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学临床研究》 > 1999年第6期
编号:10218206
输液反应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http://www.100md.com 《医学临床研究》 1999年第6期
     作者:王秋香

    单位:湖南省津市市人民医院(津市 415400)

    关键词:发热;热原;输液疗法

    湖南医学990658 本院历来使用院内生产的大输液,均按家兔法或鲎试法进行热源检查,符合标准者用于临床。但临床上输液反应仍时有发生。1987~1997年,本院共发生反应42例,现就其原因及其对策作一浅析。

    1 输液中所加药物的内毒素不合格

    1995年5月,本院外科一天内出现了7例输液反应,经调查发现均曾使用氨苄青霉素(厦门某制药厂生产,批号940627),停用该批氨苄青霉素以另一厂家的氨苄青霉素和原批号输注液用于上述病例,无一例再次出现发热,寒颤,脉搏增快现象。证明加入液体的药物内毒素不合格是造成输液反应的原因。医院药剂科应严格把好药品验收关,确保临床上用药安全。
, http://www.100md.com
    2 输注液与药物配伍造成热源的累加

    非肠道给药的注射药致热阈值规定为5 IU/kg;这一剂量起始于家兔产生致热反应的剂量。以我国人体平均体重60 kg计算,即一种注射药每小时细菌内毒素量不超过300 IU,但静脉输液内药物配伍品种愈多,内毒素的累加可能性愈大,超过一般人中毒反应剂量1000 IU即导致热源反应。本院1996年,儿科2例,急诊科1例输液反应,处理过程中均发现属配伍用药品种过多,如能量合剂(ATP、辅酶A、细胞色素C、注射液)+维生素C+氯化钾注射液。经加大输液量,分开加入上述注射剂后,原输液反应消失。能量合剂中的药物主要为生物制剂,这些生物制品的来源与提取的纯度有关,内毒素含量较一般药物高。因此,输液的配伍用药过于复杂,导致内毒素的累加超过人能耐受的剂量即可出现输液反应。如果临床上需对患者进行多种药物治疗,则应考虑分开加入液体中或减缓输液速度,避免热源的累加。

    3 药物的配伍造成微粒数增加
, 百拇医药
    输液中的微粒导致病人种种不适,1987~1997年间输液反应中有10例由微粒导致。微粒主要来源于输液本身和输液中所加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所造成的微粒增加。本院每批输注液都进行了微粒检查,符合标准才能使用。据调查,42例输液反应中,有6例因输液中所加药物种类过多,这些理化性质各异的药物混在一起,造成药物溶解度,pH值的改变,微粒数增加,引起病人的不适。一般输液治疗时,常规加有肌苷,维生素C,氯化钾等注射剂,另外还加入治疗药物。按临床常用处方量,考查配伍前后的微粒变化,发现加进肌苷注射液后,其微粒数增加4倍,加进丹参注射液后,微粒数急剧增加,≥2 μm的微粒增加27倍。尤其输液中加入胶体溶液,生物制品、强电解质之类药物时微粒会急剧增加,这些微粒进入人体后,或栓塞毛细血管,或引起人体排斥反应,患者出现发热、过敏,甚至胸闷、气闷等病症。解决的方法是尽量避免理化性质不合的药物配伍,同时输液时使用终端过滤器。

    4 输液器具及输液操作的原因导致输液反应

    输液器具有输液器与注射器,现在广泛使用一次性输液器与注射器,理论上杜绝了污染。据报道,一次性输液器、注射器在进行热源检查时发现阳性率为1%~3%,由于输液器均由高分子化合物制成,难免有不溶性微粒随输液进入患者体内,导致患者不适,甚至永久性损害。所以,对一次性输液器与注射器的进货、发放必须严把质量关,每进一批产品需及时抽样检查,以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临床。
, http://www.100md.com
    输液操作包括操作环境与操作过程。操作环境主要是治疗室与病房。治疗室必须对空气与物体表面定期消毒,使室内空气菌落数与物体表面菌落数达到规定的标准。温度,湿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否则,治疗室与病房的卫生标准达不到要求,加药时造成输液的污染,引起输液反应。在操作过程中,应按静脉输液法进行正规操作;执行医嘱时,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本院从1987年以来,有5例严重的输液反应,病人出现寒颤,发热,有的甚至抽搐,尿失禁。调查过程中,排除了所有其它原因,但在输液瓶不太明显的地方发现极细的裂缝,裂缝漏气造成了液体被污染。实际上,输液瓶有细小破裂时,只要查对仔细,就会发现在玻璃破损处内侧有霉菌絮状物,或外侧有液体渗出形成的细小结晶。

    在42例输液反应中,有17例输液反应与病人体质有关。其中年龄大于65岁者6例,恶性肿瘤3例,肺部感染4例,肝炎3例,心血管病1例。由于上述患者年老体弱或恶病质或感染、发热等原因对热源的耐受很差,输液时容易发生热源反应。减少输液量和减慢滴入速度可以避免这类热源反应发生。

    (19990124 收稿),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