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江苏医药》 > 1999年第7期
编号:10217163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CT诊断
http://www.100md.com 《江苏医药》 1999年第7期
     作者:赵宝忠

    单位:徐州市第四人民医院CT室(221009)

    关键词:

    江苏医药990723 为探讨视网膜母细胞瘤的CT诊断价值,我们选择了1989年~1996年间12例经CT检查且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视网膜母细胞瘤病例结合文献总结如下。

    材料与方法

    材料:12例中男7例,女5例,年龄1岁1例,2岁2例,3岁4例,4岁3例,5岁1例,6岁1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

    方法:全部病例均使用我院PHILIPS-350或PHILIPS-LX型CT机,在自然熟睡或采用水合氯醛灌肠后检查,层厚3mm,间距3mm自眶上缘扫描至眶下缘,其中1例加行增强扫描。
, http://www.100md.com
    结 果

    12例共累及14个眼球,其中2例为双侧眼球发病。肿瘤均发生于眼球后半部,呈较高密度,形态不规则,边缘较清楚,瘤内均见密集的点状或斑片状钙化,增强扫描的1例瘤内非钙化部分中度强化,1例肿块充满整个眼球,1例沿视神经向球后生长,视神经前部增粗呈结节状改变,1例肿瘤穿破球壁侵犯外直肌。

    讨 论

    视网膜母细胞瘤为婴幼儿眼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早,3岁以内约占90%,7岁以后极为罕见,常有家族遗传病史,单眼多见,本组12例有2例为双侧发病,与文献报道的10%~20%相符。双眼同时或先后发病者,均为原发病变,而非另眼转移。一般2岁前出现症状,典型的临床征象有黄色瞳孔、斜视、眼球震颤、视力下降等。本组有11例以眼内黄光反射就诊,2例伴有斜视,1例伴眼球震颤,另1例因眼球红肿以结膜炎治疗不愈前来就诊。眼底镜检均可见眼内灰白色肿块。
, http://www.100md.com
    视网膜母细胞瘤为神经外胚层发生的恶性肿瘤,多属未分化型,常围绕血管生长,呈假菊花形排列。肿瘤生长较快时常发生缺血坏死,继而多有钙质沉积。临床分为眼内期、青光眼期、眼外蔓延期和全身转移期。以往除眼底镜外主要靠超声和X线摄片,超声可显示眼球内实质性肿块,X线摄片仅见球内钙化灶,当肿瘤侵犯眶壁时可见骨质破坏。

    视网膜母细胞瘤早期仅致视网膜局部增厚,因瘤体较小且为婴幼儿,不易发觉,多于肿瘤增大,出现明显症状才引起家长注意,此时CT上多表现球内肿块。肿瘤呈较高密度,边界较清,好发于眼球后半部,突向玻璃体。本组12例均可见钙化,呈密集点状或斑块状,而同期发现的婴幼儿其它球内病变极少钙化,可见瘤内钙化为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肿瘤非钙化部分可示造影剂轻、中度增强,如与眼内渗出伴存,则渗出部分无强化改变。肿瘤较大可致眼球增大突出。瘤体可沿视神经生长,致视神经增粗,视神经管扩大,甚至可经视神经直接侵及颅内。还可穿破球壁,侵犯球外结构。本组有1例沿视神经向球后生长,1例穿破眼球壁侵及外直肌,而超声均未能发现。
, http://www.100md.com
    因此,我们认为CT为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可靠检查手段,发生于婴幼儿眼球内伴有多发点状或斑块状钙化的肿块,结合临床表现即可确立视网膜母细胞瘤的诊断。它不仅可以观察眼球内病变的形态特征,而且可以了解球外的侵犯程度,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及估计预后提供可靠的依据。

    视网膜母细胞瘤亦须与其它球内病变相鉴别:(1)Coat′s病引起的视网膜下渗出,CT表现相对均质高密度,无钙化及强化改变。(2)原始玻璃体增生症,CT呈条状或三角形高密度,无钙化,多伴小眼畸形。(3)晶状体后纤维增生症,双侧发病,玻璃体密度增高,常伴视网膜剥离,4岁后眼球多萎缩,晶状体、脉络膜和眼球壁可产生钙化,但球内少见钙化点。(4)犬弓蛔虫葡萄膜炎,可表现白色瞳孔,CT表现高密度肿块,眼外形小,局限性巩膜增厚及增强。(5)其它象脉络膜骨瘤、脉络膜黑色素瘤及脉络膜转移瘤等,亦表现为眼球内实质性肿块,但多见于成人,根据特殊的病史及CT表现不难鉴别。, http://www.100md.com