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实用医学杂志》 > 1999年第7期
编号:10210507
心血管病住院患者猝死与QT间期离散度关系探讨
http://www.100md.com 《实用医学杂志》 1999年第7期
     作者:高宝荣 林书乐

    单位:高宝荣 林书乐 广州市海珠区第一人民医院(510250)

    关键词:

    实用医学杂志990759 QT间期离散度(QTd)是指心电图各导联间QT时限变异的程度,是由于心室肌复极不一致所引起。它最早由Campbell于1985年提出,现已用作评估急性心肌梗塞恶性心律失常危险性的方法。本文总结21例住院期间猝死的心血管病人与QTd的关系,以探讨其在心血管病人猝死方面的预测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本组21例,男13例,女8例,平均65.5±13.4岁(46~85岁),全部经心血管常规检查确诊相关心脏病,并除外水电解质紊乱及肝肾功能异常。观察组分为二组,Ⅰ组:器质性心脏病13例,其中高血压性心脏病7例,肥厚性心脏病1例,扩张型心肌病2例,风湿性心瓣膜病1例及肺源性心脏病2例;Ⅱ组:急性心肌梗塞8例,男5例,女3例;对照组Ⅲ组:选择健康者43例(性别、年龄与观察组相似)。

    1.2 方法 选择猝死前连续2天12导联心电图,同一导联测量3个QT间期并取均值,从不同导联最长的QT间期减去最短的QT间期即得QTd。再按心率校正后获得QTcd。T波终点:以T波与等电位线交点;当出现u波时,取T波与u波之间的切迹。数据用±s表示,并进行t检验[1]

    2 结果

    Ⅰ组:QTd(55.80±23.3 ms)、QTcd(64.32±29.80 ms);Ⅱ组:QTd(78.28±28.50 ms)、QTcd(87.35±33.67 ms);Ⅲ组:QTd(33.72±8.86 ms)、QTcd(35.10±9.54 ms)。Ⅰ、Ⅱ组QTd、QTcd与Ⅲ组比较,P<0.01,有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心电图能记录在心脏内产生及传导的心电信号。当心电信号传入心室引起冲动时,各部位心室肌动作电位的产生有先后、复极有快慢之分,当这种差异达到足够强度时便可引起QTd的明显增加,引起折返等而产生心律失常。引起这种差异增加的原因有:(1)自主神经张力局部性变化;(2)局部室壁损伤、坏死或非对称性心肌肥厚引起的局部细胞后除极。本文Ⅰ、Ⅱ组QTd、QTcd与Ⅲ组比较,P<0.01,有显著性差异,表明猝死的发生与QTd增大有关。与韩姬玲等报道相符[2]。据此,对各类心血管病人,特别是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必须进行QTd分析,并根据其监测情况做好防范猝死措施,以避免猝死的发生。

    4 参考文献

    1 毛焕元,杨心田. 心脏病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 549~568.

    2 韩姬玲,梁瑞贞,武留信,等. 心率变异、心室晚电位、QT离散度对心肌梗塞患者心脏事件发生的预测价值.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7,2:53~55.,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