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实用医学杂志》 > 1999年第7期
编号:10210499
幕下原发性黑色素瘤
http://www.100md.com 《实用医学杂志》 1999年第7期
     作者:蔡志谋 杨振铭 杨 波 欧阳世杰

    单位:蔡志谋 杨振铭 杨 波 欧阳世杰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362000)

    关键词:

    实用医学杂志990767 颅内原发性黑色素瘤位于幕下者少见,我们遇到3例,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例1 患者男,25岁。头痛2个月,伴复视逐渐加重,呕吐胃内容物数次,于1981年2月29日入院。体查:右侧外展神经不全麻痹,右面部针刺觉稍差,右侧Gordon征阳性,全身皮肤及眼球无异常,无其它脏器疾病史,疑诊脑干肿瘤。在全麻下行后颅窝探查术,术中发现右侧小脑半球表面呈黑色,蛛网膜增厚、粘连,取活检后缝合切口。病理报告黑色素瘤。1周后手术切口裂开,经重新缝合及脑脊液导管引流,伤口仍不愈合,意识渐淡漠。术后第10天出现高热,术后第17天死亡。
, http://www.100md.com
    例2 患者男,25岁。反复呕吐1个月,发作性不省人事、四肢抽搐20天,于1993年4月20日入院。体查:神志淡漠,颈稍抵抗,双侧视乳头边界稍模糊,双侧肌张力低,跟腱反射、膝腱反射减弱,共济失调征检查不合作。右巴氏征(±),全身皮肤脏器无异常。CT:右小脑半球占位伴脑积水,拟行右小脑肿瘤切除术,但手术日当天的清晨出现抽搐,继之双侧瞳孔散大至4 mm,对光反应消失,随后呼吸停止,心跳减弱,即予人工呼吸、气管插管并行床边锥颅脑室外引流术,术后双瞳孔回缩至2 mm,对光反应迟钝,自主呼吸恢复。予急行右小脑肿物切除术,术中见右小脑半球表面密布黑色斑点状肿物,瘤中心出血坏死,质韧,边界不清,血供主要来源于小脑半球外侧,部分与天幕粘连,予肉眼全切除。术后2小时呼吸急促,考虑下呼吸道分泌物阻塞,予行气管切开术,但病情仍继续恶化,终出现呼吸心跳停止死亡。病理报告为黑色素瘤。

    例3 患者男,10岁。发现枕后肿物13天,头痛、呕吐2天。于1993年6月3日入院。体查:神志清楚,双眼底视乳头边界稍模糊,后枕部头皮下2个肿物,大小分别为4 mm×4 mm×3 mm及2 mm×2 mm×2 mm,质地韧,无波动感,颈软,闭目难立征阳性,双侧指鼻试验阳性,全身皮肤、脏器无异常,疑诊后颅窝占位性病变。CT报告为枕部脑膜瘤并向颅外生长,临床高度疑诊恶性肿瘤。于入院第6天在局麻下行头皮下肿物活检术,术中见肿物有包膜、质地韧、血供丰富。病理报告示后颅窝恶性黑色素瘤。家属放弃手术治疗,自动出院。出院后伤口裂开感染死亡。
, 百拇医药
    2 讨论

    颅内原发性黑色素瘤极为罕见。我院自1980年~1997年共收治3例颅内原发性黑色素瘤(均为幕下),占同期颅内肿瘤的0.3%。文献报告男性多于女性,年龄以青壮年以下居多。我们收治的3例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25、10、25岁。颅内原发性黑色素瘤病程较短,本组病例其病程均在4个月以内。文献一般认为颅内原发性黑色素瘤幕上多于幕下,肿瘤型多于脑膜浸润型。本组3例均发生在幕下,肿瘤型2例,脑膜浸润型1例,并已侵犯颅骨、头皮。

    颅内原发性黑色素瘤由于其生长特点,临床症状和体征较弥散,CT扫描无特异性,但因肿瘤血运十分丰富,平扫可显示高密度影象,增强扫描后病灶明显增强,增强扫描可见有脑膜的增强反应,但容易被忽略。因而不能在术前做明确诊断。本组3例曾分别误诊为脑干肿瘤、小脑胶质瘤、脑膜瘤,后经手术病理确诊。我们认为诊断原发性黑色素瘤的3个基本条件是:(1)皮肤及眼球未发现黑色素瘤;(2)上述部位没做过黑色素瘤切除术;(3)内脏无黑色素瘤转移。

    颅内原发性黑色素瘤的治疗十分困难,当有明显的颅内压增高或有肯定的占位性病变者需手术治疗。对于肿瘤型要力争全切除;对于有脑积水需行脑室-腹腔分流手术,缓解脑内压,但有可能导致肿瘤随脑脊液播散种植到腹腔的可能,应特别注意。除手术治疗外,综合疗法可延长病人存活期。颅内黑色素瘤恶性程度极高,预后不良。本组3例生存期无一例超过半年,除了1例术前曾出现呼吸停止外,2例术后存活分别为17天,42天。,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