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广东医学》 > 1999年第6期
编号:10236705
胃Dieulafoy病诊治12例分析
http://www.100md.com 《广东医学》 1999年第6期
     作者:冯家宁 林建雄 徐 骏

    单位:顺德市第一人民医院外四科(528300)

    关键词:

    胃Dieulafoy病诊治12例分析 胃Dieulafoy病文献较少报道,容易延误诊治。我院自1993~1995年间共收治4例,均误诊,经总结经验,1996~1998年间共收治8例,均无误诊。现就其诊治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2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3例,年龄19~71岁,平均48岁,临床表现为不明原因间歇性反复发作的上消化道大出血,大量呕血和解柏油样大便。1993~1995年第1次胃镜检查确诊1例、第2次胃镜检查确诊2例、第4次胃镜检查确诊1例。盲目胃远端大部分切除2例,术后仍继续再出血(其中1例剖腹探查4次),后均经胃镜下注射硬化剂止血。另2例注射硬化剂治疗,1例止血,1例出血不止死亡。1996~1998年8例均为第1次胃镜检查确诊,胃镜下注射硬化剂治疗8例,其中治愈5例,其余3例病灶均位于胃底,胃镜下硬化剂注射困难,注射后仍继续出血,改在胃镜引导下开腹用直线型缝合器行胃壁楔形切除治愈。本组12例胃镜下所见为距贲门2~6 cm处胃壁4 mm×4 mm~5 mm×5 mm糜烂面,中央有一小动脉突出呈搏动性出血,其中胃前壁小弯侧6例、后壁3例、胃底3例。12例中除1例死亡外,其余11例均治愈。其中胃壁局部楔形切除1例,胃镜引导下用直线型缝合器胃壁局部楔形切除3例,其余7例均通过胃镜下注射硬化剂治愈,出院后随访至今,无再出血。
, http://www.100md.com
    2 讨论

    正常情况下胃供血动脉进入胃壁后分支逐渐变细,最终在胃粘膜下层形成毛细血管系统,小动脉达粘膜下层时管径不减或增粗,称为正常情况下胃供血动脉进入胃壁后分支逐渐变细,最终在胃粘膜下层形成毛细血管系统,小动脉达粘膜下层时管径不减或增粗,称为Dieulafoy病,解剖学显示小动脉管径粗大达0.4~4 mm(正常0.12 mm~0.2 mm)。病因及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多数学者认为是先天性血管畸形。国内报道本病多见于男性,与本文吻合,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平均52岁,占上消化道出血的0.28%。75%~95%病变发生于贲门下6 cm以内的胃壁。内镜所见为孤立性的粘膜糜烂或浅表溃疡。直径很少超过1 cm,其中央可见小动脉破裂,呈搏动性出血,或血管残端被覆血痂或白血栓,如有上述发现即可确诊为Dieulafoy病。本病的临床特点为不明原因的间歇性发作的致命性上消化道大出血,血管造影确诊率仅20%~30%,并且由于患者一般情况差,不易耐受,不作首选检查。以往因对本病认识不足,第1次胃镜确诊率为50%~60%,内镜应用以前很少能在术前或术中确诊,造成未明确诊断的情况下急诊剖腹探查,因大出血后血压下降,病灶出血自止,剖开胃壁探查往往不能确诊,造成盲目胃大切术后仍继续大出血。本组1993~1995年4例中,因对本病认识不足,胃镜一次确诊率仅为25%,其中2例盲目胃大切术后仍再出血,1例4次剖腹探查,1例死亡,教训深刻。通过总结经验吸取教训,1996~1998年8例,胃镜一次确诊率100%,治愈率100%。作者认为胃镜对Dieulafoy病诊治的优点:①痛苦小,无创伤,可重复进行;②明确诊断,精确定位;③预测出血的危险性,决定治疗方案;④对于有选择的病例可进行内镜下止血;⑤可减慢出血速度,为抗休克及手术赢得时间。虽然胃镜是目前Dieulafoy病诊治的首选,但对于内镜下止血失败者,或胃镜操作难到达的胃底即所谓“盲区”,应果断行手术治疗。本文3例胃镜下注射硬化剂失败中转手术治疗均治愈,而另1例胃镜下注射硬化剂治疗失败后无紧急中转手术治疗,导致失血性休克死亡,教训深刻。作者认为术中联合胃镜定位引导下作病灶处胃壁局部楔开切除,避免传统手术切开胃壁探查,减少创伤、污染,缩短手术时间,简单、快捷、可靠。本组3例用直线缝合器治疗效果良好。,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