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中草药汇编 > 中药大典 > 动物类 > 羚羊角
编号:10249201
应用羚羊角粉预防癌症化疗发热
http://www.100md.com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1999年第6期
     作者:李伟林 王才党 张君利 马玲红

    单位:浙江省台州市中医院,浙江 台州 318000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实用临床急救990633 中图分类号:R730.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9717(1999)06028801

    晚期癌症患者化疗后极易出现发热。我们应用羚羊角粉预防癌症化疗患者发热,并对何时用药发热频度最小进行观察。报告如下。

    1 病例与方法

    1.1 病例:对46例需多次化疗的晚期肿瘤患者进行了观察(共124例次),男32例,女14例;年龄21~67岁,平均(47±18.6)岁。其中肺癌14例,肝癌11例,胃癌6例,乳腺癌3例,恶性淋巴瘤3例,卵巢癌3例,睾丸癌2例,肠癌2例,白血病2例。均经B超、CT、MRI和病理检查等确诊。所用化疗药物有:阿霉素、卡铂、顺铂、5氟脲嘧啶、长春新碱、丝裂霉素、甲氨喋呤、环磷酰胺、阿糖胞苷、足叶乙甙等。
, 百拇医药
    1.2 观察方法:我们将46例晚期癌症患者的124例次化疗分为4组,每组各31例次:A组为开始化疗前72小时给药,B组为化疗前24小时给药,C组为开始化疗当日给药,D组为化疗前后10日一直未给药。各组治疗给药均为羚羊角粉0.6 g,每日2次口服,持续用10日。我们将化疗后每日最高体温>37.5 ℃定为发热,≤37.5 ℃未统计在内。观察化疗后4周内患者是否发热。

    1.3 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结果见表1。高热发生频度A组最低,仅3/31例次;C组和D组最高,分别达10/31例次和11/31例次;B组疗效居中,为6/31例次。

    表1 各组发热频度比较 组别

    例次
, 百拇医药
    给药时间

    发热〔例(%)〕

    A组

    31

    化疗前27小时

    3( 9.7)

    B组

    31

    化疗前24小时

    6(19.4)

    C组

    31

    化疗当日
, http://www.100md.com
    10(32.3)*

    D组

    31

    未给药

    11(35.6)*

    注:与A组比较:*P<0.05

    3 讨论

    晚期肿瘤化疗患者全身免疫状况极差,一旦出现发热将使患者生活质量降低,一般状况急剧变差,因此预防化疗后发热非常重要。我们已证实羚羊角粉能辅助治疗肿瘤化疗患者高热〔1〕,对羚羊角粉能否预防肿瘤化疗患者的中度以上发热和给药时机选择又做了临床观察。结果显示发热出现频度以化疗前72小时用羚羊角粉者最低,化疗当日开始用与不用羚羊角粉者发热频度均较高(P<0.05)。结果可以说明在未进行化疗前3日先连续应用羚羊角粉并于化疗后续用7日,预防发热的效果最佳,是羚羊角粉预防发热最佳给药时机。恶性肿瘤发热的最常见原因是感染,和目前已知的肿瘤细胞自身产生的内源性致热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等有关〔2〕,这些炎性介质异常反应引起的发热等临床表现,称之为“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3〕。羚羊角粉预防肿瘤化疗后发热可能与抑制炎性介质的反应有关,其机制有待深入研究。
, 百拇医药
    作者简介:李伟林,男,35岁,副主任医师。

    参考文献:

    〔1〕李伟林,林希伦,戴仁舜,等.联用羚羊角和抗生素治疗癌症化疗患者高热的临床观察.中西医结合实用临床急救,1996,3(11):487488.

    〔2〕顾文卿.未明热的误诊与鉴别诊断.第1版.北京:学苑出版社,1997.411.

    〔3〕黄筵庭.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中华医学杂志,1996,76:629631.

    (收稿日期:19980911), 百拇医药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中草药汇编 > 中药大典 > 动物类 > 羚羊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