘疹样坏死性结核疹。
, http://www.100md.com
    例2男,12岁。低热、消瘦、纳差1个月入院。查T38.2℃,消瘦,肝肋下3cm,剑下6cm,质硬,轻压痛,脾肋下2cm。B超肝区回声光点增粗。胸片:双肺门影稍浓,侧位片未见结节状改变。SGPT90u,A/G=3.1/3.6(g/L),HBSAg(+)。诊为乙型肝炎(活动期)。予保肝治疗同时静点氨苄青霉素,入院半月弛张高热,换用多种抗生素联合治疗体温不退,作OT 1∶2000(+),考虑肝结核,换抗痨治疗3天体温即降,7天后正常。3个月复诊肝脾回缩至肋下,最后诊为肝结核。

    例3女,9岁。纳差、消瘦1月余,高热1周入院。查T40℃,消瘦,双侧颈部、腋下、腹下、腹股沟均扪及3~5粒花生米至蚕豆大小淋巴结。肝肋下4cm,剑下5cm,脾肋下1cm。胸片示右肺门一肿大块影约1.5cm×2.5cm,考虑“何杰金氏病”,取左颈淋巴结活检证实为结核,结核菌素试验也呈阳性反应。予抗痨治疗,治愈出院。最后诊断:①肝结核;②颈淋巴结结核。

    2 讨 论
, 百拇医药
    肝结核病通常有二种情况:一是作为全身结核的一个累及器官,其肝病症状轻微或被其它部位结核症状所掩盖,予抗痨治疗后,肝内结核随之痊愈;二是肝结核病构成主要症候,身体其它部位未见结核病或无活动性迹象。后者即临床诊断的肝结核,成为一个独立的疾病,临床意义较大。总结本组肝结核诊治体会:①对本病在临床的重要性未引起重视。实际上,肝脏在结核感染中是最常受累的主要器官之一,有资料表明[1],死于慢性肺结核的患者中,79%~99%有肝结核,而在血循播散型肺结核的患者中几乎百分之百有肝结核。②肝结核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其长期的肝大、发热、消瘦等症状为小儿许多疾病的常见症候和体征。如再出现提示其它疾病的某些体征和实验检查,更易造成误诊。如例1双下肢反复疱疹仅局限认为是“肝脓肿”、“败血症”的原发感染灶,而通过回顾性诊断其可能是一种发疹型皮肤结核表现。③对肝结核以及其它肝病的影像缺乏鉴别能力,易于混淆。如类实质改变可呈类似肝癌的结节,液化型又易误诊为肝脓肿,弥漫型与脂肪肝、肝炎又很难区别。

    早期诊断线索:肝结核除早期有结核中毒症状外,还有长期肝大、上腹痛、脾大为突出表现。及早作结核菌素试验,对早期发现本病有重要参考价值。凡疑及本病者,可尽早作肝穿或腹腔镜检,有助诊断。Alvarez[2]通过119例作过腹部X线检查的肝结核中,58例有左季肋部或肝区钙化灶,占48.7%,仍不失为一种有效诊断方法。有时肝组织病理检查不一定能发现结核的特异病变,仅为非特异慢性炎症,或条件不具备活检,可试用抗痨治疗,有明显疗效也可协助诊断。

    参考文献

    1 叶维法,主编.临床肝胆病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894

    2 Alvarez Sz. Hepatobiliavy tuberculosis. Dig Dir Scia,1983,28(3):193,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